摘要:在中文网络世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普通话的英文“Mandarin“,其实是从“满大人”演变来的......
在中文网络世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英语里用来指代普通话的那个词——Mandarin,其实是从“满大人”演变来的。这个说法挺有趣的。因为“Mandarin”的发音,乍一听确实和普通话中的“满大人”有几分相似。
当你听到“Mandarin”的时候,脑海里可能就立刻浮现出清宫剧里的经典画面——一群奴才跪地,对着官威十足的满族官员高喊:“奴才给大人请安!”
那问题来了:Mandarin这个词,真的就是来自“满大人”的音译吗?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不妨先追溯一下它的词源。
▲点击收看视频
“Mandarin”这个词,其实是英语从葡萄牙语 Mandarim借过来的。16世纪,葡萄牙人最早跟中国打交道。他们接触到的是那种官腔十足、礼仪周到、身穿华服的中国文官。于是就用一个马来语词——menteri,意思是“部长”或“官员”,来称呼这些人。而“menteri”这个词,又是从梵语mantrin演化而来的,原意是“谋臣”“顾问”。
于是,从 mantrin 到 menteri,再到 mandarim,最后变成了 Mandarin,语言一路从南亚传到欧洲,最终成为西方人用来指代中国“当官的人”以及他们讲的那种话的专用名词。

▲图源网络
所以,从词源上来说,Mandarin 跟“满大人”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信这个“误会”呢?
首先,是因为它听起来真的有点像。尤其是用普通话读“满大人”的时候,跟英文的 Mandarin,节奏上确实有点接近。这就是典型的“语音误配”:我们的脑袋喜欢自动把听不懂的发音,匹配到自己熟悉的词上。
那为什么“Mandarin”最后却成了“普通话”的英文名呢? 这就得说16至17世纪的时来华传教士,例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了,他们从欧洲到了北京、进了宫廷,可以直接和明清两代的皇帝和高官打交道。听到的,自然是北方官话。于是他们就把这种“当官人讲的话”记成了“Mandarin”。

▲利玛窦,图源网络
久而久之,Mandarin这个词在欧洲就有了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中国的官员,另一个就是指这些官员所使用的语言。再后来,当中国大陆开始推广普通话时,欧美也顺势用“Mandarin Chinese”来称呼这个官方标准语。
所以说,“Mandarin”并不是“满大人”的音译,而是从南亚词根一路绕过来,最后落地中国的一个历史产物。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怪大家会误会。毕竟,在清代,穿官袍、说官话、发号施令的,还真不少是“满大人”。外国人一边听着他们的口音,一边记录下这个词,再传到全世界,也不算太离谱。

▲图源网络
所以这事该怎么说呢?严格来说,Mandarin不等于满大人。但从文化联想来说,“满大人”确实成了“普通话”、“专制官吏”、“皇权话语”的一种影子意象。你说它是误会吧,它还挺贴切;你说它是巧合吧,又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你还知道哪些听起来像中文音译的英文词汇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吧!
原创文章,作者:劳震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普通话的英文Mandarin,真的来源于“满大人”?》https://www.gznf.net/story/143743.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