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
本文以珠江桥牌七十多年发展史为脉络,聚焦调味品行业发展,揭示其在红利与市场变革中的战略选择与行业重塑历程。从计划经济整合到全球化竞争,展现中国调味品企业如何以“舌尖上的工业”书写国民经济的微观史诗。
奠基期(1950-1980年代):中国现代化调味品企业雏形
1950年至1980年,中国调味品行业仍以分散的作坊式生产为主,产品主要满足国内民生需求。珠江桥牌的诞生,是新中国实施“出口创汇”战略的直接产物。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通过整合广东地区传统酿造资源,建立起专业化出口生产线,成为拥有出口权的调味品企业。这一时期,依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传统酿造工艺与标准化生产结合,实现从“小作坊”到“出口工厂”的蜕变。
珠江桥牌作为新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调味品品牌之一,肩负着祖国的厚望扬帆远航。世界上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珠江桥牌酱油。珠江桥牌使所有的海外华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也使各国人士领略到中国美食的无尽魅力!从此珠江桥牌一直稳居中国酱油前列。
改革开放突破期(1980-2000年代):市场化转型与品类创新
1980年至2000年,是中国调味品行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珠江桥牌通过国际化战略深化、技术革新突围、品类创新引领,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发展轨迹深刻折射出中国轻工业从从”本土”向”全球”的跨越的关键。面对国际市场的严苛准入门槛,珠江桥牌在改革开放期便树立起”品质立国”的发展理念。其酱油通过FDA认证,成为国内进入美国主流商超的调味品品牌;又率先通过欧盟BRC全球食品安全标准A级认证,生产环节实施ISO22000、HACCP等六大国际管理体系;尤为瞩目的是,企业主动引入英国第三方实验室监督机制。珠江桥牌的成功,不仅塑造了自身品牌,更推动了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珠江桥牌是国内调味品行业实现“跨洲际市场认证全覆盖”的品牌,将中国传统酿艺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法规深度融合的典范。先后获得FDA认证、欧盟BRC认证(A级)全球食品安全标准、HALAL认证、欧盟有机认证、ECOCERT认证机构、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BSCI认证、amforiBSCl等国际认证。从东南亚华侨厨房到欧美高端商超起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桥梁,也淬炼出覆盖全链条的品质管理体系。不仅是通行全球市场的“金钥匙”,更是对“从原料到餐桌”每个环节的严苛把控,让珠江桥牌连续多年稳居中国酱油出口量前列。
品牌扩张期(2000-2020年代):资本化与健康化浪潮
2000年至2020年,中国调味品行业行业资本化与健康化浪潮交织。珠江桥牌以“创新研发驱动品牌升级”为核心战略,在保持传统酿造工艺精髓的同时,推出创新的“一酱成菜”系列产品,通过智能化改造、健康产品创新和全球化标准输出,“一酱成菜”系列成功登陆北美市场,并在加拿大等地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2018年5月1日,美国奥克兰市长将当日定为“珠江桥牌日”,以表彰珠江桥牌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中国制造”的匠心精神香飘海外,珠江桥牌成为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的典型代表。
珠江桥牌坚持以研发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省工程中心平台、广东省食品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省级创新工作室、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珠江桥食品工程研发检测中心”,曾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检测能力覆盖多项指标,企业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珠江桥牌中山神湾新厂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标准,在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打造实现酿造调配设备远程可视、可控的智慧工厂。其发展路径不仅破解了老字号品牌在新时代的转型难题,更构建了传统产业对接全球消费升级的示范样本。
结语:七十多年间,中国调味品企业从作坊式生产到智能制造,从区域品牌到全球巨头,这些企业不仅重塑了“舌尖上的中国”,更以技术、品质与文化,书写了中国制造的微观史诗。未来,如何在传统工艺与创新中寻找平衡,将是调味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领跑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