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的黔东南侗寨,竹筒里的五彩糯米饭蒸腾起氤氲乡愁,佛山电子厂的机器声已在800多公里外回响。

2025年春运,当韦秀英带着粤黔劳务协作配发的“务工暖心包”登上“粤黔劳务直通车”大巴时,一场横跨千里的劳务协作系统工程正悄然迭代,从“散兵游勇”到“数字集团军”,从“体力输出”到“技术反哺”,当苗银头饰与智能腕表的生产线奇妙相遇,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温暖注脚。

‌变迁:从“闯广东”到“送广东”

2月18日清晨,黔东南州从江县刚边乡的薄雾尚未散去,韦秀英家的木楼已亮起暖黄的灯。灶台上蒸汽氤氲,她将连夜蒸好的五彩糯米饭装入竹筒,这些承载着侗族平安祝福的美食,是为佛山电子厂的同乡们准备的。

来到从江站前广场,一辆辆悬挂“从江县2025东西部协作‘点对点’有组织输出集中输送”横幅的大巴车引擎轰鸣,等待着入粤返岗的每一位务工人员。

时间回到20年前,韦秀英的“闯广东”之路需要在绿皮火车上辗转约30小时,而今天,她的家乡有了“点对点”就业服务站——扫码登记、岗前培训、专车接送“一条龙”服务,从家门口到厂门前,被“送广东”最快时仅需要3个多小时。

正因为劳务协作的优质服务,2025年春运,韦秀英和百余名同乡不仅提前锁定了月薪6500元的优质岗位,更是领到价值800元的“务工暖心包”,里面除了口罩、应急药品、点心等必需品,还有一本暖心的《粤语百句速成手册》。

“务工者从‘散兵游勇’变成‘集团军’,我们得把服务做到心坎上。”黔东南驻佛山劳务服务站相关人员说。

数据显示,粤黔两省共建的劳务协作大数据平台覆盖80%以上务工群体,岗位匹配成功率也保持在80左右%,“平台搭建后,务工者平均上岗时间也缩短了不少。”

根据广东人社部门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600万外省务工人员入粤返岗,占元宵节前返乡务工人员总量的82.9%,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破局:粤黔两省的“精算”协作

当韦秀英及工友们沉浸于“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便捷时,一场横跨交通、人社、总工会、企业的资源调度正在看不见的战场展开。贵州铁路部门为应对务工流高峰,开行“定制返岗务工专列”‌,并通过增设“急客通道”和“爱心通道”提升重点旅客服务能力;春运期间,贵州前往广东高速公路单日最高峰流量达平时的2-3倍,2月3日(正月初六)为贵州省路网出口交通量最高值,交警等多部门联动,共同为自驾入粤返岗、粤黔劳务协作大巴等人车做好服务保障。‌

尽管2025年务工流峰值在增长,贵阳北站旅客候车时长却同比下降。“每趟专列都是多方博弈的平衡术。”贵阳北站客运部相关人员表示,根据实时监测的客流情况,凌晨加开“红眼高铁”,巧妙利用动车组检修空档期开行,此举降低错峰出行、缓解白天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相对应的是,广州前往贵州“送客”也采取的同样的方式,1月21日凌晨1时15分,由广州南站始发的D4930次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入毕节站,692名毕节籍在穗务工人员扛着大包小包走出车门,脸上满是归家的喜悦。

据悉,广东省提供的务工企业分布热力图,更让列车终到站从广州南站细化至中山、惠州、东莞等多个粤黔劳务协作站点,实现“毛细血管”级精准抵达。

粤黔两省通过大数据监测、劳务协作平台等云“精算”,服务人员省心省力的同时,入粤返岗人员就业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幸福感随之倍增。

‌突围:劳务品牌提升“含金量”

自粤黔协作以来,两省携手开展打造“广东技工”劳务品牌,在帮扶安顺、黔南、黔东南等八个市(州)技工学校开展“订单班”,以此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就业加薪的目的。

在深圳坪山比亚迪第六工厂,黔南州中德技工学校毕业生杨晓辉俯身调试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专注的眼神在警示灯下显得更为无比专业。拥有高级电工资质证书的他,月薪了增加1200元。

杨晓辉的成功加薪,正得益于“广东技工”劳务品牌赋予的“含金量”,即“入学即毕业,毕业即就业,就业即涨薪”的待遇。

除了两地协作打造的“订单班”,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等针对返乡务工人员,围绕轴承、缝纫、模具、人工智能、机器人造作等工种以及“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工程,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提升持证上岗率。“我们正从‘拼体力’转向‘拼技术’。”黔南州驻穗劳务站负责人指着培训清单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新能源装配、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八大精品课程报名人数逐年递增。

不仅如此,今年3月,广东省人社厅、财政厅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指导)标准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为在广东求职就业的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资金补贴支持,更好地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就业增收。对于纳入《目录》中的职业(工种),劳动者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取得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可按《目录》标准领取补贴,补贴标准最高可上浮30%。

根据《目录》要求,综合培训成本、市场紧缺程度、所属行业领域等因素,将职业(工种)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分档的差异化补贴,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补贴、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补贴和数字技术工程师补贴。标准从600-3600元不等。

由此不难看出,劳务品牌的打造,彰显的不仅仅是“含金量”,还提高了就业率,增加了两省凝聚力。

‌守护:从“输得出”到“留得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粤黔两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岗就业,前方,贵州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为劳务输出保驾护航;后方,广东整合105个驻粤劳务协作工作站和各级有关部门资源力量,组建“省-市-县”三级调度专班,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用工难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摸清返粤务工人员工作需求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和帮助。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不到一个月,韦秀英和工友们已进入到工作状态。3月15日中午,她与带着儿子在佛山寻找家乡味道,他们来到佛山桂城华翠南路“新黔味”餐厅,尝到了心心念念的凯里酸汤鱼。当她大快朵颐时,手机屏幕突然弹出了儿子在务工地公办学校升国旗的照片——如果说酸汤鱼的味道让她找到了归属感,那么,孩子能在当地入学这件大事,为她在此长期务工吃下了“定心丸”。

据介绍,自2021年粤黔协作以来,佛山市发布《佛山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家属随岗安置”政策,这正是佛山“留人”的法宝。

“劳务协作不是单程票,而是双向赋能。”黔西南州人社局相关人员指向安龙县菜心基地正在育苗的工人说,在这里,当地群众不仅实现了就近就业,还能提高劳动技能。

“菜心基地就在我的家门口,出门就可以上班,公司定期做一些培训,提升我们的劳动技能。”家住黔西南安龙县巧凹村坡告组的潘大妹,此前在广东打工,后来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当家门口的菜心种植基地开始招工,于是来到这里上班,每年不仅能领到5万元的工资,家里的事务也能兼顾。

2024年以来,惠州市发挥东西部协作优势,引进北岸农业、贵州蔬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晴隆、安龙、册亨等建设菜心基地,如今,像潘大妹这样在基地每年能拿到5万元左右收入的,已有1.04万户农户。

粤黔劳务协作,无论是“输出”还是“留住”,两地下了不少功夫,技能提升培训、随行子女入学、就近就业、薪资提升等服务保障,让务工群众安心、省心、放心。

从“抢票难”到“专列暖”,从“盲目流动”到“精准对接”,粤黔协作的返岗服务不仅是一辆大巴、一趟列车或一架专机会的物理位移,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深度实践。随着两省在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领域的持续发力,这条横跨珠江与苗岭的就业通道,正成为万千劳动者迈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单位: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              作者: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