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气腾腾的点心蒸笼里,我们很难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悄悄发生着一次“脱胎换骨”。蔡澜点心,正在用一道道点心、一个个空间、一件件文创,把非遗从“展柜里”请出来,搬上了餐桌,融进了日常生活。从吃得到、看得见、带得回的三重路径,重新打开了岭南非遗的“打开方式”。

点心焕新,是一道活色生香的文化题
提起“非遗”,不少人脑海里可能还浮现着古色古香的庙会、陈列室里的老手艺,甚至觉得它和现代生活有点遥远。但蔡澜点心正在打破这个刻板印象。
他们和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展开合作,并请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佛山彩灯代表人物杨玉榕,联手开启了一场叫做“非遗+美食”的实验。
这不是简单的“老菜新炒”,而是一场从视觉到味觉的双重升级。从4月18日开始,蔡澜点心发起“旧潮换新潮”焕新计划,对22款点心进行全面升级,将经典粤港点心的“旧潮之魂”注入新的“新潮之形”,借此让非遗文化以更灵动的方式“活”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里。
其中一些新点心已经成了“必点”:比如外酥里嫩的脆皮菠萝咕咾肉,用炭火香气勾起食欲的猪颈肉,还有带点趣味混搭的腐乳鸡翅……不仅口感更丰富,更像是岭南文化在味蕾上的一次对话。



餐厅不止是餐厅,是沉浸式的非遗舞台
如果说食物能让人留下记忆,那空间更能承载文化。蔡澜点心并不满足于“吃进肚子”的非遗表达,还把非遗搬进了整个用餐场景中。
从4月18日到5月6日,在上海新天地和深圳金光华广场,两场“沉浸式非遗彩灯展”同步展开。彩灯不再是年节里才有的装饰,而是活在当下的民间艺术语言。
这些由杨玉榕大师亲自操刀的彩灯作品,有的是祥瑞意象的传统彩灯,有的是结合城市气质的专属定制款:比如融合上海摩登元素的灯饰,或者带着深圳科技感的造型,都跟蔡澜点心的品牌调性互相辉映。
在深圳,还能亲手体验制作彩灯,在非遗大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完成作品。这种“展览+制作”的互动方式,不再让非遗停留在远观的阶段,而是让食客亲手“触摸”到了传统。
彩灯艺术自南宋传承至今八百余年,历经千锤百炼。如今,它以一种更亲切、更日常的方式,出现在点心店铺的一角,仿佛在对你说:非遗,其实离我们很近。
一块冰箱贴,也可以是岭南文化的微缩景观
在这次焕新计划中,蔡澜点心还做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把非遗“做小”,做成了可以带回家的冰箱贴。

这套由杨玉榕亲自设计的“非遗限定盲盒冰箱贴”,共有6款,包括花唐韵灯、花蕾灯、六角喜庆灯、孔雀灯、胜利灯、宝塔灯,还有1款隐藏款等待被发现。
每位到店消费满220元的顾客,就能获得一套盲盒。它们被设计得精巧别致,既保留了佛山彩灯的传统造型,又融入现代审美,成了很多人争相收集的生活小物。
一个小小的冰箱贴,不再只是装饰,而成了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当它被贴在厨房、书桌或玄关处,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家里“生根发芽”了。
让非遗从博物馆回到生活现场
“让非遗回到生活”,听起来像句口号,但蔡澜点心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示范: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说教,而是让非遗以“吃得出”“看得见”“带得走”的方式,自然地融入了我们每一个寻常的日常。
从22款点心的焕新,到彩灯艺术的空间再现,再到冰箱贴的文创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一个同样的理念——非遗,不只是历史的回音,更是生活的进行时。
这也许正是非遗活化的关键:不是把它当成“文物”,而是当成“搭子”,陪我们喝早茶、过日子、讲故事。
而蔡澜点心,则像一位文化的摆渡人,正把这场从餐桌出发的非遗旅程,送往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