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唐诗宋词只有用粤语朗诵才押韵……

“网上经常流传一种说法,唐诗宋词是用粤语写的,所以用粤语来朗诵才押韵。

那么,这是真的吗?”

我查了一下,这种说法传播开来最早是来自于香港演员陈小春,在2017年2月6日发的一条微博,他称:“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其实大多数是用现今的所谓粤语写成,用粤语才能读得通顺。”

这个观点应该不是陈小春的原创,而是他引述在香港流传已久的一篇网文,但因为他在内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颇多的粉丝,所以这个观点才一下子传播开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观点肯定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会发生变化。

哪怕是听回近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粤语演讲录音,都跟现在的粤语有很大的不同了,更别说上千年前的粤语会跟现在的粤语有多大的差别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很多唐诗宋词用普通话读起来会不押韵,但用粤语读起来却很押韵。

从统计学来说,这叫幸存者偏差,如果你读的唐诗宋词足够多,你一样会发现不少作品用粤语读都会不押韵,但用普通话读却反而会押韵,又或者是普通话和粤语都不押韵,但用闽南话读就押韵,又甚至是用现代任何一种汉语方言都不押韵,这都不奇怪。这个就是语言的变迁所导致。

相对于现在流行的普通话而言,用粤语朗诵唐诗宋词的优势并不在于是否押韵的问题上,而是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但粤语却有九个声调,所以用粤语在朗诵诗词的时候,所展现出的那种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音乐感就更加明显。

就像宋词才女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就是押入声韵,开头的第一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入声字,而后面每一句也是以入声结尾。所以,以粤语朗诵起来,就特别容易感受到入声短促所带来的律动。

但由于源自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所以用普通话来朗诵就自然难以感受到作者填词时候的那种良苦用心。

除此之外,唐诗宋词中很多中古汉语的词汇以及其用法,都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但却在粤语中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在古汉语里面的“行”、“企”、“饮”、“食“,”现在粤语之中一样还在使用,但在普通话里面就变成了“走”、“站”、“吃”、“喝”了。

古汉语里面有很多词都是单音节,粤语也是一样,好像“鞋”、“箱”、“衫”、“裤”,但在普通话里面,就变成了“鞋子”、“箱子”、“衣服”、“裤子”了。

古汉语里面提出疑问,经常会用“几时、几多、几何、几个”,而今时今日的广东人也依旧习惯使用“几乜”的提问形式。但在普通话的语境中,就会变成说“什么时候、有多少、多少次”。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我和梁天山、陈辉权两位老师一起创作的《粤韵唐诗》和《粤韵宋词》吧!

普通话作为现代中国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了各地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但像粤语、吴语、 客家话、闽南语等,确实又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的特色。

所以,大家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不妨试试用自己的家乡语言朗诵一下,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