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1817年廣州地圖。
據圖可知,「九曜石」所在成為廣東學政署(又稱:廣東學院署)內後花園。學政署往東為「華佗廟」。因「九曜石」的盛名,學政署前東西向三百余米長街巷名為「九曜坊」。
當時的文獻又將「九曜坊」上的「華佗廟」,記為「九曜廟」或「九曜古廟」。暫時不清楚廟原本的名字究竟中哪一個了。
但是,學政署與廟之間必須通過橫跨「六脈渠」的橋而來往,此橋被稱為「九曜橋」。
有道是:
九曜石前九曜坊,
九曜橋通九曜廟。
得閑無事拜華佗,
保汝康泰常歡笑。
上圖為1860年廣州地圖,可見「華佗廟」記為「九曜廟」。以之為底圖,標示有今日此片區主要道路名。
文獻記有廟中楹聯二:
(一)
愧當代以名醫,未能為奸雄破腹穿胸,把他心腸易換;
慨沉屙非藥治,願各從平日修身積善,默契神鬼扶持。
(二)
心同荀彧扶漢祚。
診謝曹公斷病根。
城中善信多往拜祭華佗,以祈康泰安寧。口口相傳,求神靈驗。故此,廟中香火甚是鼎盛,也有經濟能力支撐持續三天的迎神賽會。現時廣州南部的民間天后誕活動,也是三天為限。
作為省級行政機構的長官,對於官署門前的喧嘩並未派出城管之類,進行驅趕。學政署轅門敞地究竟是如何的佈局,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廣州清代外銷畫中,存有兩廣總督署圖,形象反映這種建築前的小廣場佈局。「圖自《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
然而,到了第三天,1845年5月25日(禮拜日),道光乙巳年四月二十,樂極生悲,不幸發生了火災。
上圖為從「九曜坊」往北拍攝,即為學政署故地。1845年5月25日的大火,發生於此。
顏嵩《越台雜記》對這次的火災記道:
羊城九曜坊華陀廟香火極盛,誕辰,向借學使署轅門敞地結棚演劇。道光乙巳四月二十日,登臺演唱,觀者如堵。日午,有支頤食水煙者,忽風揚其火紙,盤旋棚際,霎時火焰轟烈,紅光燭天,竟燒斃數幹人。翌日,史邑侯樸親至點驗,屍骸層積,各以手相挽,若恐奔逸狀,即下令飭親屬認取領埋。其焦頭爛額及支體殘缺不能辨別者,尚余三千餘具,官備瓦甕裝殮,合葬于北郭七星岡,立碑題日:火化叢葬之塚。
綜合相關歷史文獻,火災起因是有觀眾吸食水煙,不慎失火,點燃易燒之戲棚,撲救不及,兼且學政署前東轅門被人為關閉,眾人只能從西轅門走避,釀此大災。相比我們戲稱是在用生命行花街,他們真的是用生命睇大戲。
上圖為從「九曜坊」東盡頭往西側拍攝,圖左商務中心,疑為「華佗廟」故地。「商務中心東鄰,為西漢水閘遺址所在」
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同治版《南海懸志》等時人文獻也記有此次慘劇。
《中國消防通史》所載死亡人數與前述有出入,「共燒死1670人」,提及到是次火災的殘酷,「被《世界紀錄全書》、《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列為‘世界上最嚴重的火災」。遺憾的是,我未查到相關世界紀錄的原文,且引述如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