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搜索“客家人”,你会得到一大堆“潮汕人为什么讨厌客家人”、“为什么不能嫁客家人”、“客家丑陋文化”、“广东人看不起客家人”这样政治不正确的相关搜索,而在Google的搜索“客家人”,你也能看到“客家人小气”这样歧视性的相关搜索。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但同样在百度和Google分别搜索“广府人”和“潮汕人”,却没有那么多负面的相关搜索。有趣的是,在“广府人”的搜索结果中竟然还有“为什么不要娶客家女”的相关内容,而在“潮汕人”的搜索结果中,却有“广东潮汕人有钱吗”这样的内容。

显然易见的是,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网络上常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

哪怕是在台湾的网络社区里,客家人也常常被嘲“小气”和“爱计较”。例如有网友曾发文表示,她与男友交往超过一年半,家人却从头反对到尾,理由竟是“男方是客家人”。现实中更有补习机构出题暗讽客家人抠门,气得家长要求退学费。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为什么在广东和台湾的网络上,都会不约而同形成客家人“小气、计较”这类的刻板印象呢?其实这种印象由来已久,这得追溯到两百年前……

01

怎样算是客家人?

客家人约有5600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还有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在民族学上,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是汉族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在宋朝后,因为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加上中原战乱频繁,就有众多北方移民南下,散布在江西、福建等地,而后再进入广东、广西,因此他们被当地原住民称为“客家人”。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水印

广东最早的原住民是百越民族,秦朝的任嚣、赵佗南下攻打岭南,兴建番禺城(现在的广州),于是北方的汉族人与南方的百越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广府族群他们很早便占据了广东物产最丰富、交通最便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后来唐宋时期,从福建来的闽越移民,在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聚居,逐渐形成了潮汕族群

在明末清初才进入广东的客家先民们,就只能聚居在耕地狭小、交通不便的东北部山区一带了。这些山区本来也有各种小数民族居住的,但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又打不过这些来自北方的移民,最后要么消失,要么融入这些新移民之中,逐渐形成了广东的客家族群。

02

客家人何时开始被歧视?

在清朝早期的记录,客家人这个称呼还是比较中性,甚至不乏正面的记录。例如在有“广东徐霞客”美称的屈大均,在他的《入永安县记》一文中,就写道“县中多闽、豫章、潮、惠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农或商,乐其土风,遂居之。风气所移,大抵尚勤俭,务敦朴,有淳古之风。”

但到了清朝中期, “客家人”这个称呼就开始从中性变成贬义。就像上世纪广州人称呼外地人为“捞松”,而本世纪初上海人则称呼外地人为“硬盘”,那样别无二致。粤语俚语“客家占地主”,很可能就是出自那个时代了。

当时各地方志的记载中,对客家人的描述都非常负面。例如《增城县志》里说,客家人喜欢告状,喜欢争斗;《新会县志》称客家人为“犭客”,《四会县志》称客家人“或曰犭客乃犵之讹”,《香山县乡土志》说:“ 客民,即犵狫,俗名客家老。”

1905年,顺德人黄杰编写的教科书《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中就更是公然侮辱客家人说:“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二族,非粤种,亦非汉种。”而翻查《清实录》、《清史稿》这类官方文献中,客家人也常被称为“客匪”。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黄杰,图源网络

外国人对客家人的记载也同样负面。比如,1845年,香港的英国高级官员费伦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到:客家人是一群流浪者与罪犯。1867年,在广东传教士艾德尔说,客家人会与本地人争夺鸡毛蒜皮的利益,以及不会放弃任何掠夺财富的机会,也因为有实际利益才信教。

当然,这些外国人很有可能是受到当时与他们接触得最多的广府人所误导。而熟悉中国事务,为英国期刊供稿的作家德米特里·查尔斯·鲍格对客家人的评价就相对客观一些,他说,客家人是被歧视的流浪民族,和吉普赛人很像。

03

客家人为什么会被歧视呢?

为什么在清朝中后期,客家人开始受到歧视和抹黑呢?

有人认为,当时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山区,常与小数民族杂处,所以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风俗上与主流的汉人社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明清之后汉族女子大多都缠脚变成所谓的“三寸金莲”,但客家女子不缠脚被曾国藩称为“大脚蛮婆”。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客家女孩,图源网络

女子缠足在今天看来是愚昧和野蛮的陋俗,但在当时是礼教的一部分,因此客家人被主流社会视为异族也是正常的。

“风俗异于主流”可能还是次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客家人迁徙到各地时,与本地人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明末战乱后人口锐减,清初顺治末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仅有1400万。在经历康乾时期的休养生息,以及番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引入后,全国人口已猛增到4亿的历史新高度。

尽管所有人在这两百多年间到处开垦荒地,但清朝后期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亩,还比不上明朝后期的一半。

原本聚居在逼狭山区的客家人,为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也不得不四处迁徙,这就导致了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甚至激烈血腥的械斗,也就是所谓“土客之争”。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网络

在广西,客家人跟壮族人打;在江西,客家人跟江右人打;在广东,客家人跟广府人打。因为生存条件的恶劣,客家人在械斗中展现出骁勇善战的一面,在不少地区都能反客为主。但由于广府人的势力十分深厚,客家人未占上风。

其中在1854年至1867年这十三年间,广东四邑土客械斗最为激烈,波及了鹤山、开平、恩平、新宁、新兴、阳春、阳江、高要、高明等十七个县,双方死亡人数估计在百万以上。

由于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无暇顾及。这就导致广东土客械斗的规模已堪比正规军作战,战败者往往是以被屠村灭族为代价。双方早已丧失理性,根本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大家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阅读刘平所作的《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一书)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网络

最终,清政府介入调停,加上双方都厌战了,土客械斗才告一段落。但这种带血的仇恨不可能这么容易消解,又因为广府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占有优势,对客家人的抹黑可谓是轻而易举。

可以说,“土客械斗”是导致客家人在清朝中后期的形象被迅速污名化及备受歧视的主要原因。

04

客家人如何在歧视中改变命运?

因为受到当时主流汉族社会的歧视,有些客家人为了生存,就选择了逃避自己的族群身份。很多迁移到香港的客家人就讲粤语,而迁移到台湾的客家人就讲闽南语,改变原来的风俗和语言习惯,逐渐融入到当地主流族群之中。

也有不少客家人为了摆脱被歧视,选择造反和革命,颠覆既有的秩序,以求族群地位的提升。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网络

罗尔纲在《亨丁顿论客家人与太平天国事考释》一文中就指出:领导集团中有五人都是客家人,而早期参与金田起义的主力也是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因为客家女子不缠脚,天平天国还组织了女兵。

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之中,以及后来国共两党的著名军事将领之中,也活跃着大量客家人,最著名的莫过于廖仲恺、薛岳、张发奎、罗卓英、邓仲元、谢晋元、叶挺、叶剑英等人物了。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但至于网上还有些农场文,把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列作客家先贤,将整个中国近代史都说成是由客家人说驱动的,这就有点扯了。这跟共济会或罗斯柴尔德家族操控世界的阴谋论可相媲美。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客家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族群自信,而制造了相关的论点。

当时除了逃避和革命,客家人还有一种改变命运的选择,就是信教。

十九世纪中后期,大量外国传教士来华,不少客家人借助信仰基督教,获得外国教会的庇护以及资助。这也解释了当时保守的中国社会之中,为什么客家人相对于其他族群会更容易接纳基督教。不过,客家人在信仰了基督教后,就更被当时笃信儒学价值的主流社会认为其心必异。

无论如何,在基都教会的支持下,客家人还是培养出了不少精英,其中就包括建构了“客家民系”的学者罗香林。

05

被重新解读的客家历史

罗香林出生于1906年,是广东省嘉应直隶州兴宁县宁新镇(现在的梅州兴宁市宁新街道)人,国民党党员。1930年,他在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1951年起任教于香港大学,1964年任港大中文系主任,退休后续任香港大学永远名誉教授。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他是客家人族谱学奠基人,最大的学术成就是在1933年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首次建构了“客家民系”这个共同体。

他为了对抗“客家非汉族”或“客家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混种”的说法,透过地方志、族谱的解读,重新诠释了客家历史,认为客家人原本是居住于中原一带的汉人,经过晋代以来的五次南迁而形成了客家民系。

他这一学说影响深远,是很多文章主张客家人是最纯种的汉族人,以及客家话是最纯正的古汉语的由来。

因为这个学说的传播,许多的客家人不再以客家这个族群身份而自卑,反而对此产生了自豪感。

不过,随着遗传学及语言学的发展,罗香林的学说开始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2000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辉在《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的研究中推翻了“客家人是纯种汉族人”的观点。李辉指出:“各地汉族在演变过程中,与外族混血是很普遍的现象,客家人也很难例外。客家人Y染色体里,80%属汉人,13%属苗瑶语系的畲族。”因此,并不存在什么纯种汉族人。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辉,图源网络

同为客家人的语言学家刘镇发教授在《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中,就考证客家人是源于清朝粤西土客械斗引起的认同感,在清朝械斗前并无“客家人”一说。他还指出“先秦、东晋等朝从从中原六次移民”论调在20世纪30年代未经科学验证,一直把客家话方言学界误导至20世纪80年代。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语言学家刘镇发教授,图源网络

06

民族、民系,都是想象的共同体

新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冲突,古今中外都概莫例外,而相对弱势的一方,常常就成为了被歧视和污名化的对象

以美洲为例,原住民本是印第安人,但在欧洲白人移民美洲后,技术落后的印第安人就成为了被屠杀的对象。而非洲人也是同样的命运,即便后来黑奴解放,至今仍有不少白人至上主义者歧视黑人。更别说19世纪被卖猪仔到美国的华工,也被白人社会各种污蔑,后来更出台了排华法案(有关历史请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从体力劳动者到荷里活明星,美籍华人的地位有改变吗?》)。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水印

这些冲突,既是文化价值不同所导致,也是争夺生存空间所引发,更是人类喜欢区分“我们与他们”这种演化特性所决定的。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1983年出版的《想像的共同体》中指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及剥削,民族总是被想像成一个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情谊。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创造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避免了清朝灭亡后各地各族彻底分裂,也激励了后来中国人能够团结一致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孤寒缩骨?睚眦必报?客家人为何被歧视了两百多年?

▲图源搜狗百科

与此同时,希特勒鼓吹日耳曼人属于高等种族,犹太人是寄生种族的说法,开启了欧洲二次大战以及种族灭绝的序幕。

可见,民族的实质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关键是你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怎样一群人而已。所以,这也让民族主义成为一柄双刃剑,挥动起来可以团结自救,但也可以迫害他人。

民族如是,民系又何尝不是呢?

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为某个族群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给予这样那样的待遇,而是真正关心每个个体是否平等、是否获得该有的权利与自由。

各位自己友,

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客家人被歧视”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