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讲究华夷之辩,对于服饰而言尤为重视。特别是经历过上世纪惨烈的抗日战争后,加上近年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国人对于带有日本风格的服饰显得尤为敏感。

去年8月20日,就有厦门一家日本寿司店的女员工穿着类似和服的工作制服前往检测核酸,结果被志愿者劝阻,要求回去换衣服再做检测。而在今年1月3日,一男子在南京玄武湖景区穿着日本动漫《东京复仇者》中的Cosplay服饰,引发游客的愤慨,围着要求脱掉。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新闻图片来自网络

国人对于什么是来自外国的洋装、和服,仿佛分辨得特别清晰,但对于什么是自己的国服、华服,却常常搞不清楚,且不说汉服圈里的汉服爱好者整体为形制问题争吵不休,就算对近现代来被视为国民服的中山装,也常常将之与青年装混淆不清。

例如,2012年12月,莫言到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身穿的青年装就被国内媒体纷纷说成是身穿中山装。其中发表在人民网的《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报道中就特别写道:“当天,莫言身穿的中山装为他加分不少。这种中国式正装不仅传达出他对大会的尊重,细节中也散发出浓浓的中国味。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但令人尴尬的是,照片中显示莫言穿的明明是青年装,而非中山装,而青年装却是地地道道来自日本引进的服饰……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01
青年装与中山装的区别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笔者在出席陶陶居总店复业仪式上穿着的青年装

青年装与中山装这两种服饰骤眼看颇为相似,但放在一起对比,你就会发现两者区别其实挺大的:

青年装是立领,而中山装是立翻领;青年装是三个口袋,而中山装是四个口袋;青年装的口袋是没有袋盖的,但中山装的口袋是有袋盖的,并且有纽扣;青年装是后边开叉的,而中山装后边是不开叉的。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穿着青年装的笔者和穿着中山装的影星谢霆锋对比

国人对青年装和中山装还常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这两者是源自于中国清末唐装的改良,属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男性服饰。这个误解,很可能与李小龙在电影《精武门》中穿着白色青年装痛打日本武士的经典造型,以及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等历届中国领导人在重要场合都穿着中山装而造成的印象有关。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李小龙在电影《精武门》中者穿着青年装的经典造型

事实上,青年装、中山装与中国清末流行的唐装没有太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学者丁超研究认为,我们现在的唐装其实是从明代对襟衣、罩甲以及清朝时期的马褂发展而来,海外华人在外国自称唐人,因此身穿这种立领和盘扣的对襟衫时,也称之为唐装,但实质与唐朝服饰没有太多继承关系。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笔者穿传统唐装的宣传硬照

那么,青年装是如何从日本引进到中国,而中山装又是怎样来的呢?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02
被引进到中国的青年装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向刚统一并崛起不久的德国学习陆军军事,并把德国陆军士官服引进到日本国内,进行简化改良,成为中学和大学的男装制服,而这才是青年装的源头。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一战时德国军官制服

在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于日本。日本与清朝都是君主制,又是东亚国家,多年受儒家文化熏陶,因此大量中国青年为求救国到日本留学,希望中国可以透过像明治维新这样的改革,一跃成为强国,免受列强欺凌。

到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就包括了郁达夫、汪精卫、蔡锷、蒋百里、王国维、廖仲恺、张闻天、蒋介石、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郭沫若等等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当你翻看这些近代历史书,你会发现这些名人年轻时有很多照片都是穿着这种立领笔挺的学生制服。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清末民初的中国留日学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再次展露出对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因此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结束了到日本留学的热潮,但他们除了把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之外,也把在日本常穿的学生制服带回了国内穿着,称之为青年装。后来之所以又被成为五四青年装,正是五四运动时,中国不少大学学生都是穿着这种形制的服装,以示和穿着长衫马褂的旧时代划清界线。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

大家在观看电影《精武门》时,不妨留意一个细节,就是电影的时代设定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而主角陈真的角色设定则是一个刚从日本赶回来参加师傅霍元甲丧礼的中国青年。所以,李小龙在电影中穿着白色青年装也是非常符合历史背景。当然了,真实的霍元甲其实是在1910年逝世的,那时候清朝还未灭亡,更别说五四运动了,而陈真也只是虚构的人物。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李小龙的经典造型后来也被梁小龙、李连杰、甄子丹等模仿

至今,青年装在日本的中学和大学还是被广泛作为男装校服采用,就如水手服作为女装校服那样,经常关注日本影视和游戏的朋友就会留意到。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现代日本中学生校服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03
中山装如何成为国民服装?

至于中山装,当然就与孙中山先生有关了。但其出现时间、地点与过程仍有分歧。一般认为,中山装是孙中山请曾经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过隆生洋服店的黄隆生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根据中国人的体型和习惯而设计的,于1923年正式定型,命名为中山装。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及欧美有着长时间的革命生活经历,日本的学生装、德国军服对于他来说自然也是印象深刻。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身穿中山装的孙中山

随着后来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名义上统一中国,中山装也在中国流行起来。当时河南省就有报纸就写道“国民军入豫,凡有公职者,俱服中山式制服,而袍褂式之礼服,乃日见减少”。这报道也说明了,青年装和中山装和传统唐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因为中山装是先作为国民政府的军政人员的日常制服推广开来的,所以相比起青年装而言,也多了很多政治意义。

例如,衣服的四个口袋各代表礼、义、廉、耻;口袋盖子像倒转的毛笔架,左侧口袋盖子上,留有一条缝隙插钢笔,就象征崇文重教;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的五权分立,穿着时必须同时扣上;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及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理念;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而翻领封闭式衣领,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中山装被赋予的政治意义

1936年,随着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校男性的教职员和学生都穿中山装,从此青年装在中国的流行也开始结束,而中山装则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然被继承下来,并根据毛泽东的身材进行改良,更加推向全国各个阶层成为当时的国民服。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和毛泽东

不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服饰日益多元化,在城市街头穿着中山装的人也越来越少,唯有中央领导人在重要仪式中又或者中国驻外大使递交国书的场合中仍然普遍穿着。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1971年,一个外国嬉皮士受到内地民众的围观

反倒近年,可能是受港澳台影视作品及明星影响,青年装再次出现,却与唐装一起,被当作为中式礼服在很多场合上出现。只不过大多数卖青年装的人和穿青年装的人,大多都将之与中山装混为一谈了。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某宝上的产品介绍,把青年装当成中山装,不扣钮当西装穿

甚至有不少媒体人也没搞清楚青年装和中山装的来源和区别,明明人家穿的是青年装,却大谈“中山装的兴起是中华文化自信”、”外国人穿中山装是中国文化输出”云云,这实在令人贻笑大方。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04
包容多元才是崛起之道

单单从青年装到中山装这短短一百多年历史,就不难看出,人类各国的服饰文化固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发展过程中实质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对于普通人而言,穿什么不穿什么,更多应该是跟随个性、气候、体态、美学、场合、经济等条件而定。

当然,某些历史时期的服饰带着浓厚的反人类意味,应当被禁止穿着。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两中国游客在德国摆拍纳粹礼被捕

例如德国在经历二战后,国民为了避免纳粹主义的灾难重演,不但禁止穿着纳粹服饰,甚至连纳粹时期的口号和敬礼都一同禁止了。而同理,鉴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在近代对中国侵略造成的惨痛历史,禁止穿着旧日本军服以及展示其标志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一些触碰国人悲惨回忆的服饰却被视作是集体回忆,时不时出现成为一些学生活动时的服装,或是主题餐厅服务员的制服,甚至成为结婚照造型。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

▲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

近千年来,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民族服饰上同样也继承了相当多的中国唐宋明时期服饰的形制和元素。所以对于比起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更为久远的和服,就没必要过于敏感了。

网络上,甚至有些民族主义者的认为,应要在国内禁和服。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自日本的青年装是否也要禁?改良自青年装的中山装呢?还有我们日常使用很多的来自日本产品呢?

对了,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之中也包含了大量来自日本在近代创造或者重新诠释的和制汉语,例如:电话、商业、情报、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心理学、地理学、天文学、客观、演说、主义、经济、社会、文学、文明、教育、艺术、思想、自由、交通、流行、革命等等……

显然,过度拘泥于华夷之辩,既是对历史无知,也是故步自封。

为何我们对外国服饰特别敏感,却经常搞混自己的国服?▲身穿和服手持脇差的鉴湖女侠秋瑾

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为了对付东胡、楼烦这些异族,赵武灵王就实施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从而一举击败前两者,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和二战之后也是因为努力向战胜他们的先进者学习而崛起。而我们今天常说要致力于中华复兴,是不是也应该秉持着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敏感固执到连一百年前清朝人也不如呢?

各位自己友,

你们怎么看“服装禁忌”这件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