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香港电视电台新闻节目的内地朋友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香港的粤语新闻主播会在节目中把“时间”读成“时艰”,把“傍晚”读成“磅晚”,把“购物”读成“救物”,把“报刊”会读成“报看(第一声)”。

有些网络自媒体作者未经考证,就说这是香港的粤语和广州的粤语的区别,然后鬼扯出一大堆内容来。

但事实上,当大家与香港人在日常使用粤语沟通时,却发现大多数在香港人读这些词汇时,发音却是与一般广州人无异。甚至大多数香港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也并没有采用与香港新闻节目类似的词汇发音。

香港人说的粤语除了因为使用习惯而导致部分词汇与广州人有所不同之外,其发音应该是一致的,例如香港教育署在1992年就出版的《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作为“两文三语”教育中的粤语发音标准。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那为什么香港新闻播音使用的粤语会和香港人日常使用的粤语有这样的差异呢?这就要从在香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粤语正音之争说起了。

01

电视媒体崛起引发的正音问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地大量人口涌入香港,丽的呼声(亚洲电视的前身)和香港商业电台相继开台,因为FM调频广播以及原子粒收音机的出现,港英政府亦废除了收音机牌费的制度,电台广播在50至60年代一跃成为了当时香港的主流媒体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因为电台广播传播的只有声音,因此当时香港的电台业界对于主持人的语言水准要求较高,粤语节目普遍以广州话西关腔作为播音标准,要求主持人咬字清晰、读音准确。

但随着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作为免费频道开播。短短几年间,电视对于香港市民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原有的报纸、杂志、电台等主流媒体。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而电视广播传播的不仅仅有声音,更重要的是画面,加上电视节目制作成本更高,需要聘请的人员更多,因此电视台对于主持人和艺员的语言发音要求就不如电台了

因为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和艺员来自不同地方,彼此文化水平不同,所以就难免出现了主持人或艺员在节目中失误,“发错音”或“读错字”的情况,由于电视传播的强大影响力,这种错音或错字却又会常被当时普遍语文程度不高的社会大众当作正音正字所模仿学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姗”字在粤语本来有两个音,一个读作“山[saan1] ”,解作嘲弄,如姗笑(亦可写“讪笑”),另一读作“仙[sin1]”,解作行迟,如姗姗来迟

但著名粤剧丑角梁醒波先生,70年代在欢乐今宵节目中却将“姗姗来迟”读成了“山山来迟”,结果令香港市民大众都以为“姗姗来迟”的“姗”读“山”,而不知道“仙”才是正确读法,而这个读法的错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部分粤语字典干脆把“仙[sin1]”这个读音从“姗”字中取消了。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令香港学界深恶痛绝,认为传媒从业者语音不正,会“教坏细路”,从而影响香港人整体的中国语文水平。

其中在香港电台第5台晚间主持《咬文嚼字》节目宋郁文,曾任多家报章总编及多家大学教授,文学功底颇深,有见及此,就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引致后来香港电台在1980年代初期对广播员的粤语发音要求进行纠正。而在1985年宋郁文逝世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何文汇博士就接过了正音运动的大旗。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何文汇,图源水印

何文汇博士弟子众多,加上口才了得,他的粤语正音主张通过出版书籍、制定课程、培训教师、录制节目等努力,深深地影响了香港的教育界和传媒业。

02

粤语正音运动为了什么?

何文汇获得过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以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的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累任香港区域市政局议员、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创校校长等职。

何文汇所推动的粤语正音运动,实质是希望解决两个层面问题:一个是发错音,另一个是读错字。

发错音,就是说话者知道某字的正确读音,但不懂或用错发声部位,致令所发出的音节出现偏差,与其他发音部位接近的音节混和,发音准确,令听者误会。例如常见年轻人将“我”读成“哦”、将“扩”读成“抗”,把“泥”读成“黎”,把“恒”读成“痕”,因此有人就将之概括为“懒音现象”。

读错字,就是说话者把某字的正确读音也搞错了,即便发音清晰准确,他也只是“准确”地将这个“错音”读出。例如,人们常把“星光熠熠”的“熠”字读成“泣”[jap7],但据何文汇考证,应该读成“入”[jap9]才算正确。除此之外的例子还有许多,何文汇在其《粤音正读字汇》、《粤音平仄入门》等著作中考据了好几百个香港人经常读错的字。

香港新闻节目中,把“时间”读成“时艰”,把“傍晚”读成“磅”晚”,把“购物”读成“救物”,把“报刊”会读成“报看(第一声)”,就是何文汇博士的研究成果。

那么某个汉字的粤语正确读音是什么,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研究的?何文汇博士认为审读标准是根据宋朝的《广韵》。

《广韵》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更早的《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广韵》的“广”字并非指广东或广州,而是指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据《广韵》的卷首记载,共收字26194个,注解的文字191692个,记录了当时宋朝官方语言的读音。当时还未发明汉语拼音系统,所以记录某个文字的读法时,就用到了反切联系法。

反切,就是取两个常用字来标记某字,简单来说就是前字作为声母,后字作为韵母和声调。例如,“青”字就是“仓经”,啸字就是“苏吊”,“钻”字就是“借官”。

对于矫正“发错音”层面的问题,在社会各界受到的争议不多,但对于矫正“读错字”层面的问题,引发的社会争议就非常大,并一直延续至今仍未平息。

03

粤语正音运动是矫枉过正吗?

由于粤语正音运动要求大幅度地更改了香港人习惯上的粤语读音,结果就引出了众多激烈的反对者其中包括了专栏作家哈公、王亭之、潘国森、古德明等人。

王亭之在80年代开始,就在明报的专栏中连翻高调点名批评何文汇推动的正音运动是矫枉过正,并将相关文章集成《广府话救亡》一书。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王亭之,图源网络

2003年何文汇成立粤语正音推广协会,王亭之也在2007年成立粤语文化传播协会与之针锋相对,甚至还在文章中称何文汇为“蛋头”,把何文汇主张的“正音”成为“病毒音”。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两人针锋相对,图源网络

王亭之同意应该纠正粤语的“懒音”,但不同意何文汇自定体例,将《广韵》一系韵书切音定为“正读”、不合韵书切音者则为“错读”,并将这种规则当成已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要求教师及媒体跟从。

王亭之认为,从来没有一个音韵学者会用古代韵书,修改或否定今日的语音;因为古代韵书亦只是纪录当时的语音,并不是用以规范语音不能再作任何改变。他斥责香港的教育部门和传媒机构,从来不参考其他字词典,就将何文汇的“正读”原则下的审音标准照单全收,并推向公众,实质是“谋杀广府话”。

香港文字研究者容若在《明报月刊》撰文批评一本使用何文汇《粤音正读字汇》作标准的字词典,他引述明代著名音韵学者陈第的观点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将《广韵》奉为金科玉律,不承认约定俗成,以不实际的“古”音取代现代读音,将会制造混乱。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容若,图源网络

简而言之,反对何文汇正音运动的学者并不反对矫正公众的粤语错误发音,但至于某个中文字应该在粤语读什么音,应该尽量遵循现在的约定俗成,因为字音字义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而不应该一味泥古。

再者,中原音传入广府,由古秦代至现代经历多个时期,为何只承认宋代《广韵》中反切出的语音,却否定其他时期的语音?况且《广韵》所记录的也是以当时河南洛阳和开封一带的音韵,为什么要作为现在广东人讲粤语的标准呢?同时,反切法也需要了解宋朝当时一些基本文字的读音,但那时没有录音留下,如果用于当初反切的基本文字读音都没搞清,如何反切出其他文字正确的读音?

从现实来说,如果香港日常沟通遵从何文汇研究的粤语,将会增加沟通成本。

04

暧昧的香港传媒机构和教育部门

对于粤语正音运动的争议,香港的传媒机构和育部门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

1981年,时任香港电台台长张敏仪在请教宋郁文及刘殿爵教授二人后,就指令全台播音员,包括非新闻节目的唱片骑师在播报时必须统一发音,将“间”字读成“奸”音。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90年代的香港电台,图源水印

结果引发报界一片嘲讽,有报纸刊登读者来函,指“听到一大班小朋友在讲《小朋友时“奸”》(《小朋友时间》是香港电台的一个儿童节目名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何文汇在90年代解释说,“空间”和“时间”同是时空的两个维度,所以“间”字应发同样的音。

但由于这个读音广受质疑,最后香港电台不再要求播音员必须读时“奸”。

在1997年,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永明撰稿及主持的《中文一分钟》节目中,谈及正音问题时,就引述古人颜之推的说“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并表示他自己的原则是选择当时绝对大多数人选择的读音。

在2007年有报章访问香港电台文教组兼特别职务总监郑启明时,郑则指出他们强调的“正音”是一个“恰当读音”,亦不能有懒音,但不会深究一个字在学术上应该以何种发音为“正”。

但香港电台除了与何文汇创办的粤语正音推广协会合作制作节目,亦曾一起举办“中学生粤语正音比赛”赛,协助协会宣扬其“正音正读”,受到中小学支持,更计划将活动伸展至幼稚园。协会本身更与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举办“正音”活动,包括“正音日营”,向小学生灌输“正音”知识。

无线电视台广播业务总经理陈志云在2007年5月的《娱乐直播》中介绍该节目的小环节《谢绝懒音》时,指他们提倡“正音”是针对“懒音”问题,并不是要求别人读古音换言之,该台强调的是“正音”,而非“正读”。

不过,无线电视台配音组被发现为动画《圣斗士星矢-冥王十二宫篇》配音时,“冥”字(一般读成“皿”音)全部变成何文汇审定的“明”音,便引起了动画迷的争论。该台发言人回应指这是为了教育下一代,所以参考何文汇的《粤音正读字汇》和其他典籍,而决定的读音。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尽管香港媒体都官宣主张的是粤语“正确发音”而非“正确读音”,但直至现在我们依然能够从粤语新闻播报中经常听到“时艰”“磅晚”“救物”“报看”这些粤语读法,这也正是粤语正音运动的成果何文汇博士及其弟子也一直经常作为嘉宾主持或顾问的角色,在不同的电台或电视节目中向香港市民介绍其“粤语正音”。

至于香港政府,从港英管治时期到回归中国管治,但也一直没有就如何制定粤语的“正确读音”下过结论,但同时亦没有对何文汇在教育和媒体推广的“正读”有过任何表示

但不少学校或出版社会却依然以何文汇的“正读”作为准绳,教导学生字词的粤语发音。商务印书馆三本字词典,包括《商务学生词典》(盛九畴编)、《现代中文详解字典》(盛九畴编)、《商务新词典(2008年全新版)》,均只使用何文汇的“正读”标准。

香港教育局在2007年出版《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称读音依据《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但“时间”一词,书中标音为要读成何文汇博士说主张的“时奸”。

同年,香港会考的中文科加入口试,透过朗读指定篇章考核学生发音咬字,目的是要加强学生读音的准确性。但考评局并没有提供拟定答案的参考工具书名单,而试题答案也备受争议因此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就一直要求当局尽快列出参考的字典,让师生有音可循。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香港会考,图源网络

某种程度来说,香港的教育界与传媒界都试图在对粤语正音问题表达出一种希望置身度外而让百家争鸣的态度,但结果却往往令观众和学生无所适从。

05

“粤语正音”的争议蔓延至互联网

粤语正音之争,尽管是因为电视媒体的崛起而诞生的,但却平没有因为电视媒体的没落而消失,而是开始透过互联网蔓延,从香港影响到整个大湾区。

例如,近日香港的年轻学者赵善轩博士就在油管的视频节目中,继续批评正音运动,他以何文汇的“正音”标准要将“鲗鱼涌”读成“贼鱼勇”为例,批评此举将会造成市民日常沟通困难。

而何文汇博士近日在接受网络媒体灼见名家的专访中,亦依然坚持“粤语正音”的重要性,他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语文的重要学习部分,但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写唐诗宋词时的中古汉语精粹,而只有使用“粤语正音”朗诵,才能真正了解唐诗宋词的韵味,而使用“粤语俗音”(时下约定俗成的读音)朗诵,却有可能会走样。

同时,他也没有再强调要以《广韵》作为“粤语正音”的考据标准转而强调用是否符合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律作为考据标准。另外,他也强调“粤语正音”应该在语文教育中使用,而日常生活场合使用约定俗成的发音方便沟通即可。

作为粤语发源地的广东,自改革开放后深受香港粤语文化的反哺,自然也难免受到正音运动的波及。香港电视电台新闻节目中粤语读音的改变,以及《最紧要正字》、《妙趣广州话》等香港粤语文化节目的播出,都对于广东观众的粤语读音也产生不少的影响。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即便近年香港电视电台节目已受广东年轻人冷落,但随着网络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关于“粤语正音”、“粤语正字”的争议却日益增多,还诞生了“粤语警察”一词。这特指喜欢在使用粤语的短视频节目中留言,批评节目制作者(主播、UP主、博主)的粤语不纯正,不使用“正音”或“正字”的网民。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网友制作的、用于反击“粤语警察”的表情包

还有粤语文化爱好者专门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文章或视频,甚至街头摆摊,考据一些非常艰涩的汉字,以推广“粤语正字”的旗号而获取流量,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往往难被主流学术界所认可。

看来,这场已经持续四十余年的粤语正音之争还将在互联网继续延续下去。

05

粤语正音之争,羊城网怎么看?

分享完粤语正音运动的来龙去脉,相信不少网友亦会问,从2000年开始就致力于以互联网思维传播粤文化的羊城网,对于“粤语正音正字”的使用标准,又是持何种立场呢?

对于这场持续四十年的争议,我们不会作暧昧表态,但也不希望给出一个“用俗音”或者“用古音”的简单粗暴的答案。

我们认为,语言文字是同时兼具文化载体和沟通工具两种属性的

一方面,作为沟通工具属性的语言文字,是会随着时空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的。正如我们今天也不会以甲骨文或金鼎文作为日常汉字的书写标准,一味崇古和泥古,不但会使我们沟通不便,同时也令语言文字失去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笔者在录制粤语节目

而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属性的语言文字,了解其某一时期的读音和写法,却又是大大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就好比我们用普通话来朗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无论如何也不押韵,读岳飞的《满江红》就会因为没有了入声而难表现出作者悲切的心情。

因此,我们在一般日常沟通场景,乃至在公众演讲、电台节目、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等,所使用的粤语都是采用约定俗成的读音,尽可能让最多的人听得明白和顺畅,甚至有时为求博听众一粲还会故意模仿各地口音或是使用外语词汇作搞笑效果。

不过,我们在特定文化传播场景,就尽可能会考据古韵。笔者与梁天山、陈辉权老师合作的《粤韵唐诗》和《粤韵宋词》的书中,就是通过诗词格律来推断古诗词中的粤语发音,并邀请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的学者参与审定。

香港粤语新闻节目为什么会把“时间”读成“时艰”?
▲点击可了解《粤韵唐诗》《粤韵宋词》

例如,我们会对读者提出建议:将唐诗句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使”字读作“史[xi2]”,而不像平常那样读“使[sei2]”;将宋词句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字读作“烟[yin1]”,而不像平常那样读“宴[yan3]”,因为这里是作地名解。也只有这样读才能符合中国古诗词的格律,以及体味古代作者所表达的原意和情感。

羊城网在创办二十多年来,从未敢以粤语权威自居。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有人,就有可能出错,就有可能有争议。我们能努力做到的也无非是认真和谦虚,作一家之言,以抛砖引玉,能够引发大家对粤语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就已经功德无量。

语言学泰斗、《广州话正音字典》召集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兼香港大学中文系和语言学系名誉教授詹伯慧先生就说过:“我们要少做语言警察,多做语言导游。”而这就正是羊城网对于粤语正音之争的态度。

各位自己友,

你们觉得粤语需要正音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