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又双叒叕有2例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大家又再次排长队检测核酸,各大公众场所的进出检查也再严格起来。

一条“疫情期间呼吁市民注意个人卫生、多居家不聚集”的搞笑公益短片又被大家转发了起来。

原来这条片是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时,香港网友使用粤语长片的片段进行剪辑,重新配音,制作了一个充满怀旧感,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公益广告。

尽管这条宣传片制作成本极低,但却戳中了众多人的集体回忆,加上脑洞大开的穿越对白,自然引发大家纷纷为之点赞,宣传效果极佳。

在那个还未有电视,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粤语长片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香港市民大众工余时间的娱乐需求,对当时的社会道德也有一定程度的教化作用。

而这些电影更能勾起大家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对粤语长片念念不忘。

粤语长片刚诞生,就濒临死亡

粤语长片,指香港1940至70年代初拍摄的粤语长篇电影,剧情以民间传说和市井生活为主,节奏比较缓慢,多为黑白画质。粤语长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台深夜时段回放时,由于菲林老化等原因,导致画面和音质下降,也被民间笑称为粤语残片。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有史可查的第一部粤语电影,是在上海拍摄的。1933年,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开拍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剧情改编自美国默片《郡主与侍者》,由邵醉翁监制(他也是香港电影娱乐大亨、TVB的创始人邵逸夫爵士的长兄),汤晓丹导演,并邀请了当红的粤剧伶王薛觉先担纲主演。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白金龙》电影海报,图源水印

《白金龙》在沪、粤、港三地上映后都大获成功,单单在香港首映一月内的票房就超过十万元。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白金龙》底片被烧毁,主创团队便再拍一部《续白金龙》,图源网络

事实上,这部电影是差点被禁而难产的。原因是当时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开始推行国语运动,属下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宣布禁止拍摄和上映方言电影,而粤语电影自然首当其冲

当时多家电影公司组成的华南电影协会,发起了大规模的“粤语片救亡运动”,而国民政府内部亦有大量高层是粤籍,因此争取令国民政府同意相关规定延迟三年执行。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有关禁令也不了了之。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天光报1937年刊登的请求延缓内容,图源水印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内地政局混乱、战乱频繁,也令大量的内地电影人才感到创作和生存受到限制,南下处于英国管治下的香港发展,这也为日后香港电影业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战期间,在香港的电影人也拍摄了大量宣传和鼓励国民抗战的电影。无奈,在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亦被日军占领。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香港日占时期,图源网络

1945年之前出品的600多部影片,不是被摧毁就是遗失,只有不到百份之一保留至今。而在日军占领香港三年零八个月期间,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宁愿逃亡或息影,也没有一人愿意为日军拍摄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片,这个时期亦是香港电影业完全停摆的状态。

繁荣时期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抗战后不久,内地又爆发国共内战,除了大量内地电影人才涌入香港之外,香港的人口也急剧增加,为粤语长片的拍摄和票房都提供了保证,而且影片还可以出口到东南亚乃至北美的华人区。这时,香港的粤语长片开始走向了繁荣时期。

纵观50年代,粤语长片足足占了香港电影产量的四份之三,题材也十分丰富,有粤剧片、武打片、神怪片、文艺伦理片、青春歌舞片、喜剧片、风月片等等,其中的很多经典作品至今仍然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例如关德兴与石坚主演的黄飞鸿系列,从1949年的《黄飞鸿传》到1981年的《勇者无惧》,据统计足足有七十七部,破了吉尼斯纪录大全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黄飞鸿系列电影剧照,图源网络

曹达华主演的《如来神掌》,采用人手绘制的电影特效,其中的绝招万佛朝宗,令到当时小朋友都纷纷模仿。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上图为经典片段,下图为刘德华致敬片段,图源网络

粤语长片早期有不少演员都是从粤剧跨界过来的,例如任剑辉和白雪仙、梁醒波、新马师曾、李香琴等等。后来也逐渐培养出不少名动一时的电影明星,例如武打片有关德兴与石坚,文艺片有吴楚帆、张瑛、白燕、紫罗莲等,青春片有陈宝珠、萧芳芳、吕奇、谢贤、胡枫、薛家燕、曾江等,喜剧片有邓寄尘、沈殿霞等等。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左图:薛家燕,右图:陈宝珠,图源网络

这些粤语长片时代的明星,有些已经离世,有些已经息演,但有些至今还不时在电影或电视上出现,例如谢霆锋的父亲谢贤,家燕妈妈薛家燕、胡枫、许绍雄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最早也是拍摄粤语长片出道的,在1941年他才三个月大已经参与拍摄了《金门女》,1950年首次主演了《细路祥》,1951年拍摄的《人之初》被业界成为天才童星,1960年离港赴美前拍摄的《人海孤鸿》亦被认为是经典,更在2005年获选为103部最佳华语片之一。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1955年《孤儿行》

因为市场需求大,从1950年至1969年,粤语长片在香港产量据估超过了四千多部,平均每年有近200部上映,这个数字今天的电影人看来,可以说十分惊人。

因为产量大,当时的粤语长片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观众对烂片称作“七日鲜”,意思是指从开镜到拍摄,到后期剪辑、配乐、冲印等整个制作时间不过是七日

当时,粤语长片圈中就传出过“云吞面导演”的故事,据说有位导演拍戏,喊了一句“Camera”之后便出外吃云吞面,演员自己对着镜头演戏,待导演吃完云吞面回来后才喊“CUT”。这当然是笑话成分居多,不过亦说明了当时不少粤语长片的粗滥程度。

高峰过后,粤语长片迎来下坡

谢安琪的作品《年度之歌》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很高兴因你灿烂过,高峰过总会有下坡。”粤语长片经过光辉灿烂的1950、60年代后,在1970年代初也走向了衰落。

在60年代末期,粤语长片的产量已经减少了三份之二,到了1971年竟然还全面停产一年半,直到1973年,由楚原执导、群星大汇演重拍的《七十二家房客》,才重夺年度票房冠军,造就了一个小阳春,而这是全年唯一的粤语长片。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1973 《七十二家房客》,图源网络

造成粤语长片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国语片以及来自欧美的外语片的内外夹击,这些电影作品无论从剧本还是场景、道具、运镜等都比粤语长片更为精良,加上当时大部分的粤语长片都是当红的谢贤、吕奇、萧芳芳、陈宝珠等明星所演,这些面孔也令观众看腻了,不少电影院为保票房也改放台湾国语片,这反过来又导致好些片商舍弃粤语片,转拍国语片。在此消彼长之下,1960年代末,上映的国语片数量已超过了粤语片。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70年代时电影院已被台湾电影霸占,图源网络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电视台的诞生。1957年亚洲电视的前身丽的电视启播,但由于一开始是收费电视,因此尚未普及,直至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开台,提供免费广播,而且是粤语为主,还是彩色画面,一下子就对粤语长片造成很大的冲击。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图源网络

不少粤语长片的明星都纷纷加入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或参加综艺,其中肥肥沈殿霞、胡枫、曾江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转,并获得成功。这就像是近十年手机互联网的兴起,直接令到电视台收视率每况日下的情况一模一样。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翡翠台的综艺四朵金花,右一沈殿霞,图源网络

粤语长片之所以被称为长片,并非仅仅指其影片的长度,而更多是指其“长气”。早期粤语长片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大多是从粤剧转营过来,所以无可避免带有了很多传统戏剧的旧有风格,例如叙事节奏缓慢、拍摄以棚景为主、运镜方式比较单一、表情动作过于夸张等等。因此到了1960年代末,粤语长片就已经与当时观众的审美产生脱节,亟需吸取新的力量,使之凤凰磐涅。

1971年,李小龙带着从荷里活的电影经验,回港接连拍摄了彩色功夫片《唐山大兄》,之后又拍摄了《精武门》《猛龙过江》(初期是国语配音,后来才增加粤语配音,所以不能算是粤语长片),硬桥硬马的打斗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屡次打破票房记录。1974年,有电视台和演唱经验的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以全新手法拍摄的彩色搞笑片《鬼马双星》,又再次刷新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至此,粤语电影可以说已经从黑白粤语长片的时代走向了彩色港产电影的时代,年产数量减少,但质量却日益精良,而这又是另一段的传奇故事了。

虽然落幕,但依然影响着香港电影

香港在1970年代后期,电视机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虽然这时候已经再没有粤语长片的拍摄制作,但在深夜收视率低的时段,当时电视台为了填塞版位,还是固定会播放这些粤语长片,直至2010年之后才改播体育比赛或其他节目。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凌晨或早上,图源网络

大部分内地观众,相信也是因此才有机会接触到粤语长片。但由于这些粤语长片的菲林保养不足,画面质素差,加上节奏缓慢,所以常被大家戏称作“粤语残片”。

粤语长片,早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在这个日剧、韩剧、美剧、甚至泰剧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年代,还依然有不少人喜欢收集、讨论这些粤语长片。例如香港观众会在Facebook上建立专页,而内地观众就会在豆瓣上建立小组,他们不少还是年轻一代的90后。

粤语长片,是整个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后来的港产电影影响深远。

例如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喜剧之王》《功夫》等,都有很多桥段和场景是致敬《审死官》《雷雨》《七十二家房客》《如来神掌》等的经典粤语长片。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七十二家房客》对比《功夫》,图源网络

TVB的电视剧《难兄难弟》以及后来的电影《精装难兄难弟》,也大量取材于《姑娘十八似花娇》,还有《女杀手》、《落泪的玫瑰》、《拉车得美》、《添丁玉女》、《爱人结婚了》等粤语长片,里面的角色也是映射粤语长片时代的明星。

粤语长片不但对研究早期的华语电影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记录了1940年至1970年之间香港的社会百态以及当时人们的主流价值观,电影中的外景镜头也在不经意之间记录了当时香港的街道和建筑风貌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

▲不同粤语长片所展现的香港街景,图源水印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粤语长片都是现场收音,演员所讲的都是正宗的粤语广州话西关腔,对于研究语言发展的朋友来说也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里面不少经典台词,例如吕奇的“你哋呢班无耻嘅飞仔,社会嘅败类,人渣!”,吴楚帆的“食碗面,反碗底!”黄曼梨的“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系人呢!”等等,至今还是脍炙人口。

2010年,香港电影人成立了香港粤语片研究会,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的作品。发起人之一的曾肇弘说:“回顾粤语长片走过的路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说明历史不断重演,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才是文化承传之道。”

各位自己友,

你们最爱哪部粤语长片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片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