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干臣(1896—1958),广东南海县人,居住广州北京街。少时曾入私塾启蒙,后在陈李济药厂当掌柜。1932年,广州电专学校广播电台招考讲古(故事)员,陈干臣应征入选,从此开始了一段26年的讲古艺术生涯。
陈干臣的讲古,偏爱一些慷慨悲歌,痛快淋漓的故事,如《杨志卖刀》《易水送荆柯》等,就是他讲得最精彩的故事,堪称脍炙人口,百听不厌。他讲古时非常投入,感情充沛,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许多古典文学用语,信手拈来,听起来既通俗易懂,又华丽典雅,很有个人特色。因此,他的讲古,在省、港、澳,甚至新加坡等地,都有广泛影响,形成了一批忠实的听众。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也非常喜爱听陈干臣的讲古,他的妻子莫秀英甚至还请陈干臣到府中讲古。陈干臣就给他们讲一段《梁红玉击鼓金兵》,当时正值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战火燃及华北、上海等地,全国抗日情绪高涨,这段故事,对陈济棠也有着鞭策、激励的意义,深得陈氏夫妇的赞赏。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占领广州。他们派人邀请陈干臣到电台讲古,许以高薪,讲古内容自然是为日本的侵略行径粉饰张目,陈干臣断然拒绝,宁可失业,不食敌禄。后来,电台请到了另一位艺人去讲古,陈干臣知道后,轻蔑地直斥其“冇啲骨气”。
陈干臣担心日本侵略军还要纠缠,干脆离开广州,去了香港,应邀在“ZEK”电台讲古。当时香港弥漫着一种战前醉生梦死的气氛,《欲焰》《梦断残宵》《孽海痴魂》一类鸳鸯蝴蝶派的故事,大行其道,占据了电台的讲古节目。而陈干臣仿佛挟着一股清新空气冲了进来,他坚持讲一些正气凛然、激励人心的故事,一扫香港文化市场的颓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陈干臣返回广州,依然是醒木一块为业,说书以作生涯,在广州的“胜利电台”继续讲古,取艺名“老陈”。一到“老陈讲古”时间,市民便纷纷聚拢在收音机前收听。说起“老陈讲古”,街知巷闻,简直成了广州市民的一句口头禅。讲古之余,陈干臣还把多年收集的岭南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编撰成四册《百粤掌故丛谈》,深受读者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干臣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在电台和岭南文物宫(今文化公园)为市民讲古。香港电台“丽的呼声”曾派人来广州,用高薪聘请陈干臣到香港讲古,但被他婉言谢绝。时任广州市长的朱光对他敬重有加,多次称赞他是“爱国说书艺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