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粤语白话文写作出版,有多难?

前段时间,全剧使用大量沪语词汇的电视剧《繁花》热播该剧由同名小说改编,当初该书也是因为罕见地用上海话写作而大红。凭借该剧,沪语文学近期吸引了众多关注。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图源网络

其实,粤语白话文写作的历史更为悠久,系统性更强,群众基础也更为牢固。不过,如今在“下一代不会说粤语”的普遍焦虑之下,粤语白话文写作还能走得多远呢?

01

粤文写作源于广府

粤语白话文,是一种符合粤语语法、词汇、句式,混用传统汉字和粤语汉字行文的粤语书写系统。

由于古代中国的标准书面语是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根据是上古汉语,随着时间的发展,书面语和实际口语的差别愈来愈大,粤语白话文就逐渐自成体系。

粤语白话文在明末开始出现,最早出现的是《花笺记》等来自佛教变文说故事传统的木鱼书。后来,木鱼书有改自传奇小说、史书故事,亦有文人自娱之作。不过,木鱼书的文体仅是在文言文间夹杂几个如“佢”、“睇”的粤语用词。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木鱼书,图源网络

清嘉庆年间,文人冯询结合了木鱼、龙舟、疍家歌、咸水歌等等而创作粤讴,道光年间招子庸结集出版,令粤语白话文的文学水平大大提高。

相比木鱼书,粤讴是半文言半粤文,粤文的占比逐渐增多。唱诵粤讴的往往是盲眼的瞽师和妓女,在茶楼、妓院等地表演,除了在文人骚客中流行,亦受大众喜爱。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粤讴,图源网络

 

后来,“三及第”文体开始出现,这是一种文言+官语白话文+粤语白话文三者混合而成的文体。

直到十九世纪初,第一本广东话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出版,这是世界上首次以粤语白话文作为书写文字译经,比五四白话文运动早了半个多世纪。传教士们为了更好地在粤语地区传教,开始学习粤语,以最为通俗贴地的粤文来进行翻译,口语化的形式更有利于推广。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马太福音》,图源网络

20世纪开始,粤语白话文逐渐发展成熟,其中粤剧的功劳不可小觑。早期,粤剧使用“戏棚官话”演唱,剧本也以浅显的文言写成。

到了清末民初粤剧演唱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粤语。与之相应,粤剧剧本自然催生了书写粤语的需求,成为粤语白话文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02

粤文写作兴于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普通话成为全国标准语言并逐渐推广全国,内地越来越少使用粤语白话文,但港英殖民当局并没有对中文的书写进行法定约束,因此粤语白话文却反而被较好地保留。

七十年代,香港粤语流行曲逐渐盛行,许冠杰的歌曲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用粤语白话文填写歌词。

同时,香港粤语电影和舞台剧开始流行,其剧本往往以粤文书写,香港电影的字幕也多为粤文。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出自电影《里约大冒险》

除此之外,香港的传媒、报纸时常会在现代汉语白话文编排的报道行文中,夹杂粤语白话文。一些报纸专门开设有粤文版面,如《大公报》的“港东港西”板块,以粤文文章点评时事。

 

广东的《南方都市报》也曾经“照板煮碗”,在报纸上开设了“白话广州”的粤语白话文专栏。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白话广州》,图源网络

如今在香港,粤语白话文在政府宣传以及商业广告中仍然较为常见。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图源网络

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聊天工具上依然有粤文的生存空间,如不少省港澳的网友就依然保留着打字聊天时使用粤语白话文的习惯。经常有外地网友感叹,广东人打的字似乎是“火星文”,虽然都是汉字,但是根本看不懂含义,犹如粤语区的“加密通话”。

2020年,香港还诞生了一本粤语白话文期刊——《回响》,所有内容都使用全粤文写成,以众筹方式筹集资金出版,内容包括短篇小说,以及词评、书评、影评、饮食等内容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回响》,图源网络

 

但可能由于纸媒逐渐式微,加上过于小众,因此《回响》的出版情况并不稳定,2022年只出版4期,不能维持月刊形式。

03

粤文出版为何困难?

相比起香港,经常逛书店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用粤语白话文写作、在内地出版的书籍更是“小众”。

 

提起近年来水花较大的粤文书籍,或许只有《潮汐图》才排得上号。2022年,青年作家林棹的作品《潮汐图》在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中夺得首奖。文章中穿插了许多粤文词汇,如”瞌眼困”、”孖”、”脚踭”、”细佬”等等。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潮汐图》一页,图源网络

 

影响力深远的粤语白话文书籍,在内地为何屈指可数?

 

第一是受众问题。粤语白话文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差异较大,粤文书籍市场主要面向粤语使用者。

 

但在广东,年轻一辈的粤语能力每况愈下,连会听、会讲粤语的本地小孩都都越来越少,又谈何认识粤语白话文字呢?

 

还有部分声音认为,方言口语是粗俗的,上不了台面。对此,香港粤文期刊《回响》的编辑曾回应道:“明明粤语表达嘅能力咁好,点解我哋要一直压抑写粤语嘅可能?”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第二是出版问题。新世纪出版社的钟蕴华编辑向羊城网表示,中国的相关出版条例并未禁止方言出版,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国家是支持的。

 

但目前方言读物出版的难点在于优质作者稀缺,对方言的研究既要深入,具有学术高度,又懂得通俗表达的作者太少了。

 

另外,钟编辑亦提到,图书既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商品,需要考虑发行销售的区域和读者的接受度。采用方言写作的选题很有可能因为读者群体太少,在选题论证时就被否决掉。这类图书即便有机会印刷出版,若卖得不好,还是容易导致出版社的亏损。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第三是写作问题。粤语白话文属于民间流行文体,未受任何官方机构的强制性规范约束,用字一般依从约定俗成惯例。因此,写作时选用哪个字就成为了必须考虑的事情。

资深媒体人李沛聪就曾受到香港商务印书馆的邀约,出版一套完全用粤语来编写的《全粤语三国演义》。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李沛聪,图源网络

 

李沛聪指出:“现在有些朋友对粤语本字的考据搞得比较复杂,有些字基本上完全没有人认识,这样的本字可以说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所以写作时我还是首先考虑阅读的感受,在读者能够顺畅阅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字典上认可的正字而非所谓本字。

04

粤文写作还有未来吗?

其实,方言文学并非粤语特有。江浙沪一带,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不少吴语方言词。来自东北的作家萧红,也在其作品当中使用大量的东北方言。这不仅传播了地方文化,方言的运用还扩展了整个汉语词汇库的构架,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相比其他方言,粤语白话文文学的发展仍有优势。依托香港的文化输出,不少学者对粤语进入了深入研究,粤语正字、读音的考据更充足,粤语文字系统的普及度与成熟度也更高。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电视节目《最紧要正字》,图源网络

 

尽管在内地市场上,全粤语书写的书籍近乎于无,但采用书面语为主讲解粤语文化的书籍,却颇受广东父母与小朋友的欢迎,成为了亲子阅读市场的一匹黑马。

 

钟编辑介绍,新世纪出版社从2016年开始出版“童说岭南”系列书籍这套书以粤语讲古的形式,来介绍岭南故事,作者彭嘉志在书中很多地方都用粤语词汇或语序表达,很受儿童读者欢迎。

 

而2018年出版的“绘声绘色看方言”系列,这套书收集了广府童谣、客家童谣和潮汕童谣,这套书是受国家出版基金认可的出版物。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钟编辑认为:“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各省市相关部门的层面,都是鼓励出版社多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选题的,一些立意新颖、解释详细、接地气的本土文化选题,还能得到一定的扶持资金,完成出版工作。”

另外,粤语白话文书籍与多媒体配合,能否成为方言读物突围的机会?

 

李沛聪介绍道:“《全粤语三国演义》书中带有音频,可以边读边听,更加迎合读者的多样性需求,所以得到不少内地读者认可。”

 

广东著名填词人梁天山、作曲家陈辉权、羊城网创办人劳震宇,也花费了4年之久,创作了第一套用粤语朗诵的国学读本《粤韵唐诗》、《粤韵宋词》普及粤语的音韵、词汇、语法以及岭南历史文化,读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能听到陈辉权老师配乐并以粤语朗诵的诗词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实际上,发展粤语文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归根结底还是粤语传承的本身,而这需要多层面的努力。比如父母多多建立和孩子说粤语的机会,培养孩子对粤语的兴趣;年轻人积极传播粤语的正字正音内容,尝试用粤语白话文给朋友发短信、发朋友圈;法律上进一步完善对地方方言保护的条例……

各位自己友,

你如何看待粤语白话文文学的未来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