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开放了蔬菜、水果、鱼鲜市场,市民不用鱼票肉票也可以买到好吃好喝的,而且还可以听到《半斤八两》这样的歌曲,人们的心情很愉悦。当时作家章以武满怀快乐创作了6000字的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
经过和黄锦鸿的二度创作,最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雅马哈鱼档》,由“董存瑞”张良执导,该片在全国反响强烈。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第一部反映民营经济的电影,它用情节化的影像,记录了广州个体户如何靠自己的双手走向富裕的细枝末节。它开拓了国内反映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之类别电影的先河,被学者称为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名片”,盛誉至今未减。
1984年的广州还是大团结可以横冲直撞的年代,一个万元户恐怕相当于现在的百万身价,那时候的黑棕烧鹅不过3.4元一斤,清远白切肥鸡是5元,主人公给人打工一个月拿224元已经感觉相当富裕了。
那是北京路立交桥还没有拆除的年代,那是上下九还未成为步行街没有被重新粉刷的年代,那是大三元酒楼还没有作为国营餐馆倒闭的时代,那是莲香楼的月饼还经济实惠的年代,那是陶陶居、芳村、赤岗都还没有变样的时代。那是可以用双蒸米酒送艇仔粥的时代,是音乐茶座里张凤还模仿徐小凤的时代。
整个故事,围绕图中这两男一女开展。
中间那个小伙子叫“阿龙”,是第一男主角;他旁边的女生叫“珠珠”,是女主角;另外一个男的,叫“海仔”,是第二男主角。
上述三人中,阿龙和珠珠在戏中是一对情侣;阿龙和海仔,同时又是刑满释放人员。他们三个,用当时的话说,叫“待业青年”——没有工作做。彼时的广州,正流行个体户自谋职业。阿龙东凑西凑,加上珠珠给他的项链,凑钱买了一辆雅马哈牌摩托车,拉海仔做起了鱼档生意。鱼档的名字,取自每天阿龙骑的给鱼档运鱼的摩托车名字,“雅马哈鱼档”。整部电影,就是讲述这三位青年如何经营雅马哈鱼档的故事。
100%取景于广州,电影的开场就让你感到浓浓的广州味道。
电影第一幕,就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开场片段。这部距今32年的电影,画面虽然有些模糊,但熟悉广州的你一眼就认出这是哪:白鹅潭以东的珠江两岸,可以看到人民桥,以及南方大厦的轮廓哦。
这一环节,与其说介绍演职人员,不如说在晒什么是32年前的“食在广州”.
农贸市场上劏好的鱼,准备拿去贩卖的乌龟、黑棕鹅,正在制作中的叉烧、白切鸡、烧鹅、乳猪….小编已流口水,你呢?
拉肠,32年前已经成为广州美食的名片。
《雅马哈鱼档》最可贵之处,是收录了大量1984年广州街景,广州街坊,又开始眼湿湿了。
无需多说,这是中山五路和北京路交界,那座熟悉的天桥还在,远处的骑楼还在。
马路上跑着的广州牌GZ643型公交车。
这个角度看海珠桥,和今天并无二致。
广州火车站出口,外部和今天相比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行人的打扮,充满80年代气息。
80年代的影视作品,只要提到广州,东方宾馆牌楼一定是地标,就像今日的小蛮腰。
中国大酒店也一定入选。
有海珠桥,自然也有珠江美景被摄入。这段江边景色,取景于现在海珠桥脚以西河南一带的江边。1984年广州珠江两岸,仍使用老式的通透式护栏。
记录城市,除了拍摄老城区也要拍摄新城区。电影把当时算是新城区的区庄拍摄下来了。
被摄入镜头的,还有当时尚在兴建,没有开业的远洋宾馆和花园酒店。
我们再看看已经消失的广州:
中山五路连片的骑楼….
未有高架桥的人民南……
未成为步行街前的上下九,有解放牌驶过,英纳格表广告牌好抢眼。
好亲切的橙汁机,虽然所谓橙汁只是用橙粉兑水,但这是80年代最解渴的人间极品。
百年老字号成珠楼….
点心是推车仔叫卖的…..
埋单是伙计过来数碟的….
之所以说《雅马哈鱼档》记录的成珠楼片段特别珍贵,是因为影片中出现的成珠楼,是1984年的成珠楼。电影播出一年后,即1985年10月9日,成珠楼遭遇大火,也焚毁了当时整栋成珠楼老楼。《雅马哈鱼档》将发生大火前的成珠楼完整记录下来了,当年成珠楼门面骑楼柱还保留两条镶金火龙,一直有传就是这两条火龙惹火招致大祸。
还有广州人的集体回忆大三元酒家…..
还是有一些老字号,撑到了今天,譬如……
上下九的莲香楼….
还有一个老字号被记录下来了,大家留意这张截图的右上角,现在还在第十甫路经营的欧成记面家。
1984年,广州市民下班后的娱乐方式是这样的…
去音乐茶座听歌是最时髦的消遣,图中男歌手是“广州罗文”李华勇,一身白色机恤的他唱着《大侠霍元甲》气宇轩昂,而穿红色婚纱裙的女歌手是“广州徐小凤”张凤,一首原创歌曲《郊游乐》博得阵阵掌声。
听完歌,挥霍的去长堤胜记宵夜,节俭的去黄沙对面的沙基涌边食艇仔粥,“烧酒佬”连食粥都要九江双蒸。
难道《雅马哈鱼档》创了广告植入的先河?“珠江桥牌白云啤酒”,各位街坊,你们喝过吗?
木趟栊· 麻石巷·内街农贸市场·这些场景全部拍摄于海珠区洪德路,珠珠的三脚骨裤就是80年代潮物。
80年代典型广州人家的摆设:餐柜放客厅,冰箱摆在当眼处,电视机用勾花布盖着。
80年代广州人的新房。
1984年,街道文化站承包了广州年青人的工余生活,茶话会·联欢会·甚至包场生日会都在文化站举行。
主角们走过观绿路时装档口,两天前香港流行的蝙蝠衫健美裤,今日就能在这里找到。
80年代有一部雅马哈摩托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更何况车牌有3个8!这部电影让全国观众知道888意味着发发发!
1984年的个体户收入如何?以阿龙的鱼档为例,一个月每人可以拿到200多元,在当年“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即普通工人月工资仅36元的年代,这是个相当诱人的数字。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珠珠的妈妈担心女儿和阿龙开鱼档没有前途,欲把珠珠许配给一位澳门的有钱人,结果这位有钱人对着珠妈说他也打算来广州当个体户….(顺便给街坊补课:左面的澳门有钱人由广东电视台名嘴李伟健饰演,右面珠妈就系今日依然好好戏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康婶黄锦裳)
此片最大卖点是导演张良启用了非职业演员出演主角,女一号珠珠的饰演者杨丽仪是一名地道佛山妹,当时任职商场售货员,男二号海仔的饰演者黎志强是高第街的个体户,据悉后来在一宗凶案中遭遇不幸。
来源:我的黑胶时代(ID:wodeheijiaoshidai)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