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广东街头终于是有冷风吹的了。我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冬至,食啲暖笠笠嘅嘢!“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1-1576981349.png)
▲去年冬至比今年夏至热,今年应该大概能逃过一劫…
你猜,广东人冬至最怕什么?
当然是最怕有人天天提醒你,“冬至快乐,回家吃饺子。“
我们广东这么大,吃什么都有就是不吃饺子。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8-1576981349.jpeg)
是佛山松糕、中山水榄、东莞萝卜粄焖鹅、紫薯糖水、道滘冬团、清远水圆糍、惠州艾角、梅州羊肉煮酒、阳江咸圆子不好吃,还是潮汕冬至茧、湛江姜饭、茂名菜包籺、韶关糍粑不够吃呀?
所以,趁着快到冬至,阿Y带大家了解一下吃什么才是最“应节”?
“冬大过年”的广州人需要吃一顿好的
从小广州人就会被长辈们教导,“冬大过年,冬至要团圆,聚埋一齐食返餐好嘅。”
天大的事,在冬至这一天,都比不上回家吃饭。
很多北方朋友来到广州工作,经常会惊讶于广州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哪怕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排除万难也要回家吃口热饭。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5-1576981349.jpeg)
▲为了赶回家,地铁大排长龙 图源@独上东楼
冬至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古代,冬至是对农家辛苦付出一年后的奖励,而在现代,更多的是与家人相聚的借口、动力。
早在汉代便有冬至过节的习惯。“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大家都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的福气,过了冬至,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新的开始,值得庆贺。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1-1576981349.jpeg)
古代都以农为生,都知道秋收冬藏。所以冬至的时候,务农的时间结束了,要等明年的春季才能继续耕作。
人们怕家里养的家禽(鸡鸭鹅猪等)会冷死,所以大家就把这些肉制成腊肉,可以吃整个冬季。所以也有人说“腊月”就是要吃“腊肉”的月份。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6-1576981350.jpeg)
▲很多地方都有自家晒腊肠的习惯,图源摄图网
当然,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冬至的意义不再紧扣农耕务农的节气,更不是玄学的“好意头”。
作为全年黑夜最长的日子,漫长冷寂的夜晚,最需要最安心的亲人在身旁,围坐一起等待着雾气升腾、饭香扑鼻的晚餐,在欢声笑语中熬过最漫长的冬夜。
什么才是广州人冬至的标配?
一直以来,冬柑、汤圆、腊味饭是广州人冬至的标配。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7-1576981350.png)
虽说广州不会下雪,但其湿冷的“魔法攻击”还是让人难以招架,全靠发抖熬过寒冬。特别是还没有被“热岛效应”笼罩的老广州,冷意更是明显。这时候,一家人一起吃碗油光满满、肉香扑鼻的腊味糯米饭暖暖身子就很必要了。
▲公鸡碗加糯米饭是怀旧的标准,图源水印
腊味糯米饭有很多种做法,内涵更是丰富多样,但一般分为蒸(焗)腊味糯米饭,和干炒腊味糯米饭。前者吃起来比较柔软又有韧性,后者则干爽、粒粒分明。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10-1576981350.gif)
▲每一勺都是心思,图源马蹄厨房
但无论是那种,腊味饭的精髓、灵魂所在一定是腊肠腊肉!整个糯米饭的香气和甜咸相间的口感就集中在这广式腊味材料上。
广式腊味,无论是腊肠、腊肉都是甘甜的,干爽的肉质,有一层亮光的油附在表面。腊肠因应不同的肥瘦肉比例不同,有三七分肉肠(30%肥肉+70%瘦肉)、二八分三花腊肠(20%肥肉+80%瘦肉)等等。
▲红白分明,粒粒饱满 图源《阿爷厨房》
干炒糯米饭需要口感干爽,所以一般会选择“硬身”的三花腊肠,搭配“软身”的腊肉,这样炒起来就不会糊成一团。
一般来说糯米饭除了腊肠腊肉外,还会有把控鲜味的香菇和虾米、调和软糯口感的花生、以及起到美化整体和点缀味道的芫茜葱。
80年代的老广则会在此基础上,加入鱿鱼干、鱼饼粒、笋、鸡蛋条,以及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大头菜,翻炒过后的配料和已经蒸熟过后的糯米再一同翻滚着柴火灶上,隔着镜头都能闻到鲜香扑鼻的味。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4-1576981351-1.gif)
▲材料足到令弹幕惊叹,图源《中国之食文化》
很多大厨都会直言,“生炒糯米饭没有真正生炒出来的,都是先蒸熟了糯米和配料,待到客人点单了再翻炒的。”
要找到现存的传统风味,得去仅存的香港水上人家里找了。他们的配料又有些许不同,多了荷兰豆、润肠、芹菜和咸肥猪肉粒。这种真正生炒出来的糯米饭,不仅粒粒分明不会黏糊在一起,而且会有饭焦般香脆,不粘不油,一吃难忘。
▲只有做给家人吃才会如此用心,图源水印
很多广州人小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做着腊味糯米饭过节,非常家常又普通,甚至连什么大火旺炒啊、泰国香米啊、顶级腊肠都没有,就是很简单的、市场里经常帮衬的腊味干货档买来的腊肠腊肉,再去超市抄点散装靓糯米,回家了就用电饭煲蒸起来。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4-1576981351.jpeg)
▲除了腊肠还会加料腊鸭之类~ 图源Dishtravel
但你总会觉得他们做的腊味饭才是最好吃的,他们才是做腊味饭的大厨。你玩着玩着就闻到了锅里飘出来的香气,甜甜的腊肉香肠,还带点熏人的酒香。趁长辈不注意,偷偷打开锅盖,看着那“噗噗”气泡的米水,红白相间、在热力作用下有点蜕皮的腊肠,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最后逃不了的当然是被发现,然后再被打手:“唔好掀盖!啲饭焗得唔透会唔好食噶!”自此便保留了绝对不在米饭干水前开盖一秒钟的思维。
那种大家一起吃糯米饭、从心底里迸发满足和温暖的感觉,是童年里对冬至深刻的印记。
年轻人不知道的冬至传统美食
无论何时,广东人都不会对不起“吃货大省”、“最会吃省份”这些个称呼。冬至都说是团聚且慰劳自己的日子,没有个“九大簋”怎么可能呢?
清代的时候,广州人非常流行在冬至吃鱼生,大街小巷开满了鱼生食肆,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冬至鱼生,夏至狗肉”就是那时候传过来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7-1576981352.jpeg)
▲1907年出版的《时事画报》里的广州鱼生食肆
图源广州文史网
曾有名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以鲈、以鲠、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魿、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鮏,细刽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
新鲜的鱼生,吃起来那是入口鲜甜,看个人喜好,不同部位吃起来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或爽口弹牙,或入口即化。无论如何,吃一口鱼生,配一口米酒,无比惬意。
但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意识到吃生鱼的寄生虫风险极高,大家就改成打边炉吃熟食了。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3-1576981352.gif)
▲下水几秒即熟,图源《寻味顺德》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小吃,年轻人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像是糖环、糖金糕这类的炸食,现在不光家里不会做,在外面卖也很少了。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2-1576981352.jpeg)
▲见少卖少的糖环,图源网络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9-1576981352.jpeg)
▲曾经冬至必吃传统点心糖金糕,图源网络
最后
现在可能感受不到了,从前的广州确实冬至大过年。
城市的发展让所有人富裕,不再紧巴巴地算着鱼肉大餐,水果、鲜花、肉制品随处可见,当初为了享受丰盛大餐犒劳众人的意义就慢慢消散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让人心疏远。
不需要面对面也能沟通,不需要走到跟前也能见面,这反而让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朋友之间更少联系了——冬至也变得不再是家家团圆的日子。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 在广东,冬至劝广东人吃饺子是要挨揍的!](/images/2019/12/8-1576981353.gif)
▲图源SOOGIF
不如就这个冬至,回家陪陪家人,或者朋友聚聚,哪怕只是吃个芝麻汤圆、聊上那么一两个小时也是幸福的。
各位自己友,
你们的冬至打算吃什么?
来评论区一起聊聊?
*封面图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