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Y的一个外省朋友,在聊天时提到在深圳很难听到粤语,很多深圳本地人都不会粤语,觉得很可惜。
还有很多知乎上的提问:
以及一些微博的网友的习惯性提问:
所以,很多人一直认为,深圳本地语言是粤语,深圳人怎么可以不会粤语!不光是外省朋友,一些年纪小点的自己友都误以为所有深圳人的母语是粤语。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深圳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混语区,客家话、粤语、潮汕话等等语言同时存在的神奇地方。
身处广府区,但其实很多深圳人是客家人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深圳有很大的误解,认为深圳本地语言就该是粤语。所以很多键盘侠会认为,本地人都不会说粤语了,深圳对文化传承不到位:深圳文化沙漠石锤!
深圳人真是跳进珠江都洗不清委屈了。
从地理的角度看,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常被划分到广府地区,而身边又有香港、东莞、广州这类粤语文化强势地区环绕着,也难怪很多外省朋友会直觉认为深圳的本地语是粤语。
而从人口构成来说,深圳本地人中,人数最多却是客家人,根据《宝安县志》记载,在改革开放前的深圳,56%的客家人,42%的广府人,以及其余少量的潮汕人、疍家人等。
实际上,这个数据存在争议,也有一种说法是1979年前宝安县的土著居民约有30万左右,广府人占超15万,客家人口接近15万。
但无论如何,客家人和广府人都是这个地方最“土著”的本地人。
这种存在争议的人口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那还得从古时候说起。
最早一批占领深圳的是广府人。他们从秦汉开始陆续迁入,在两宋时期大量涌入。北宋末期后,广府族群形成今广九铁路深港段以西的地带。所以最开始的深圳是广府话行天下。
而到了清初,朝廷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助力台湾“反清复明”,便把深圳、香港(以前的香港算在深圳的范围内)两次迁界,致使该地人口仅剩两千人。
为了让新安县(深圳古称)再次繁华起来,朝廷实行了吸引人口迁移的新政,周边的梅州(古称嘉应州)、惠州、潮州等城市的客家人进入新安县。
而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客家人口逐渐庞大起来,逐渐与原住民相融,成为新的原住民。
深圳人会说的语言多到你想不到
实际上,当你遇见一个深圳本地人,他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并不是你熟悉的“扑街”,而可能是“老领屎”,或者是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语言。
深圳本地包含的方言多到你想象不到,其涉及的地方语言包括:客家话、粤语、围头话、大鹏军语、南头话、粘米话等等。
可以说,深圳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移民城市,曾经的那个小小渔村容纳了近十种地方语言。
因此,也不惊讶于深圳行政服务大厅设置多语种的窗口,为市民服务的人性化行为了。
同时也因为语言种类过多,难以快速地交谈和工作,“普通话”逐渐成为深圳的主宰语言。
根据2018年深圳年鉴,深圳户籍人口远远低于非户籍人口:常住户籍人口为436.72万,常住非户籍人口达818.11万,后者是前者的两倍。
这也难怪会有人说,深圳的本地语言是普通话了。
地方语言的保护一直是大难题,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工作、对外要好好学习普通话,一方面自己的本土语言也面临式微的危机。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度,让双方共赢,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世上安得两全法
“深圳本地语言是粤语”这个的确是一种刻板印象造成的误解。而“广东人一定会粤语”也是同种思维定式下的误会。一个地方不可能存在绝对统一的语言。存在着多彩且差异化的地方语言,才是这个城市满含魅力的一面。
毫无疑问的,有很多深圳人一直焦虑于本土语言文化的流失,也很讨厌被不了解的人称为“文化沙漠”。但这可能也是一种急速经济发展的价值交换吧。
但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各位自己友,
你们还听说过什么令人惊奇的城市误解?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补充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