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大经济学院研究案例中,必要商城赫然在列,成为北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且在经济学家卢锋的讲解下,成为又一成功的标榜,为中国制造业变身“智”造业提供了可能性。
提起必要商城,可能很多人觉得很陌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实际上必要商城在C2M模式下,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电商平台。但是回看必要商城的成立之旅,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2014年毕胜创立必要商城,2015年上线。因为担心失败,这次他一个硬广告也不打,人员扩张也非常节制,是按照做一个轻公司、慢公司、新公司的办法去创业。他主打的是一个新模式,就是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用户通过必要App,直连大牌制造商,用户下单后工厂才生产,这样没有任何库存浪费。
“必要商城模式”
现在,中国电商已经进入了3.0时代,它有两个重要方向,一个是阿里、腾讯、京东带动的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其特征是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另一个,就是必要商城正在探索的“第三代电商模式”,称之为“驱动生产性创新的交易平台”,其核心是对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进行深度改造。表面看,必要商城的竞争力是让消费者用低价买到高品质产品,创造了需求端价值,但背后则是用订单直连生产线,驱动灵活生产,进行供应链基础整合,为此整整花费了四年时间。
“必要”的规模还不能和阿里、京东、拼多多相比,但这种扣紧生产端的创新模式,对中国制造的发展,实则很有意义。
十几年过去了,零售市场最大的变化其实不是品牌,而是渠道。
渠道变化的最大特征是电商崛起,电商的最大作用是消解传统渠道层层加价的不透明价格体系。在电商持续冲击下,这些大趋势越来越清晰:
品牌化消费开始向性价比消费渗透。比如高端汽车纷纷推出更加大众化的新系列产品,高档化妆品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新版本和试用装,一些品牌在奥特莱斯开设“直销工厂”,而小米这样的新兴品牌更是把性价比推向极致,并以“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作为价值观;
渠道从原来只有交易性属性,只是供求双方的成交场所,开始具备一定的生产属性——一方面通过大数据驱动生产商精准生产;另一方面,渠道商直接参与对供应链的深度改造,推动定制化生产,而这些“新生产”的产品,有的就以渠道商品牌来命名,变成渠道商的自有品牌产品。
因为这些趋势的影响,我们看到线下零售商越来越多地发展自有产品。比如屈臣氏大量销售自有品牌,MUJI全部是自有品牌,而在线上,“必要商城”的生产属性也很突出,它销售的很多产品都是和大牌厂家深度合作、独家定制的,有的品牌完全归属于自己。
必要商城这样的模式为什么在今天能够成功?
一是中国消费者特别是“90后数字化原住民”,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越来越认可,不再一味地跟随品牌溢价很高的国际大牌。
二是中国制造的能力的提高。中国是“世界工厂”,它们在世界品牌委托加工的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能够生产让全世界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熟练的劳动力、完整的零部件体系又保证了总成本领先。
三是“互联网+”所带来的对制造业的反向促进。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生产商基本上是通过OTB(Open-to-Buy,采购限额计划)模式确定生产计划,但有很大的“蒙”的性质,蒙错了就是一大堆库存。而应用C2M之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
毕胜说,必要商城有一套严格的军规。在选择生产商方面,一是必须有为全球著名品牌进行生产的经验,二是必须接受必要商城的定价体系也就是要给消费者最便宜的价格,三是必须拥有原创设计能力或与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合作,这样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灵活响应,四是建议拥有支持个性化订单的柔性制造链。满足这些条件且获得产品委员会80%以上投票通过后,如果出现了“退货率超过5%,差评率超过1%或者触碰了任何一道红线”的要求,产品立即下架。
在毕胜看来,必要商城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快的东西,却是最有价值的、最长远的东西。而未来的必要商城也正在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