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玲决定去东北旅游,看一看中国的北方风光。这个想法在她心中萦绕了3年。但因工作原因,她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朱雪玲是一名水滴筹筹款顾问,常驻于广州市一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主要负责发现需要救助的大病患者,帮助他们在水滴筹申请筹款。但事实上,朱雪玲每天都在医院的各个角落不停奔波,帮病人拿快递、外卖、病历报告,向病友科普医疗常识、送生活用品、联系医护人员等。
这些工作超出了筹款顾问的职责范围,没有回报,但朱雪玲工作了3年,坚持了3年。“筹款顾问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喜欢旅游,但我更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我能在工作中找到一些人生价值。”
2020年7月7日,朱雪玲加入水滴筹。3年来,她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累计筹款超过2800万,帮助了无数的家庭。
这位98年出生的海南女孩不愿意随波逐流,拒绝躺平,她选择了一条艰辛而有意义的道路,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帮重病患者改变命运,诠释着自己的那份执着和本色。
拒绝躺平
一阵微风拂过,围墙四周的绿叶沙沙作响,夹杂着小吃摊上的香气,给人一丝凉爽的感觉。走进绿树成荫的南门,穿过人头攒动的门诊大厅,沿着向北的走廊,就能到达安静的住院部。在住院部14楼,一个面色白皙,一头齐肩短发,身着黑色休闲装的年轻女孩正在安慰一位患病儿童母亲。
“你可以试着申请大病救助二次报销,广东省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政策。”朱雪玲温柔地建议道。
“还可以二次报销吗?”听到朱雪玲的话后,年轻的母亲突然来了精神。她拿出手机,按照朱雪玲的指示,在粤医保上操作了起来,并加入了朱雪玲建立的微信群,希望获得更多帮助。
朱雪玲虽然才25岁,但已经在水滴筹工作了3年。熟悉她的孩子都叫她雪玲姐姐,每一次看到她拿回来的麦当劳炸鸡块时,孩子们都会欢呼地跳起来。认识朱雪玲的家长则会加入她建立的微信群,在群里向她请教问题,寻求帮助,学习相关的医学常识。朱雪玲也不负所望,只要力所能及,她从不拒绝。
有一次,血液肿瘤科里的三个孩子化疗后没有食欲,她们想要吃蒸饺,但外卖因故送不到医院。孩子们的母亲向朱雪玲求助,希望她能够帮助孩子们完成愿望。朱雪玲收到请求后立刻打车,在医院周边寻找那些开张的饭店,直到买到热乎、可口的蒸饺。
回到医院后,孩子们一阵欢呼,朱雪玲成为了她们眼中的英雄。孩子父母感谢朱雪玲的微信红包被她退回。
“这是雪玲姐姐给她们送来的温暖。”
朱雪玲说自己喜欢看到孩子和家长们的笑容,这也是她工作最大的动力之一。
朱雪玲喜欢水滴筹筹款顾问这份工作,因为这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是她在跌入人生低谷后遇到的及时雨。
2020年,朱雪玲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她在长沙的一个连锁婚庆公司找到了实习工作。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她的职业规划。
离开这家婚庆公司后,朱雪玲未曾躺平,而是积极地寻找工作,但投出去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她一个人躲在长沙的出租屋内,企盼着一个机会,但直到毕业她也没有寻得这份机会。
同年6月,在大学同学兼闺蜜小谭建议下,毕业后的朱雪玲来到广州,并在招聘平台上找到了水滴筹筹款顾问的工作。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我很珍惜。”得到工作后的朱雪玲剪去了14年的长发,打算在广州重新开始。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职业让她感到些许紧张。她尝试缓解这种压力,在朋友圈里发文称,“每天出门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幸运的是,这种紧张感并未持续多久。当朱雪玲成功帮助一位重病患者母亲,通过水滴筹平台筹到救命钱时,她突然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工作中的人情味。未曾躺平的朱雪玲遇到了水滴筹,而水滴筹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拉起了朱雪玲的人生,也通过“朱雪玲们”改变着无数重病患者家庭的命运。
打开局面
医院东南角,一群5、6岁的儿童穿梭在红、绿、黄交替的滑梯里,传来欢快的笑声。这些孩子都是医院的小病人,他们的父母则守在一旁,或站在树荫下紧张地盯着孩子,或坐在长椅上沉闷地抽烟。
在医院,欢笑与愁容交错,希望与绝望并存。朱雪玲第一次到医院寻找需要帮助的重病患者时,心情并不愉悦。因为重病患者们不相信大病救助平台。朱雪玲并未气馁,而是守在重病科室,寻找需要帮助的患者家属,试图以点带面,打破僵局。
难熬的时间并未持续多久。医院住院部4楼的心脏重症监护室里,一位蹲在ICU门口的30多岁的母亲引起了朱雪玲的注意。
这位母亲名叫黄福娣,来自广州增城,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孩子们生下来便伴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
“孩子在ICU住了三个多月,家里已经花费了数十万。”黄福娣向朱雪玲哭诉。虽然当时的朱雪玲对业务并不熟悉,但她知道,这个家庭需要帮助。黄福娣成为了朱雪玲在医院第一个帮扶对象。
“黄福娣把材料提供给我,我帮她去写文章去发起筹款。我记得第一次发起筹款筹了8万多块钱。然后我还帮她申请了一些水滴筹的资源。后面又帮她二次发起筹款。总共加起来筹了近十一万元。”朱雪玲说。
黄福娣成功筹款后,经常亲身讲述,水滴筹也是个能够为经济条件不好的重病患者筹款的平台。她还会主动把朱雪玲推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重病患者。
医院内,很多重病患者开始主动找“雪玲”帮忙。医院的医护人员和门口的保安见到朱雪玲后,也从过去的冷眼相对,变成了点头示意。
朱雪玲逐渐成为了医院重病患者们信任的筹款顾问。随着相识的病友增多,朱雪玲在2020年9月建立了第一个病友群。群内病友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朱雪玲已经建立了3个病友群,群内病友超过了1000人。
平日里,朱雪玲会在病友群里发布一些关于肿瘤的医院常识链接,向需要帮助的重病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21年5月,林先生带着11岁的小俊来到医院求医。小俊身患嗜血细胞综合症淋巴瘤,半年内进行了20次化疗。由于治疗用药昂贵,很多都要自费,且无法报销。到了2021年11月份的时候,小俊的医疗费用已经接近了100万元。
林先生来自汕头的农村,平日里在工地打工,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继续给小俊治疗,林先生向朱雪玲求助。
2021年11月8日,在朱雪玲的帮助下,林先生发起了第一次筹款,获得7762次帮助,筹集到24万余元。
但小俊骨髓移植手术后,恢复状况并不理想。有一次,小俊突发微血管病变出现排异反应,但相应的治疗药物去纤苷只能从香港购买。由于当时药品无法出关,且医院科室封闭。
无助的林先生再次找到朱雪玲。在医院里,时间就是生命。当朱雪玲了解情况后,立即发动病友群内的患者帮助寻找药物。最后在深圳的一家医院里的病友手里找到了还未使用的去纤苷。
两天后,小俊拿到了救命药。朱雪玲的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点亮别人
医院血液肿瘤科在14楼,两旁的科室都需要门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走廊上,病人家属提着盒饭,坐在铁质椅子上,沉默地等待。偶尔有医护人员经过,大家才会抬头看一眼。
病人和家属在这里焦急地寻医、问药、化疗、等待救治。他们每天都在希望和绝望之间,被反复拉扯。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这种病,我接受不了,我真的接受不了。“类似的哭诉每天都在朱雪玲身边重复。有时,她会在微信里收到孩子离世的消息,也会和病人家属抱在一起痛哭。
2022年6月,一位身患神经母细胞瘤的女孩去世。“那个女孩只有5、6岁,她喜欢吃炸鸡和蛋糕,每次她馋的时候,我都会给她带一些,她会高兴地说,‘雪玲姐姐吃这个。’我和她妈妈也成为了朋友,到现在我都不太敢去跟她的妈妈聊天。”朱雪玲说话时,已经泣不成声。
朱雪玲试图用忙碌驱赶悲伤。她不会在血液肿瘤科停留多久,因为她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每天早晨9点前,朱雪玲都会到达医院,寻找需要帮助的儿童家属,不停地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
“有事就找雪玲”成为了医院血液肿瘤科病人的一句箴言。不管是筹款,还是拿报告问政策,或是生活上碰到难题,14楼的病人家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雪玲。
每晚7点半后,朱雪玲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医院。回到家中的朱雪玲并未与工作隔离,而是通过微信与儿童家长们沟通,甚至会忙到深夜。“有时候,我醒来会发现雪玲后半夜发给我的微信,请我早晨7点半准时叫醒她,我知道她又熬夜工作了。”小谭说。
然而,忙碌的工作依旧抹不去医院里的悲观情绪。为了减少这份悲伤,朱雪玲下班后偶尔会打几局游戏,或刷旅游类的抖音视频。有时候她也会向业务经理张园倾诉,宣泄心情。
朱雪玲记得2021年的时候,一位白血病儿童的母亲向她求助,希望能够通过她和水滴筹平台的帮助为孩子筹集治病的费用。母亲向朱雪玲推送了孩子父亲的微信,结果朱雪玲加上这位父亲的好友,尚未说话就被对方辱骂了一通。
朱雪玲顿时举足无措,委屈地哭了。事后,孩子的母亲向朱雪玲道歉,表示孩子父亲的情绪已经崩溃。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件,但工作中的委屈朱雪玲很少提及,因为她不想把悲伤传递给其他人,反而想点亮别人。朱雪玲喜欢用自己的温柔和关怀,为重病患者家庭带来了欢笑和安慰。
在朱雪玲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许多孩子的可爱照片。身着粉色条纹T恤的女孩,顶着两个羊角辫,躲在朱雪玲的身后。
——“熙儿每次奶声奶气地叫我姐姐,听着心里都苏了。希望宝贝永远可爱、健康、顺利。”
腼腆的男孩站在朱雪玲身前,羞涩地摆了一个剪刀手姿势。
——“小柏欢很乖,走在路上会突然停下来说要跟我说话,他爸爸妈妈说他怕生,但是他还愿意来跟我说话,真的很开心。”
有机会的话,朱雪玲会带着他们吃肯德基,玩游乐城。
“小朋友们很喜欢我,经常给我发语音说‘雪玲姐姐,我好想你。’”朱雪玲笑着说。
旅途的意义
在小谭的印象中,朱雪玲一直是一个热情且乐于助人的人。
2019年年初,大二的朱雪玲舍弃了游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外兼职当中。她在多场婚礼中担任督导,策划婚礼的活动时间节点,帮助新娘提裙子等。
“这种兼职机会很少,雪玲成为了我们宿舍中最突出的那一个。”小谭说。
忙碌一天的朱雪玲回到宿舍后,直接躺在了铁架床上,醒来后她才发现,室友们渴望的眼神。
自此以后,朱雪玲外出参加婚礼工作,都会带着室友一起,“我们寝室一共4个人,有没有做过婚礼兼职的都有,恰好我手上有督导师、DJ师的单子,就会带他们去学习,帮助她们。”
朱雪玲把自己的分享精神归功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朱雪玲出生在海南农村,村里有一个习俗,当村里有人摆席宴请的时候,妇女们都会放下工作,前去帮忙。
这种习惯贯穿了她的整个小学生涯,直到初中去寄宿学校上学。2020年,加入水滴筹后的朱雪玲,依旧保持着乐于助人的初心。
日常生活中,朱雪玲自身的花费并不多,她租住在天河客运站附近的元岗村内,房租每个月1300元。衣物在网购平台购买,平均价格不足100元,生活用品大都是团购。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已经累计向水滴筹平台捐助了近8000元人民币,通过支付宝、微信向重病家庭捐助的数目并未统计,但“也得有几千元。”
在医院,朱雪玲会留意孩子们的喜好,在节日或者孩子生日时,她会为孩子们购买礼物,或者在病友群里发红包。帮人打印、复印文件的费用,她也从未要过。
也因为这样的性格,朱雪玲得到了病友们的认可。
朱雪玲还热爱旅游,她的梦想是走遍祖国的每一个省份。2019年的夏天,朱雪玲正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一天周五上课时,她心血来潮,邀请小谭到杭州游玩。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坐上了前往杭州的火车,两天后,两人又于周日乘着火车返回长沙。
“周一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虽然上课迟到了,但却很高兴,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小谭说。
朱雪玲说“我爱旅游,每一个地方的景色都会给我不一样的心情。大学毕业时,我就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到钱后,就去旅游。但是到水滴筹后,我又舍不得离开了。”
朱雪玲依旧记得,2021年的2月9日,11岁的小博与父母来到了医院。那一天,广州天色阴暗,下着大雨,医院内的年轻父母因悲伤过度一度陷入昏厥。
尚在海南老家过年的朱雪玲通过微信安慰他们,一直到晚上8点。年后,回到广州的朱雪玲帮助他们在东洲大厦找到了一间130元一天的出租屋。
那一天,小博的父母握着她的手,一直说着感谢,迟迟不松开。朱雪玲觉得,这比旅游更有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