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刚刚落幕,策展团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届的规划。这样“无缝衔接”是因为设计之春并不是一个“纵使盛大但也短暂的展会”,而是一个承载着“野心”的“实验”——它企望成为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生态的改革者和孵化者。

“设计之春,讲述的是在中国艺术设计界耕耘了20年的‘老伙计’们,想方设法成为‘垫脚石’的故事。” 设计之春创始人和总策展人温浩在接受专访时风趣说道。过去三年,中国向内唤醒了巨大的创造力,设计之春自身的成长与创新力量的生长几乎同频同步。

但温浩没想过旦种暮成。他对于设计之春的未来信心在握,但不急于事功,从容自若:“我们允许设计师和作品不成熟,允许他们大胆尝试,放手探索。也同样允许这个‘实验’通过时间的检验。”

“我对每一届设计之春都满意”

大量年轻人涌入设计之春,排队观看一期一会的作品,不仅仅为了打卡,更为了瞻仰美好的、鲜活的、创新的设计。新的生活方式,唤醒年轻人们真实追求内心的向往,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审美。“无论是展示者还是观众,都以坦诚和真实在这里相遇。”一名年轻的美术学生写下自己观展的感受,“我们看到的,好像是未来的我们,那充满期待和希望的。”

“年轻人们遇到比以往更好的时代。”温浩感慨道,“20年前,我们需要努力去改变他人,改变世界;而现在,他们想要往前走,走得更远,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足够。”

三届设计之春如同一个画卷,展开的是 “过去” “当下”与“未来”,关键词是“进步”。温浩犹记倒数20年,改革开放数十年成果斐然,但设计行业处散发状,孤立奋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设计师从面临一个几近空白的市场开始,经过20年的耕耘,才终于完成市场教育阶段,为如今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未曾集中爆发过的中国设计声音,在第一届设计之春中凝聚起来,展现出一种相对中国化的、带有怀旧色彩的特质——这种特质在温浩或他曾同行的朋辈看起来,并不是老旧,仅仅是总结。

第二届设计之春关注的是中国设计当下努力的方向,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多元,参与者更多,并吸引了更多“圈外”人的参与。正因为打破了原有的藩篱,第三届设计之春更为松弛和包容,关注未来,关注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我”之外的他者。

从回顾过去,感知当下,到畅想所有未知,递进的逻辑完成了中国设计的自我总结和超越,完整呈现了其发展的轨迹。“我对每一届设计之春都满意,因为每一届都把目标实现得很好。”温浩说。

图片

第三届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总策展人温浩,联合策展人侯正光、宋涛

“艺术家与市场有可能互相成就”

在设计之春,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可以展开稚嫩但勇敢的想象。

3年来,设计之春陆续推出一批年轻设计师、艺术家,给他们展示机会的同时,指导他们的创作方向,也令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互相认识、了解,甚至联手,促进他们与品牌合作。“设计创意尤其需要交流,闭门造车是死胡同。”“CREATEin创造中”板块的策展人王克震对于设计之春的“接地气”颇为赞赏:“这种‘接地气’是把学术与大众链接在一起,将艺术家、生产方和消费巧妙对接。”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furniture, wall, structure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1:创造中-「可收藏的设计家具」当代设计展

第三届设计之春上,“当代国际陶艺和玻璃艺术展”展示了中国玻璃艺术家最新的探索成果。“材料艺术家本来就相对小众,玻璃艺术可以算上是‘小中之小’。”设计之春联合策展人、艺术家宋涛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之一是他们探索的方向与中国独有的材料和技艺相关,“他们在展会上个性化地展现当代中国艺术创作所特有的优雅和乐观力量,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的这个门类产生促进,令人们看到当代艺术的另一面,即材料的转化。”

A picture containing art, indoor, museum, exhibiti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2:创造中-Yuan Museum 陶瓷和玻璃艺术特展

作为艺术家参加了第二届设计之春的王克震,这一届作为策展人带来了12位玻璃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作品超过大众审美的范畴,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疑问,却没有令他和12位艺术家有所动摇:“有疑问便有思考,我们不认为先锋与大众审美就一定是对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有可能相互商榷,相互进步。

他清楚意识到,艺术家在这样大型的公开展会上披露自己,其实就是率先走出一步,主动了解市场的反应,把频率调至与市场共振:“艺术家与市场有可能互相成就。”

图3:创造中-Yuan Museum 陶瓷和玻璃艺术特展

对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温浩有着一种包容的偏爱。“要推动中国设计发展,首先要允许‘不成熟’。”温浩认真说道,“不成熟,才有机会,才要给机会,否则他们无法成长。”设计之春的交错结构,在于有效组织了处于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全生态促进新生的中坚力量和成熟的力量相互推动和催化:“他们要互相观照,比如未成熟是哪一方面过于青涩,过于成熟会不会陷入保守等。”

A picture containing footwear, clothing, indoor, pers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4:创造中-Yuan Museum 陶瓷和玻璃艺术特展

“设计之春的‘纯度’很高。我们允许参与者不成熟,但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必须坚持原创,注重文化底蕴,并且拥有自己的文化DNA。”在他看来,设计师和艺术家最大的共通点,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方向不同:“有的探索新材料,有的探索新语言,有的探索具有实验性,也有商业性,但可能现阶段,他们处于变现的前沿,商业性自然不能显现。”不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不是他所担忧的,他担忧的是趋同:“如果艺术家、设计师都追求同一种东西,那就是‘设计之冬’了。”他最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重复性很低的第三届设计之春,他认为真正具备了商业性。

A picture containing screenshot, transport, indoor, spacecraf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5:创造中-Yuan Museum 陶瓷和玻璃艺术特展

设计之春已经成为一种精神

“我希望每个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温浩赞赏他们的“自知”,更赞赏他们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工艺、结构、风格等进行的探索。因为探索会为未来奠定重要的基础,完成探索,才能走向商业。

事实上,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实践”过程,理应得到动态性的描述和分析。设计之春的愿景是打造理想的设计生态,温浩多次强调,展览只是生态之一。

在包括温浩在内的设计之春创造者们来说,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短期的展览,而是中国艺术设计生态的重要一环,是一个持续运转,改变消费结构,为社会带来影响的长期实验,它要创造这个生态环境的质量。据透露,未来人们可以在线上、线下看到设计之春的综合体。

纵使他们知道,即使承载再多的希冀,设计之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作为中国艺术设计生态中的一环,虽然重要,但未能取代整个系统。但它作为一个积聚众多创新力量的平台,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如同定时即迸发璀璨光芒的烟花,吸引关注,吸引思索。绽放过后,有更多的人受此美好的撼动,意欲投身。

A picture containing wall, indoor, interior design, vase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6:创造中-艺术器物集群展-OPEN OBJECT

有参展设计师说,对他来说,设计之春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推动他持续探索和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设计之春生态的核心。

在第三届设计之春开幕之前,有人担忧经过疫情三年,中国设计与世界的差距将急剧拉开。而刚刚从欧洲考察归来的温浩,却因为亲历而充满信心:“中国是一个学习型的国家,跟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时间里,向内唤醒了许多创造力。”他认为,设计之春在过去三年多中快速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的许多品牌销售状况良好,甚至可以与国际品牌齐头并进,获得一定的国际认同度。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interior design, wall, ceiling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7:创造中-艺术器物集群展-椋木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创新力量的认可度前所未有地提高;曾经由未来创新力量主导的板块,已经让位内部的力量;消费者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原创文化。

正是看到潜藏的机会,令温浩更为笃定。对于正在酝酿中的第四届设计之春,他笑称“开始动真格了”:“我们将会有很大的动作,未来的设计之春会更成熟、标准更高、更系统运作,还将展现国际和中国的交融发展和同台竞技。”在“吊足胃口”之后,他又解释“但它仍然是对第三届的‘递进’”。

“历史洪流不可挡,作为‘60后’‘70后’主导的设计之春,初心是社会责任感,因此顺势而为,推动中国设计发展。”温浩说,这个“实验”将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实践,才能通过检验,“但我们不急,我们是长期主义者。一步一步往前走,才拥有和未来以及世界对话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