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来,上海就频频上热搜。上海今日(3月29日)新增326例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5656例,最近10天上海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已超1.8万例。
为了控制疫情,3月28日起上海又以黄浦江划分封控区。紧急封控的情况下,浦东居民都抓紧时间抢购食品,各处超市都是人头涌涌一片狼藉,不少人火气大起来,甚至大打出手。
曾经被夸赞为“国内城市治理水平天花板”的上海,如今在疫情封控下,也变得鸡飞狗跳……
01
有多少笑话,就有多少悲剧
魔都人吐槽买菜难的段子也迅速传到了妖都人的社交网络,比如调侃买菜难:“烽火连三月,家蔬抵万金”、买菜就像买奢侈品、飞机票白菜价。
▲上海人民自嘲:家蔬抵万金,玩很大
▲广州飞上海的机票已降到两位数,而上海的蔬菜则上升到70+的价格,图源水印
上海一位市民做完双眼皮手术后,就被封在小区里了,只好求整容医生跑到隔离护栏外为其现场在众目睽睽下拆线。这件事也成了不少广州人在办公室的谈资。
然而,正如喜剧大家所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每个引人发笑的段子背后都隐藏着很多被忽略的悲苦。
上海一位护士哮喘病发,想到自己工作的医院就诊,却因疫情防控无法治疗最终导致去世。这件事,无法不令人感到惋惜。
这段时间,上海人普遍买菜难的问题甚至盖过了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上海一封闭小区里一位老人扑在栏杆上,哀求街道对面的行人帮忙买蛋:“哪个好心人帮我买点蛋好不好,我家里老人跑不出来了,封了几天了。”实在令闻者心酸。
就连是城市化如此高、管理水平一向不错的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面临买菜难的问题。
02
抢的不是菜,而是外卖员
照理说,在这两年时间里,城市或小区封控之后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如何解决,大家应该已经该踩坑的踩坑,该总结经验的总结,该准备的工作时刻准备,但无论是深圳还是上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抢菜难的困境。
▲上海市民为抢菜大打出手
把“买菜”这一行为具体分开看,可以简单地分成三部分:生产者(农场牧场)→售卖者(商店市场)→消费者(终端市民)。在开始的环节“生产者到市场和商店”,这部分在封控环境下虽有影响,但还是可以克服,因为周边城市或全国较大的农业城市都会协助供应充足的物资,而运输通常是大宗货物的货车运输,虽然有出现过司机不慎感染的事件,但不会影响整条运输线。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在售卖者到消费者这一环节上。在封控情况下,大家要么自行通过网上买菜APP/小程序的方式购买,要么通过一个中介团购。中介可能是物业或居委或志愿者组织,要么就是一些能够在封控小区外行走的人。
▲各个买菜APP,图源水印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有人从售卖者手里送到消费者手里。这时候悖论就出现了:封控就是希望控制尽量少人在外卖,但庞大的城市人口却需要大量的外卖员来做运输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新闻总是说某某地方给封控区送了多少吨食物、政府发布会上也承诺物资充足能保证半个月的供应,但大众在抢菜的时候总是秒杀了。
好比上海,一个常住人口为24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按照三口之家算,全市也有近800万个家庭,点对点的运输食物,那得需要多么庞大的物料团队才足够满足需求?因此,无论在深圳还是上海,大家总能看见超载的外卖小哥奔跑在路上。
▲图源网络
但这种需求激增的物流运力,几乎是不可能有企业能够支撑的——至少不可能是常备的。更别说很多物流人员也可能因为疫情封控而困在家中无法出来工作。
财新网也在今年1月西安封控时期写过一篇报道,证实了“西安市连日来加强蔬菜保供力度,但仍有不少西安居民反映买菜难”,保供难在防疫政策导致配送人员锐减和运输车辆不足。而这种困境,并不会因为城市更先进、管理水平更高就发生改变。更头疼的是,这种情况下除了运输需要人力,超市里接单分拣、记录和核算等行为也需要人力。
▲西安某超市内工作人员在分装需配送的物资,图源新华社
而且在疫情不明朗的环境下,人们总会倾向于做最坏的打算。明明自己家里的食物足够一周,但还是会担心未来不够吃,而想买够两周的量,因而造成食品挤兑式的抢购,商超控制库存和运力,又会进行限够,每天抢菜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了。
说白了,上海市民们每晚熬夜抢菜,不是在抢食物而是在为自己抢外卖小哥。
03
疫情封控下,老人易被忽视
然而,还有一批看不见的人连这个惨烈的争夺战都尚未有资格参与。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老年人口自然是很少的,只占到了常住人口的5.36%,所以在前段时间,大家几乎没有见过这方面的新闻,而且深圳“买菜难”的问题很快解决,某种程度上也和年轻人多有关。但上海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581.55万,占23.4%,全市独居老年人数、纯老家庭老年人数已分别达到30.52万和157.79万。
不久前,吉林有位老人因为不会用网络买不到菜而在超市前苦苦哀求的视频令人心痛。视频里老人追问微信上哪里取,很明显是完全不知道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
在连年轻人都需要苦苦挣扎着买菜,更不用说使用智能手机都困难的老年人群体了。即便是往日使用微信、比较时髦的老年人也未必知晓能从网上订购肉菜,通过具体哪个小程序或APP来抢购。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等也是老年人疫情生活的一道鸿沟。
很多社区想着方便居民会通过在微信接龙团购的方式来统一订购,但其实这个实际操作起来也是会忽略很多人,毕竟一个群最多只能进500人,一个社区远远不止,而且沟通起来也很难。
在前面提到的老年人,他们幸运地被舆论看见了,接着就会有志愿者或其他年轻人跟进。但现实里,更多的是无法在网上发声,在现实里也不知道向谁求助的老年人。而且要求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去一对一帮助他们也很难,毕竟疫情期间工作人员都已经分身乏术。
▲工作人员的自白,图源水印
除了老年人群体,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者低收入的困难家庭,他们也很难在网上被看见。比如,即便网上买到了外卖员也无法送到门口,还需要亲自到封控区的大门领取,行动不便的人如何做到?很多蔬菜包十分昂贵,一些收入困难的家庭难以承受,会不会为了不花钱而默默忍受饥饿?
如此漫长的封控,弱势群体该如何熬过去?毕竟,光靠一时热心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04
别看笑话了,还是做好准备吧!
暂时,广州还算幸运没有发生全城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但很多人在居安思危。
回顾去年5月、6月的芳村,封控早期买菜难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某老小区居民齐喊要吃饭的视频内容也历历在目。要注意,这个时候是全市甚至周边城市支援芳村一个区,才得以顺利解决问题。可想而知,若整个广州市都需要封控时,买菜难的问题恐怕也好不了多少,何况现在各个城市都同时爆发疫情,谁还能帮谁?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呢?
首先一些主食,像是方便面、意面或挂面等都是可以保存很久的,平时可以多备一点。一来不怕变质时间短,就是平常日子吃也可以。米反而不要放太多,因为很容易生虫,放太久了米也会变得难吃,单品价值还高,性价比不高。还有一个淀粉类主食放在冷冻层也能保存2-3个月,那些速冻包、饺子还是很好的准备食品。
▲上海市民被封前狂买方便面,图源水印
其次,家里可以备一点干货,像是豆类、菇类、木耳或者其他海鲜干品。这些食品耐储存,像豆类还很饱肚,还能在家发豆芽当做蔬菜吃。
▲豆类还可以用来发豆芽,图源水印
而肉类放在冷冻层且保存得到最长可以放12个月,只要提前分好每餐的数量,不要反复解冻冷冻。当然最好不要放太久,营养和口感肯定是会变差的。
蔬菜则是广东人最头疼的食品了,长期不吃蔬菜很容易出毛病,这个食物才是最重要又最难长时间保存的。实际上一些西蓝花、玉米等蔬菜是可以冰冻起来的,只是广东人追求新鲜口感不爱吃速冻蔬菜。但特殊时期,这些才是最佳选择呀!
▲一位网友的日常准备,图源水印
做好了物资准备,精神准备也要做足。如果周围邻里有独居老人或残疾人的不妨多留个心,真的遇到了封控,自己的物资有空余的可以分一分给他们,需要做些什么时搭把手,守望相助吧!
各位自己友,
大家会担心上海的一幕在广州重现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