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没办法改变大趋势,但我们可以努力将粤语传承给下一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么一个场景:
一对父母带自己儿子出去吃饭,父母之间均是说着流利的粤语,听口音都是地道的广州人,诡异的是,当他们跟自己儿子说话,反而一直使用普通话。
一顿饭下来,父母就在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双语切换,只要跟小朋友说话,都马上切换成普通话,当父母之间用粤语沟通,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好像完全被隔离在外。
诡异的是,用这种交流方式的广州家庭并非个例,有些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图片来自网络
01
最近几年,有一个新的名词在一些广州人的口中悄然诞生——“土生捞仔”。
“捞仔”一词被广东人用于指代某些素质低、不文明的外省人,带有贬义和歧视意味。
他们眼中的“土生捞仔”就是现今广州年轻家庭养成的“捞仔”,这个词带有对外省人的讽刺和歧视,我们并不提倡使用。
但“土生捞仔”的背后,确实反映了一种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见过或感觉到的现象——会说粤语的本土小朋友日渐减少。
▲图片来源于雷猴嘢
现在有一部分广州小朋友,尽管他们出生于广州本土家庭,但他们严重缺乏本土意识。
一位越秀区的自己友老耀跟我们说了他现在面临的无奈困境。
老耀的儿子今年七岁了,上小学两年了,但他的儿子现在只会说普通话。
读小学以来,在学校基本上都说普通话,家里播放电视节目也是普通话,出外遇到的人大多数说普通话,只有跟家里人聊天,孩子才有机会用粤语交流。
久而久之,老耀儿子慢慢就只说普通话,即便他用粤语跟他说话,孩子也用普通话回答。
老耀有一次强行要他说粤语,发现儿子已经说不准粤语了,老耀想要纠正儿子的口音,但儿子对粤语有种抗拒心理,最后弄得两个人都不愉快。
事实上,现在粤语渐渐从广州小朋友的必修课变成选修课。
越来越少广州小朋友会主动使用粤语,即便还会说粤语,发音也不太标准,一些地道的表达他们也不会,甚至用书面语翻译过来,比如“几时”有时候会说成“什么时候”,“嘲笑”直接读成“潮笑”。
✎“嘲”粤语发音应为zaau1
与之相反的是,这些小朋友会说得一口流利准确的普通话,他们口中蹦出的,越来越多是北方官话,如:“你干啥”、“我去”。
除了说话半粤半普,当这些小朋友遇到不会用粤语表达的词语,他们本能地以普代粤,用普通话承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时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们科普地道的粤语,填补语言的空白地带,他们脑海里记住的,只有普通话的表达。
▲图片来自网络
02
有人说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乡音往往是联结人与地方文化的脐带。
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从父母亲人那里开始接触粤语,以此搭建我们了解广府文化的桥梁。
一个女生单恋一个男生,我们生动地称她为“十月芥菜”;新年时候,我们记得年廿八就要“洗邋遢”,年三十要“谢灶”;出去喝茶,我们听懂伙计口中的“一盅两件”、“水滚茶靓”代表什么;无论多少岁,一下大雨就会哼唱“落雨大,水浸街……”。
我一个高中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他高中毕业之后就出省读大学。大一第一个学期他回来过新年,下飞机第一时间跑去吃久违的“叉鸡饭”。
他一边吃一边说,本来他在外地读书觉得还没什么,但他经历了几个月没听过粤语,没吃过熟悉的粤菜,他就特别想家。当他一下飞机去坐地铁,听到地铁播报是粤语,当时整个人都快哭了,感觉自己真的回到了家。
一方乡音,承载一方乡愁。这些来自家乡的声音传递了来自祖先的经历和教诲,最能带给一个人稳定感和安全感。
▲图片来自网络
可反观那些不会说粤语的小朋友,他们往往缺乏本土意识,对于本土文化都带着一种淡漠的心态。
他们不会主动了解本土文化,跟老一辈的亲人无法沟通,甚至开始抗拒接触本土事物。当别人问他家乡有什么特色、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他们只能哑口无言。
一个小朋友不会讲本土语言,也不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何而来?
换句话说,一个广州小朋友不会说粤语,他们又怎么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广州人?更不要说以自己的家乡和文化为傲。
03
作为80、90后一代,我们从小还能接触比较多的广府文化和粤语熏陶,但我们依然不敢自信地说自己传承了100%的广府文化,会说最正宗准确的粤语。
▲图片来自网络
假设我们这一代身上留存了70%的广府文化,如果我们不注重教育传承,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只有60%,下下一代也就剩下不到50%,然后到40%、30%、20%……如此递减,终将会有变成0%的一天。
也许当我们和自己的子孙交流,我们对他们说:“我喺隔离”,他们会问我们:“为什么要隔离?”;
当我们说“秋风起”,他们根本不懂接下句“食腊味”;
当我们行叩茶礼,他们可能还以为我们得了帕金森,下一秒准备帮我们挂号看病。
▲图片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家庭传承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在大趋势的影响下,有家长们认为粤语没有普通话或英语实用,既没办法令考试加分,又对未来工作升职没帮助,也没必要特地让小朋友掌握粤语。
也有父母觉得粤语不用特别教,顺其自然就好了,等小朋友长大自然就懂粤语,但自己经常把小朋友置于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小朋友根本没机会说粤语。
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自己小朋友不会说粤语,教育无效后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但要是真的等小朋友长大就为时已晚。
文化的血脉一旦中断,在年轻一辈认知中,很多传统和文化便犹如从未存在过。
▲图片来自网络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每个广州人要开始负起自己的应有之责,为下一代制造语言文化环境,让他们有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本土归属意识。
也许我们不一定有逆转大趋势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努力将粤语传承给下一代。
希望从中华经典的普及读物入手,将粤语文化的传承重归于新生代的日常学习之中。
《粤韵唐诗》书中精选的三十六首唐诗皆来自中小学生课本,可让新生代在培养文学素养及陶冶性情之余,更让大家感受到粤语文化的深厚沉淀及粤语音韵的铿锵之妙。
本书采用了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读者使用手机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听到陈辉权老师以粤语正音朗诵的诗文,使本书图文与声色并茂。
△点击绿色图标听陈辉权老师朗诵诗文
《粤韵唐诗》在推出之际,便得到多位文化、媒体名人鼎力支持。
无论如何时移俗易、世事变改,
我们都希望我们下一代的母语是粤语。
以这一本精雕细琢的书作
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份归属感与乡土情。
你,愿意支持吗?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粤韵唐诗》
教你的孩子用粤语读唐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