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约车平台又出事了。
5月6日凌晨,云南祥鹏航空公司21岁的空姐李某珠在郑州市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时遇害。据郑州警方通报,嫌疑人作案后弃车跳河,现警方正在相关区域全力展开搜捕。
当年信誓旦旦描绘出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次次地自打嘴巴,而市民对于网约平台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在共享产业下而诞生的网约平台,正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质疑。
还记得当年繁荣辉煌的共享产业吗?
2008年开始共享产业开始发展,到2016年摩拜在广州出现,之后共享产业开始慢慢渗透进这座城市,网约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漫天飞舞的优惠券,市民出行都会拿出手机约车……
最先出现在群众眼前亮眼的橙色,以及之后先后推出的黄色、蓝色单车,足以证明这个行业很吃香。
不过好景不长,近几年来,共享产业却不断出现问题。
市民:我最关心我的安全
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网约平台,随意在网络搜索就能找到一大堆关于网约车骚扰的新闻。
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乘客最担心最关注的问题。
一直以来,网约车平台的新闻层出不穷,据澎湃新闻刚刚发出的微博可以看到。网约车平台安全事件频发,影响到用户乘客的人身安全。
还记得曾经一大片的“瘫倒”在街边的共享单车吗?
当初共享单车也出现过不少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些单车欠缺“管教”。
广州一名封姓孕,某日行经先烈路时,正好有2名小孩在嬉笑打闹,其间不慎撞倒了停在路中间的一辆共享单车,封妇躲避不及,脚背竟遭车柄刺穿,顿时血流满地!消防随后接报到场,将车柄剪断,并将她送院治疗。
▲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共享单车本是为了方便人民出行而诞生,最后却变成了妨碍市民出行甚至乎是危害市民的产物。
无可否认的是乱停乱放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骑行者自觉性不高,但是否也有运营者管理不善的原因?
企业:你们尽管骂,改了算我输
而最令到市民失望的是,这些“一家独大”的大企业,在出事时对我们星斗市民的处理方式。
女乘客想网约车平台投诉遭到骚扰,而男客服却笑出声,并反问乘客:“是否给过他暗示,是不是他理解错了?”
但是看到这个新闻时,相信大家和我的反应是一样的——心寒。
难道乘客受到伤害时寻求帮助和投诉是一个错误?客服人员在并未了解情况和事情经过时妄下定论,甚至嘲讽。
这些客服的态度是否代表着相对应的企业对于乘客的态度呢?
另一方面,一开始标榜来合理利用的大数据来看用车供需,看社会变迁,用来匹配司乘需求等等,而这些大数据最后干了什么?
—— 杀熟 。
▲图片来自网络
而大数据对于我们乘客来说,却是一个可以救命的东西,大数据可以设置比较科学的门槛,过滤掉潜在危险:例如自动报警系统、智能筛选过滤潜在危险的司机、记录行车过程等。
利用不好或者只顾着挣钱,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人神共愤的存在。
现在这些大数据在集体杀熟,下一步会不会要准备分辨用户的智商进行杀熟?被用户发现后就少杀点,而没有发现的乘客就依旧被杀着?
▲图片来自摄图网
反观国外的网约车平台Lyft,Lyft是除优步(Uber)外另一个以搭乘共享方式经营的出租车公司。
在美国各大城市都招募全职和兼职司机,是Uber主要争对手。
▲图片来自百度截图
他们的审核十分严格,存在下面几种情况的车主,是没有办法注册成功的:
1.在过去三年里有超过3次交通违规记录的。(例如:交通意外,交通指示灯违规)
2.在过去三年有过重大违规行为的。(例如:无证驾驶)
3.在过去七年里有过酒驾或者毒驾的。
4.在过去七年里有过任何跟驾驶相关犯罪记录的。(例如:肇事逃逸)
5.在过去七年有过暴力犯罪丶性犯罪丶毒品相关犯罪丶盗窃等犯罪记录的。
▲图片来自Lyft官网
为什么是一样的平台,外国对审核却能如此严格?我们不得而知,更加不想知道,因为我们更担心的是要怎么保命看看明天升起的太阳。
科技的发展不应该牺牲安全
我们都热爱互联网且向往科技,共享产业的出现确实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出行会遇到的问题,缓解了很多需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甘愿牺牲自身安全作为代价。
除了移交证据和资料,还要有更多的例如安抚用户、抚恤受害人家庭、优化平台审核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多自保的服务等等措施,以及负责人要承担起社会道义,公开道歉。
我们希望见到的,是当初描绘出来的美好蓝图,而不是一次次令人心寒的反馈。
共享产业本来应该是有利于我们出行的产物:可以随时随地解决我们紧急的需求,可以放松警惕去使用的。
正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企业的信任,我们才会去选择使用相应的共享产品,但是我们的信任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对待:安全、隐私泄露、缺乏管理等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令到我们开始对这些共享产业产生怀疑与不信任。
科技的发展本没有错误,错的只是缺乏管理的人心。
当共享产业变成共享帮凶,你还会继续使用这些产品吗?使用共享产品时,你们有过被人侵害权益的经历吗?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