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娱演员的潜能是“无限”还是“无下限”……
近期,表演成长类综艺《无限超越班》播出,正如“无限”的普通话谐音“无线”,该综艺集合了一众青年演员,试图用TVB的“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模式对青年演员们进行培训。
为了将原汁原味的培训模式呈现出来,观众可以看到成龙、尔冬升、惠英红、吴镇宇、佘诗曼、邓萃雯、汤镇业、许绍雄、张可颐、车保罗等多位港星及导演对学员给予点评。
开播之后,该综艺就拥有不低的热度,内娱艺人的表现不尽人意,资深港星的毒辣点评都引发了热烈争议。
01
资深港星“整顿内娱”
《无限超越班》在简介中介绍节目是“以职场为框架,以情怀为内核,通过‘无线训练班’的方式,助力艺员精进艺术技能”。
为了模仿无线艺人培训班的模式,节目一开始就准备了面试的环节。从自己制作简历开始再到后来的面试。
拥有六年戏龄的沈月,面对一众港星导师,一开口就直接哭了。这一幕,让不少网友意外,如此“社恐”、心理素质太差,是怎么当上演员的?
演员赵樱子自封“迪幂孟扎”,即迪丽热巴、杨幂、孟子义、古力娜扎的“结合体”。吴镇宇直言道:“你不觉得这是个四不像的贬义词吗?”
当导演尔冬升问新人周柯宇:“粉丝能接受你拍吻戏吗?”周柯宇表示:“粉丝肯定不太能接受。”
听到这个回答,“互联网嘴替”吴镇宇笑着说:“你都不关心你妈是否赞成你拍吻戏,反倒是担心粉丝接不接受,你们这代演员真的是太厉害了。也怪不得我们还能存在,还能演戏了。”
面试环节状况连连,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备受质疑。节目第二期,港星带领内娱年轻演员,还原《金枝欲孽》、《使徒行者》、《冲上云霄》等经典片段。然而不少观众却表示演得“不伦不类”。
在翻拍《使徒行者》剧情时,尔冬升对沈月的评价是躲镜头。而佘诗曼作为原版钉姐的饰演者,就委婉地点评到:“它的层次有很多,还有动作的部分,其实是很难的,沈月你的表现是可以的,就是没有放开出来演,你看到他快要死了,可能不知道他什么情况的时候,你没有非常紧张。”
在还原《冲上云霄》时,从偶像转型、首次演戏的刘耀文和吴镇宇合作。网友评价,当吴镇宇在那边演着父子情深,眼泪都快掉出来了,而刘耀文似乎还没给出什么反应。
两期节目,就有一种“整顿内娱”的态势,然而曾经的香港造星模式真的可以移植到内娱吗?
02
香港演艺界的造星工厂
从197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是香港当之无愧的“造星工厂”。
的很多一线港星,都是从艺员培训班走出来的。比如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等。
TVB艺员训练班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邵氏公司与无线电视台合办的“电影电视艺员训练中心”,1978年起无线才开始独立主办“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无线艺人培训班有两大特点:
一是竞争激烈,报名门槛低但入行门槛高。当时TVB以招工方式来招募学员,不要求学历,对年龄、出身、职业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当时销售、文员、警察、运动员甚至古惑仔,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报名。
刘青云进入培训班前当过邮差;周润发出道前当过擦鞋小弟、邮包搬运工、酒店服务生、办公室助理、相机推销员、的士司机……
早期的训练班属全日制,为期一年,分为两部分。头三个月要学习表演、武功、舞蹈、编剧、摄影等基本知识,让学员在短时间内了解剧集的生产流程。
接着进入实习期,参演电视剧或拍摄短片,再由监制等人打分,在此期间不断有人淘汰,淘汰率很高。最终留下来的人可以与无线签约,成为旗下艺员,合约时间一般都很长,五年、八年都是常态。
二是入行后实践机会源源不断。TVB有一整套独立的影视生产制作播放体系,高周转、快产出的拍摄方式,使得艺人们能够充分参与演戏实践。
1982年,周星驰在戚美珍的介绍下进入了训练班进行学习。1983年他成为了无线电视台的签约艺人,在黄日华主演的剧集《射雕英雄传》中跑龙套,还参演了周润发、梁朝伟主演电视剧《北斗双雄》,在里面扮演了一个问题少年。
从跑龙套再慢慢成为男主角,周星驰的成名轨迹与当时不少艺人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训练班以外,香港小姐、香港先生也是TVB另一个重要造星渠道。钟楚红、张曼玉、李嘉欣、袁咏仪、佘诗曼、张可颐等人就都是港姐出身,然后跟TVB签约。
可以说,由于当时TVB的影响力强,而TVB又基本只播自制的剧集,因此其基本垄断了港星出道和走红的路径。
03
无线造星模式的时代限制
事实上,TVB如此造星模式有利也有弊。
该造星模式优势在于能培养一群业务能力强且态度敬业的演员。
首先,无线训练班的学员们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实拍表演历练,在此过程中演技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成长。
几年龙套,几年配角,才有主角的机会。当学员“过五关,斩六将”,真正能够独当一面时,他们基本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演员。
其次,无线训练班出身的演员工作态度较为敬业。
一方面,由于当年TVB这个平台过于强大且强势,有能力让艺员老老实实成为“职员”,老老实实演戏。
另一方面,无线训练班重视艺德教育。TVB高层乐易玲就说过,无线训练班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演员道德”。“要准时,要熟读剧本,要知道自己在拍摄现场需要做什么。”
刘德华也曾坦言:“在无线训练班,我觉得它教给了一个演员最基本的道德,还有面对工作的态度。”
但无线艺人训练班同样存在缺陷。
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人才容易被埋没,有的出色演员可能一辈子都是绿叶。当年香港艺人想一夜爆红的几率较低,简单而言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许绍雄就是TVB首期培训学员,做了40年金牌绿叶,他曾说:“做配角甘心,什么不做才不甘心。”
二是当TVB失去垄断地位时,无线训练班便容易留不住人,迎来人才危机。事实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如日中天时,电影公司也有强大的捧人资源,同时电影巨星的收入远高于TVB演员,训练班出身的周润发、刘德华等艺员便纷纷出走。
这样的“人才危机”到后来就愈演愈烈,尤其是随着内娱的崛起,TVB的垄断能力和影响力全面下滑,在更多走红机会以及天价片酬的吸引下,越来越多TVB艺员选择“北上”发展。
总的来说,TVB的无线训练班更像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平台垄断一切资源时,这个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当艺人拥有更多走红与表演渠道时,这样的造星模式能否照搬便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04
内娱的两大成名之路
反观内娱,其造星之路一般分为两条——“科班”和“非科班”。
“科班”——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著名表演系大学,是国内不少有表演梦想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梦校。
经过正规的表演课的训练,科班学生的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受到“明星效应”的影响,正就读或刚毕业的科班生难以进入核心的影视圈。
“非科班”——非科班身份一般有两大渠道:被挖掘,或从选秀偶像及网红身份转型。 相比于“造星”,内娱更多是“掘星”。以参与了《无限超越班》的沈月为例,原本是编导出身的她仅在一次拍摄中当了模特,引起经纪公司的注意,就这样走上了演员之路。在出道第二年凭借网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的女主角陈小希一炮而红。
除此之外,通过做偶像积累了人气然后做演员也大有人在。比如参与节目的周洁琼、周柯宇都是选秀节目出身。 节目内,周柯宇曾表示:最开始做唱跳的时候,我的梦想是进到一个男团,开一场演唱会。然后我的梦想结束以后,我就可以开启我下一个梦想做演员了。 由于内娱唱跳行业不够成熟,大批流量艺人扎堆进入影视圈,希望从“爱豆”转型为演员。
与此同时,如今不少演员还是网红出身。 网红“全麦小核桃”(赵晴),因小视频中的回眸一笑获得关注,后来有机会参演电视剧《一纸寄风月》;内娱小花赵露思在台湾读大学期间也曾是网红,甚至有“国民岛花”的名号,之后有经纪公司找上门来,她才成为签约艺人,开始演艺之旅。 05 内娱的解药在哪里? 同样,内娱现在的造星模式与香港过去的造星模式相比亦是各有优劣。 一方面,由于演戏的门槛变低,内地明星“一夜成名”的机会远大于香港老一辈演员,这给了不少有潜力的素人一个机会。 例如演员任素汐,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凭借《无名之辈》、《驴得水》等作品,以及优秀演技走红。
另一方面,现在担任主角的青年演员不少都是“跨界”、“转型”而来,市场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磨砺演技,因此便形成了“面瘫演技”的尴尬局面。 同时,由于走红变得更加容易,使得部分“在蜜罐里长大”的内娱演员,其对于职业的理解,对于表演的认知,对于社会阅历的储备都明显不足。 而这也与如今的内娱影视生态息息相关——选角流量至上,寄望粉丝买单。 事实上,内娱生态若要改善,单靠一部充满冲突的综艺远远不够,既要演员本身加强职业素养,也要观众对烂片勇于说“不”,以提醒影视制作方——请重视演员及作品质量,改变流量至上的风气。否则,我们将面对一个只有明星而没有演员、歌手的时代……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香港与内娱两种造星模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原创文章,作者:我系Ker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无限超越班》:复制TVB造星模式,就能拯救内娱吗?》https://www.gznf.net/entertainment/97139.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