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广州足球时,大部分人除了想到恒大、富力,还会想到以何辉、丁伟杰为代表的粤语解说员。
受到香港解说的影响,在上世纪末,广州地区就出现了“电台解说”的风潮——边看电视里的比赛,边听收音机里的解说——令到早期的广州受众会比国内观众更早地接触到职业足球。
直到现在,粤语解说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在粤语片区自成一派,甚至能与普通话解说分庭抗礼。
本次我们请到了两位新锐的粤语足球评述员——广州广播电视台竞赛频道主持人、足球评述员叶紫辰,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述员陈俊杰,分别与他们进行对话。
他们二位身上交集了几种身份:土生土长的老广、自小受职业足球影响的青年球迷、经历过推普大潮的“广州仔”、粤语播音方向的学生,现在又是本地新锐的足球解说员。
与一般的广州人相比,他们更懂足球;与足球圈的人相比,他们的视角更贴近你我;与解说界的老一辈相比,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推普大潮下粤语的日渐式微。
他们的观点有相同、有左右、也有相互间的补充。而二者的综合,或许能向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粤语与解说的发展,来看城市与足球的关系。
叶紫辰
· 广州广播电视台竞赛频道主持人、足球评述员
· 全球粤语主持人大赛亚军
· 2010年南海主持人大赛冠军
· 曾在广州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动感假日SHOW》、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桌桌有娱》等节目上担任主持
陈俊杰
· 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述员
· 2016最强解说员大赛冠军
* 以下观点均为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属平台立场。
识广:在您看来,广州足球有什么特点?
叶紫辰:一支球队的特质是会迎合当地球迷口味和喜好的。像广州球迷喜欢看“好看”的足球,而北京球迷就一直强调“精气神”,所以你能明显看出来广州球队和北京球队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州球迷的专业性是值得称道的。而且他们很客观,只要谁踢得精彩,他们就为谁鼓掌。对于广州球迷来说,看一场好球、一场开心的球会更重要。
陈俊杰:广州足球比较包容,而且比起追逐荣誉感,他们会更倾向于欣赏球队和球赛,更能根据球队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主队的表现。
识广:有人说“南派足球已死”,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叶紫辰:如果现在还在强调南派足球、北派足球,那就很过时了。
现代足球其实很趋同了,大家对技术、身体要求都一样重视。传统意义上我们说的南派足球就是说技术优势、小快灵,其实现在都没有被舍弃掉,只不过这已经成为了对每位球员的必然要求。
陈俊杰: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每个足球派别其实都会顺应潮流而发展。如今的南派足球在追求技术同时,也加入了现代足球所需的对抗、速度等素质。但融合本身就会带来辨识度的降低,这是肯定的。
识广:现在许多人会将恒大的主场誉为“魔鬼主场”,这种提法您是如何理解的?
叶紫辰:天河体育场被誉为“魔鬼主场”,并不完全是指恒大的主场是国内气氛最好的,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恒大的主场是近年来国内上座率最高的。
陈俊杰:有一个现实的因素是恒大的成绩好,一旦球队成绩好,看球的人自然就多,气氛自然就热烈起来了。
图自网易体育
识广:国内还有哪些足球氛围不错的城市?
叶紫辰:一种是北上广深等的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的球迷接触职业足球比较早,而且经济情况更为理想,投入到文体当中的消费相对较多。
另一种是像大连、梅州这样的“足球之乡”,足球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当地人会把足球看作是他们的娱乐消遣方式,或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地域认同感强的地区,例如西安、重庆、长沙。重庆和西安的主场一直被称为是“魔鬼主场”,因为当地球迷的参与度相当高。
陈俊杰:重庆。
我记得上个赛季初段,重庆球队赢了一场普通的比赛,那天晚上一大帮球迷(非固定的球迷团队)就在广场上打鼓、放烟火,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实际上,这些球迷也不是经常来看球的,只是看到有人庆祝,大家就凑上去一起玩。不知实情的人都会以为他们赢了冠军。
这件事情我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我很喜欢这种感觉,重庆球迷活泼、随性,他们不会刻意去营造“仪式感”。
图自网络
识广:国内球迷对球队的忠诚度高吗?
叶紫辰:我们经常提及到一个词叫“冠军球迷”,很多中国球迷还停留在追求胜利的阶段,他们更享受球队给他们带来胜利的喜悦。
但在英国、欧洲,球迷支持一支球队会因为它代表着自己的家乡,因为它是自己一生的信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球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陈俊杰:像国安、鲁能等历史悠久的球队,他们的球迷粘性是很高的。
但其实几乎国内所有的球队都有一大弊病,就是“扎根”不深。
国内职业联赛的球队总会随着资本的流动而易名、易城,这实际上是在伤害球队的品牌。
识广:粤语解说和国语解说相比,有什么特点?
叶紫辰:粤语解说的表达更为生活化和活泼,更注重取悦观众,让观众获得一种娱乐性的满足。
陈俊杰: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粤语解说的留白时间比较短、语言密度比较大、市井语比较多,所以听起来会更风趣幽默。
还有粤语解说的分工明确,“述”和“评”的角色分得很清楚。
实际上每个解说员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并不能给他们都戴上“粤语解说”这个帽子,或是给粤语解说盖棺定论。
识广:你觉得怎样的解说员才算是好的解说员?
叶紫辰:说出观众喜欢听的。
陈俊杰:语言得规范,毕竟你的一个错误表达,别人会当作是权威发声。
还有,要对比赛有正确的解读,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做自己没把握的事,不要说没有把握的话。
识广: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球队的时候,你们通常是怎么处理的?
叶紫辰:做解说员久了,是可以将自己对一支球队的热爱和工作分开的。
现在许多解说员在面对自己喜爱的球队时,更倾向于用自嘲的方式来处理。打个比方,如果阿森纳进球了,我可能会说“阿森纳球迷很可怜的,你看我们多久没进球,我们进一球好的,你们就忍忍吧。”
图中左一为叶紫辰
陈俊杰:因为我心里清楚不能顾此失彼,所以反倒会更客观地看另一支球队。如果自己欣赏的球队真的踢得糟糕时,可能我就会在评论的时候多说两句吧。
识广:我看现在的足球解说也会逐渐融合一些网络热词,甚至是电竞圈的词汇,你们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叶紫辰:每年都有一大批网络热语诞生,但真正能存活的也就只有1-2个。存活,本身就证明了这些词语是能获得社会认可的。
所以我觉得不要一味持反对票,我们要先尝试了解,再斟酌是否要使用。作为一位媒体人,应该有更为包容的心态,在不违反播报规则之下,去了解现在受众的需求。毕竟观众才是衣食父母。
陈俊杰:咸鱼青菜,各有所爱。可能会有人喜欢这种方式,但我个人不会特别喜欢。作为一个传播者,我们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还要尽社会传播的责任。
当然不是让每个解说员都抹掉个人的语言风格,而是我认为大家都要在规范用语的情况下,再加入有个人特色的表达。
识广:如今,许多足球资讯平台在市面上涌现,电视解说员要如何应对它带来的挑战呢?
叶紫辰:现在讲资讯,我们的确比不过手机软件。所以在赛场上的资讯外,我更倾向于提供赛场外的资讯,像是人文、地理。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解说员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挖掘足球背后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与球迷产生共鸣。
像是上个赛季意甲最后一轮托蒂退役的告别战中,如果平铺直叙说托蒂的职业生涯拿了多少冠军、进了多少球,就会显得苍白。
但是你可以尝试说,托蒂如何忠诚于一支球队,他在球场上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实当中对忠诚的最好理解……
这些触发球迷共鸣的,可能比给予球迷信息更为重要。
陈俊杰:现在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解说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必要的。作为一位解说员,需要多方位涉猎,而且树立个人的特色,让别人知道你、记住你。
图右三为陈俊杰
识广:你会感受到粤语正在受冲击吗?
叶紫辰:我觉得这不是粤语特有的问题,这是全球化下每个区域都会面临的危机。
而且也没必要把粤语和普通话对立起来,很多人说粤语会比普通话更生动,其实这种对比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普通话方便交流的功能性更为突出,更注重使用者能够理解和明白,自然比较难兼顾表达的生动性。方言更市井和草根,也更贴近老百姓生活,所以听起来确实会生动幽默些。
语言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传承粤语,没必要有太多的负面情绪。
陈俊杰:我能感受到的是许多普通话词汇或是新颖词汇正在融入到粤语当中,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原有的语言特色都受到冲击,像是粤语里的“熄灯”,很多广州人却会说成“关灯”。
识广:粤语受到的冲击也会给粤语解说带来威胁吗?
叶紫辰:粤语解说所受到的威胁不仅来自于语言的式微,更大的挑战还是受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大家消遣的选择越来越丰富了,看球的时间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也减少了。
陈俊杰:会有,但目前来说,并不大。很多母语是粤语的人,通常都会选择听粤语解说。而且我觉得如果人们对足球运动的喜爱减少了,那才是真正的冲击。
无论是叶紫辰、陈俊杰,还是提问者,在我们的对话当中,其实都隐藏着对地域性文化的发展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融合浪潮下,对自身发展的无所适从。
对亲历新旧交替的85、90后而言,这种焦虑尤为深刻。
不管是广州足球,还是粤语解说,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根基,同时也在承受着融合大潮的冲击。
在面对这种碰撞时,有人坚守传统,有人却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们也许路径不尽相同,但方向和终点却是始终一致——在焦虑之下,新一代的粤语解说人对本土文化的发展不失从容与乐观。
虽然对于“粤语解说是否会消失”的话题,他们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回应。但在对话中,我们既能看到他们对本地文化的喜爱,也能看出他们为本地文化所作出的坚持。而他们做的这一切,或许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期采访
斯汀、哀酱、二德
本期撰文
二德
虽然不懂足球,但会觉得粤语解说很带劲的王二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