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练习生》走了,《创造101》又来了。
在这个大众娱乐被综艺强行占领的时代,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一部电视剧了。
不看电视剧的原因有很多,太长了、进展太慢了、剧情太老套了等等等等……但罪魁祸首,估计还是因为现在的电视剧都实在是“太土了”!
但其实,说到“土”,谁都没有广州的本土电视剧“土”。
本期,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当年风靡广州乃至全广东的“土味”电视剧到底有哪些,以及它们到底为什么这么“土”。
《外来媳妇本地郎》
说到广州的本土神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土味”NO.1。
从BB机时代拍到现在的iPhone时代,这部从千禧年就开播的电视剧,至今已经18年有余,剧集也已超过3000集,可谓是“死唔断气”(死不断气)的典范。
这部剧以广州老西关一户康姓人家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康家四个儿子“光宗耀祖”与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外来媳妇”之间因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故事。
老实又善良,“担屎都唔会偷食”(挑粪都不会偷吃)的阿光;狡猾又世故,精明能干却又堪比“铁公鸡”的阿宗;英俊又潇洒,位居副处长却又仕途不顺的阿耀;鬼马又精灵,却常被老板骂处处不得志的阿祖。
(“光宗耀祖”四兄弟)
当然,观众最记得的,肯定是“嗓门最大乡音最重”的阿娇。
(这是一句根本就没办法用正常语气说出来的“洗脑神话”)
直到今天,这部“史诗级长寿剧”仍然没有落幕,不禁让人想问天一百句,为什么都2018年了,这部神剧为什么还在播?
以及,全剧的灵魂人物,将广州个体户老板市井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的二哥——“阿宗”(原名郭昶),其实是个东北人。
《乘龙怪婿》
“土到掉渣”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还有一个古代版本——《乘龙怪婿》。
《乘龙怪婿》原本叫做《中原媳妇岭南郎》,与《外来媳妇本地郎》相对。但因四个女婿都实在太“怪”,就借乘龙快婿的典故改为了乘龙“怪”婿。
到底有多怪呢,大概也就是这样吧。
(《乘龙怪婿》中的海朱乔、尚下九、江南大道及西门口)
全剧除了主演“丑”得清奇之外,主角取名字的水平也是一绝。
比如故事发生在“有德镇”,有德镇的镇官叫“武德训”(合在一起意为“有得震,没得睡”)。
主角姓贾,叫贾发(假发),所以四个女儿就分别叫假西施、假昭君、假貂蝉、假玉环……
除此之外,还有萧独贵(消毒柜)、糖捞鸭(唐老鸭)、巫乃旺(无赖王)、七实一(seven-elevne)等搞笑名字以及用大蒜当算盘的手持“计蒜机”,用纸做成显示屏的“捞卜”(notebook)以及拉一张大网就叫做“上网”等各种无厘头笑话。
这些笑话,当年看的时候觉得编剧是人才,现在再看,只会让人怀疑编剧家里是不是刚通网。
但经典的台词永远还是搞笑的,比如这句“我发觉你养左好多鱼,因为你近排越黎越多余”。
《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作为南方卫视的常驻嘉宾,当然也逃不掉被嫌弃“土”的命运。
这部剧围绕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大院里的72家房客展开,主要描述了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日常较量以及街坊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欺软怕硬的包租公太子炳、泼辣又贪财的包租婆八姑、头脑简单的补鞋仔、见风使舵的西洋蔡、幼稚可爱的奀妹……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奀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真实有趣,就连贪官也显出几分可爱,街坊们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智慧以及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的情谊,令无数观众感叹,怎么自己就遇不上这么好邻居。
但这也是正常的,毕竟现代人的邻居只会钻墙打洞全年装修以及深夜不睡还要早上早起。
当然,本土剧少不了的“土味”搞笑梗也贯穿全场,比如这段奀妹学英语。
上述的这些剧,基本就是广州本土剧最“拿得出手”的代表。然而这些代表,又都是一些“土”得异常纯粹的神剧。所以,真的要反问一句,广州的剧到底为什么都这么“土”?
广州本土剧“土”,粤语可能得背第一个大锅。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部人的反对,毕竟粤语作为一种“上得了正式台面”的方言,音调起落有致,婉转动听,能讲台词能唱歌,貌似跟土沾不上什么关系。
但是在广州本土剧中,经常会引用大量粤语的俗语俚语,甚至于将“脏话当做助词”,在听得懂的人看来,这是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但在get不到点的人看来,这种用词完全无法产生共鸣,反而会给人一种一群“乡下佬”在对话的错觉。
毕竟,“死鸡撑翻盖”、“生骨大头菜”等词,听着就跟高级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广州本土剧擅长的“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剧情,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
主角要结婚,可以围绕彩礼嫁妆演上五十集;主角要离婚,可以围绕心结误会演上五百集;主角终于安安分分在一起生活了,又可以围绕婆媳大战演个一千集。
主角家的故事永远没完没了,街坊邻里家的故事也同样精彩,就连巷口的野猫不见了,估计也可以演上个十集八集。
这些生活里的琐琐碎碎,拼凑出一大家子的一生,接地气接到不敢想象的地步,市井烟火气浓重,自然看起来“土”。
但跟不上时代潮流、思维停滞不前,才是广州本土剧这么“土”的真正原因。
广州本土剧到底有多跟不上潮流,看看剧里宛如七八十年代的服装、堪比整容失败的造型、以及估计连五毛钱都值不了的特效道具就明白了。
(《都市笑口组》2018年4月某期节目截图)
骤然打开电视看到这种画面,估计没人会觉得这是2018年的剧,反而莫名想高歌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
除了硬件方面“土”之外,广州剧的剧情和梗也是“土”得一言难尽。
为了买房假结婚,儿媳不孕不育被赶出家门,家族被骗最终穷困潦倒……无论哪一部,都摆不脱常规剧的影子,举一反三就可以猜出一百部的剧情,导致每次看都怀疑自己是爱因斯坦上了身。
说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会反驳,广州的本土电视剧并没有那么“土”,拿现在的标准去看以前的剧是不道德的。
的确,将时间倒回这些剧刚面世的时候,这些“土气”的背面,隐藏的其实是广州本土电视剧曾经引领风尚的“潮”。
1986年,广州一部叫做《万花筒》的电视剧,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部剧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广州万花筒巷的街坊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不知不觉间就在两广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就连茶余饭后议论的也是《万花筒》里的故事与人物。
甚至每到播《万花筒》的时候,大街上都会清净许多,人流量明显减少,因为大家都回家看电视了。
(《万花筒》剧照)
这部剧奠定了广州本土剧成功的基调,在那之后的很多年,广州的剧一直都是全广东甚至全国的潮流风向标。
但是成功得太早并不是完全的好事,因为别人可以借鉴你的经验,但你已经无路可走。
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广州剧似乎就已经固定了套路不知道变通,无论演什么,都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九十年代“乡土气”。
因此有人吐槽,《外来媳妇本地郎》火了多少年,广州的本土剧就土了多少年。
但转念一想,人生流流长,经历那么多事,看点土剧消磨一下时光也未尝不可。
毕竟现在电视里演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也比这些好不到哪里去不是吗。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评论
告诉我们你小时候还看过什么“土味神剧”
以及是否还记得什么无敌爆笑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本期撰文
阿丽菜
一个其实很爱看《七十二家房客》的土包子阿丽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