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城本指城廓,隍乃护城之河,合称“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主管生人亡灵、奖善惩恶、生死祸福等事,世人无不敬畏之!因有护佑百姓之功,故历朝皇帝封之为神。明太祖朱元璋还敕令各地建庙祀之。各地所奉的城隍多为当地历史上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也有民间老百姓自选的名臣英雄。且视地方大小城隍有等级之分,广州有三位城隍,明代清官海瑞就位列其中。广州城隍庙是省级单位,称“都城隍庙”。
![旗下佬当城隍 || 朱广 旗下佬当城隍 || 朱广](/images/2023/01/5-1674107699.jpeg)
广州俚语有“水鬼升城隍”之说。此话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贬一褒。先说贬义的,水鬼本是池塘小鬼,份属低微。而城隍则是护城之神,身份显赫。本俚语喻低贱之人因某种机缘,骤然摇身一变成了有身份的高贵者而趾高气扬。讽其小人得志也。那褒义的又有什么说法?这里得说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位应考书生。赶考途中不慎落水溺亡成了水鬼,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读十载,自信金榜题名不在话下,定当光宗耀祖,大富大贵。如今成了水鬼,就什么也没有了。为此他日夜啼哭,以致惊动城隍老爷。城隍爷见他如此凄凉,动起恻隐之心,安慰他说,好吧,给你个机会,三年之内,如果找到替身就让你还阳重生赶赴科场。于是他就翘首等待替身之人。一天,一良家妇女,因不堪婆婆虐待,抛下丈夫和儿女投河自尽。此时其夫闻讯赶到,在岸上呼天抢地,悲痛欲绝。水鬼书生动了恻隐之心,不顾自己马上获得超生的机会,硬是把那妇人托出了水面。一眨眼,眼看三年的期限即将到期,书生自是焦急万分。也许正是天赐良机。一天一个孩童到水边玩耍,一不小心失足落水,水鬼书生又念其小小年纪,不忍夺其命,又把他托出了水面。眼看这下书生超生还阳的机会就要丧失。城隍爷见其如此善良,竟能“舍己为人”,保护百姓,于是上奏天庭,玉帝知晓书生为人,嘉其善行,于是敕封他为一方城隍。这便是“水鬼升城隍”的来由。这个故事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但这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有劝人行善的作用。
![旗下佬当城隍 || 朱广 旗下佬当城隍 || 朱广](/images/2023/01/10-1674107699.jpeg)
话说广州清代驻粤八旗中,有一位镶黄旗人名刘源,他任职镶白、正蓝两旗协领,为人品范端正,严肃。在家对子弟也如在办公衙门一样,不苟言笑,严严肃肃。他最初为本旗骁骑校,大约是军中的班长吧,后来当上主管旗务的协领。他有位叔叔因贻误公事,按章应当受责处分。他这叔叔以为,看在叔侄份上,刘源这个侄子不会拿他怎么样。可是刘源就是秉公执法,不予理会。叔叔虽再三再四向他求情恳请放过,但他就是不为所动,按规定当众处以叔叔以鞭刑。事后当晚,他亲赴这位叔叔家中进行慰问。对叔叔说,这是公务,我不得不依规行事,万望见谅。人们于此可见刘源处事公私分明,持正不阿也。
刘源在协领署主持公务,做到恤孤润寡,惩治强横,教养兼施,恩威并济,在旗境有青天之美称。
每逢旗兵操练之时,他神态威严,有不可犯之色。士卒稍有步伐不齐整,他就呵责指正!对所持器械要求务必鲜明,行伍务必达到整齐严肃方可。两旗人无不敬畏惧惮之。
刘源除了治军有方,他对满汉文字也甚为熟悉,并精通公文案牍。历任将军、都统皆十分倚重他,让他执掌大印,代言起草奏章。刘源处理公务颇有主见,二十余年都打理得条理整然,从无错乱。后因与将军福昌意见不合,不容于将军,遂托病不出,退出官场。卸职后,他闭门家居,教训子弟之外,醉心诗酒琴棋,如是者十有余年始卒。
刘源过身数月后,某夜本街看守栅栏之旗兵,忽见远处一红丝灯笼引导着一官员走来,只见灯笼上大书“增城县城隍”五个大字。及近一看,那官员竟是才逝去不久的刘源老爷。只见他缓缓走进了旧居刘公馆去。次日,这守栅旗兵逢人便说,刘公成神当了增城城隍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刘源老爷当了增城县城隍便成了旗下街的一则奇闻。以刘源的为人,平生清廉正直,实在亦是够格当神的!不知增城现在还有没有城隍庙,如有,还真想去给刘城隍这位旗下老乡上炷香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朱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旗下佬当城隍》https://www.gznf.net/column/96852.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