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升学季,相信在经历中考或高考的洗礼之后,不少考生们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旅游了。无独有偶,在89年前,香港一群中学毕业生来广州旅游,其中一位女生更是以《广州鸿爪录》为题撰文,记录了当时在广州的见闻和感想,今天读来仍令人倍感鲜活、眼界大开。
《广州鸿爪录》载于1934年出版的第5卷第4期《柯达杂志》上,作者是香港养中女中的学生邓集侣,1933年3月6日至11日,她与同学共14人、带队老师2人组成毕业班旅行团,从香港来广州游览和考察。
文章开头,作者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旅行的意义一一"旅行足以增进知识,有益身心",并且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广州与香港的关系以及广州之旅的原因一一"广州市与香港,盈盈带水,一苇可航。迩年建设,一日千里。去年毕业同学遂以五羊城为目的地焉"。
他们从香港乘坐首度夜航的"西安轮"出发,于次日凌晨抵达广州。"西安轮"为香港同安轮船公司物业,上世纪20年代在香港太古船坞制造下水,专门行驶省港线(往返穗港),而且颇具传奇色彩(网上可查,不赘)。
民国时停泊在广州长堤的"西安轮"
上岸后,他们一行人下榻于亚洲旅店,即城外大新公司附设的"亚洲酒店",作者对其评价是:"以先函约,故招待殷优。旅途路侄,汽车租赁,亦一一承其指导"。
3月7日,师生们乘坐汽车,一路风驰电掣,前往黄花岗、白云山、黄婆洞、贫民教养院、鱼珠炮台、东山模范村、珠江桥(即海珠桥)等地游览和考察,中午在沙河酒家(即著名的"沙河大饭店",笔者注)就餐,次日则游览了净慧公园、六榕寺、北较场第一模范监狱等处。下面我着重摘录文中部分相关文字,与各位看官来一番"穿越":
黄花岗:"郁郁佳城,巍巍碑碣,虽英魂已逝,而浩气长存。"
白云山:"白云为广州名山之一,山形崇峻,楼阁参差,巨观清泉,所在多有。只以时间经济,故但就山麓一绕。仰烟霞之缥渺,望林壑之幽深,问安期仙,景泰僧之遗迹,不知犹有存否。"
黄婆洞:"中山大学之第二农验场在焉。四围之春草如茵,一路之山花迎笑。惜是洞也,有洞之名,无洞之实,只辟一游泳池于山腰,建明珠楼一座于山顶。然登临远眺,四面云山,风光似画,身如在蓬莱岛中,尘襟为之一荡。"
东山模范村:"豪商政客,营菟裘于是者,争炫斗异,各极其胜。"
珠江桥:"桥以铁制,跨珠江南北,长六百余呎,费粤币一百零三万元。其规模之宏伟,几疑黄河铁桥之在目前。"
净慧公园:"净慧寺所改建也。古木参天,梵宇拔地,当年法迹,犹有存者。"
六榕寺:"(净慧公园)邻有六榕寺,近辟为榕荫园。梁朝所建之浮图,直插天半,飞角流丹,铜铃高系,想风来时,定有一番清韵也。"
3月9日,他们考察了位于今文明路的中山大学和位于康乐村的岭南大学。
在邓氏笔下,这两所大学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中大分农科、医科、理工科、法科、文科、五院。农验场遍郊外,其面积较广州市而大。生徒连中小学合计约四千人,教职员七百余人。一切设备异常完善。不愧国立南方最高学府之一。"
"岭南大学则在河南康乐。占地三千余亩。学生虽止千人,医科虽付阙如。然办理之得宜,设备之周至,建筑之整齐,较中大尚胜一筹。此校初为美人所创,近始交回华人自理,仍为私立性质。"
3月10日,香港养中女中师生的行程是考察广州的工业及工业教育情况,他们涉足的场所包括:西村的士敏土厂、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自来水厂,河南的国华织造厂、广东省建设厅所设生丝检查所。网上关于这些场所的史料颇多,不赘,我只想提出一个疑问:既然这篇文章配有增埗水塔图片,粤海关1906年发布的报告也表明:"(广州)本年开设自来水公司,⋯⋯其水塔(即增埗水塔,笔者注)由顶至底高一百十英尺,可容水二十万加仑",那么为何写广州自来水(厂)或广州水塔历史的文章,即使写到增埗水厂,却几乎都遗漏了这个增埗水塔?恭请方家赐教解惑。
3月11日,这个来自香港的旅行团考察了芳村的社会福利机构:孤儿院、明心瞽目院、广州市立第二神经病院。邓氏对它们的评价是"办理皆甚得宜,洵社会之福也"。
文末,作者写出了此行的感受和感想:"数日之游,于是结束,余兴正复非浅,回顾同学,皆黯然而有不豫之色,一似深怨来去之匆匆,未遑畅览名山胜景也。余幸藉《柯达》,载得景物俱归,可资异日回溯。"今天,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知广州街坊重读此文,又会作何感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荔人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89年前,香港一名中学生眼中的广州》https://www.gznf.net/column/90477.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