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家父去南京出差,顺便拜谒了中山陵,虽然眼界大开、心灵震撼,但是他始终觉得有一个遗憾一一没有与孝经鼎合影留念。那么,这个孝经鼎究竟有什么来头呢?
民国时期南京中山陵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
孙中山灵柩入葬中山陵
为了表达对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时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决定与中山大学师生合资,向中山陵管理方捐赠一座铜鼎作为永久性纪念物。
铜鼎设计者是知名建筑师张镛森,铸造方为金陵兵工厂(前身为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1932年4月,戴季陶以书面形式向有关方面提出制鼎的具体要求。1933年5月7日,铜鼎奠基礼在中山陵举行,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亲临现场,戴季陶与时任国立编译馆馆长的辛树帜(之前曾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一只铜箱放入石匣中,铜箱面刻有戴氏所书《总理遗嘱》,箱内装有中山大学在宁师生所录《总理遗教》。铜箱放入石匣后,由戴氏将水泥注入石匣内封固,然后将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约三米的地基中,铸鼎工作也随之展开。
孝经鼎位于中山陵广场南端正中,材质为紫铜,造价1.3万元,鼎高约4.25米,腹径约1.23米,重约5吨,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
下部:为铜鼓状底座,刻有夏行时、韩栋、杨光煦等11位监造者的姓名。
中部:为铜鼎的主体,三足两立耳,腹部为圆形,朝北一面铸有楷书体"智、仁、勇”三字一一这是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军人的要求,他要求革命军人必须区别于一切为军阀卖命的旧式军人;鼎朝南一面铸有楷书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一一这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国人的"八德",文革时这八个字被磨去,痕迹于今可见;鼎腹部偏下方铸有楷书体“国立中山大学敬献”八字。
上部: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屋面覆盖小瓦,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刻戴季陶母亲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历代儒客研习的核心书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全文,此鼎故名"孝经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孝经鼎
为了安放和保护孝经鼎,当年有关方面还专门筑起一座八角形石台(鼎台),石台中央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的圆形石墩(鼎座),孝经鼎就放置在这个石墩上,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很长时间里,此处都是中山陵游客热门打卡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游人与孝经鼎合照
上:1956年游人与孝经鼎合照
下:上世纪60年代初游人与孝经鼎合照
然而,文革时孝经鼎被拆下放在别处,而座落在南京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则被安放到鼎台上,直到1985年3月12日一一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前夕,该铜像迁至中山陵东侧,孝经鼎才得以回到原点并屹立至今。
今貌
多年来,陆续有学生考上中山大学,我最想对他们说:有时间就去南京中山陵走一走、看一看吧,因为一一那里有一座古朴典雅、气势磅礴的铜鼎,它是“中大人”的一份深情厚意和无上荣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荔人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说说中大捐赠给南京中山陵的铜鼎》https://www.gznf.net/column/90436.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