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成立了广州市海天角木工艺生产合作社(广州宫灯工艺厂的前身),发掘传统艺术,使濒临失传的红木宫灯工艺获得新生。关于“海天”得名的缘由,广州宫灯世家潘德(1918—1995)的后人、末任技术厂长潘源解释,初时因该社生产场地的新桥市,位于海珠路和天成路之间,大家就将两个路名的首字组合起来,叫做“海天”了。第一代社主任是罗榕,也是宫灯世家出身的。第一代老前辈艺人以周汝为代表,他与潘德等数位艺术精湛的老艺人一起,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研制了传统造型六角双层、龙头凤尾、能拆叠的红木宫灯,取得了市出口公司的认可,予以组织出口。

传统的红木宫灯的制作,各工序都是靠手工劳动。50年代末,为了减少宫灯制作的劳动强度,海天社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实现了一些基本工序的机械化。除应用电锯、钻孔机外,技革组发明的四面刨木机,一次过就能将四扇灯门的木料刨出,确保每扇灯门的厚度和阔窄一致;趟玻璃的“柳”(坑槽),出槽线时也有专门的机械操作,做到又快又准确:自产的双头拉花机,一次过能拉7件花板,比手工提高3倍工效。这些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技革成果,在宫灯厂职工的记忆中,这都是很“威水”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广州宫灯工艺厂的宫灯之王。黎苏设计,集体制作

1979年

60年代,宫灯生产进入黄金时代,在不断改进产品造型结构演变中,得到空前的发展,设计人员不断成长,聚集了原宫灯厂人的智慧和技术的提升。期间,黎苏、林棋生、汤流芬为红木宫灯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设计了100多种宫灯种类,如挂灯、走马灯、壁灯、台灯、落地座灯、吸顶灯、中西结合挂灯等;产品外形包括三角形、方形、菱形、六角形等款式;纹饰以龙凤、花草拉通花为主,加以精雕细刻,表现其古色古香的传统风味。灯架的造型变化主要从灯门入手,将灯门固有的垂直安置变为与灯架成一定角度的斜向安置,使灯具外观更为舒展开阔。有些宫灯的灯门形态从矩形变化为扇形,直线中渗入弧线条,严整中寓以活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灯架零部件的生产工艺改革。传统的做法是用钉榫固定灯架,不能拆卸;经改革后,采用“迫门”结构,拆装便利,灯门可以任意互相交换。而且,通过“迫门”的互相挤迫,产生一个很强的合力,大大加强了整支宫灯的牢固扎实程度。据实践检验,一支18英寸精装宫灯,经过“迫门”安装后,上面的正压力竟能支撑起一个百余斤重的成年人!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台式红木宫灯《龙飞凤舞》,广州博物馆藏。梁迪言、汤广芬、范展、彭联等合作制成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红木宫灯的生产企业也几经重组变化。1965年,天南、胜利两社合并为广州市酸枝家私合作工厂,1968年搞“政治并厂”时,改厂名为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同时将海天角木工艺生产合作社、耀华樟木箱生产合作社和艺光木刻工艺生产合作社的红木小件部分并入,组合成为一间逾千人的大厂,由于企业结构庞大,生产技术管理很难到位。为了解决矛盾,1973年生产宫灯部分又从中独立分出,成立隶属于广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的广州宫灯工艺厂,生产回归专业化、标准化。

“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对红木宫灯生产有过干扰,灯架上的龙头、凤首不做了,代之以马头、象头、鸟头,但只是经历了短暂时间,由于出口需要,传统的纹饰不久便恢复生产了。

1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1

吊挂式红木宫灯,均为广州宫灯工艺厂制作

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宫灯外销最兴旺时期,年产宫灯万余支。1979年10月1日,广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为庆祝该公司成立30周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广州工艺美术大型展览。广州宫灯工艺厂黎苏设计的《龙飞凤舞花篮形子母大挂灯》,其直径为1.5米,高达2.3米,全灯上下各面共雕镂99条龙和99只凤,极为雄伟壮观,堪称“宫灯之王”,在展览大会大厅顶上悬挂,以引人瞩目的艺术奇观,赢得中外人士的赞美。1980年,嫦娥牌16~40英寸六角龙头精装宫灯,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1年出口值达59.07万元。1982年起,红木宫灯出口连年滑坡,出口公司也不收购了,甚至将已收购的货返销给宫灯厂自行处理,于是,红木宫灯产品只得转向国内市场。当时,内地一些园林馆所也购置了一批红木宫灯,以顺德大良清晖园购置的为最多。

这个时期,广州宫灯工艺厂组织了人力,对广式红木宫灯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做了调查研究,其中黎苏、李佑成合写了一篇题为《谈广州宫灯》一文,共2500字,在广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的期刊《广州工艺美术》1983年7月25日总第6期上发表,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仅存的广州宫灯工艺厂宣传单张

至1989年,广州宫灯工艺厂出口值降低至11.57万元,职工由250人减至120人。90年代以后,宫灯生产逐步被市场淘汰。

1992年4月,广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举办上年度创作设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被评为优秀创作设计工作者的名单中有广州宫灯工艺厂黎苏,这或是该厂名的最后一次亮相了。同年9月,中华戏服厂转制为中华工艺装饰实业公司,广州宫灯厂被兼并,成为该企业属下的一个生产宫灯的二级法人单位,艰难地延续着广州红木宫灯的历史。这段时期,生产有所下降,原设在大南路62号首层、人来车往的宫灯门市部搬上二楼,让位给布艺经营。但该处经营宫灯鲜人所知,销量每况愈下。至1997年,宫灯门市部因销售差而结业了。1998年,市政府拨款收购一批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该厂的一座库存的红木台座宫灯《龙飞凤舞》入选,后由广州博物馆收藏。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广州宫灯工艺厂末任厂长潘源与本文作者合照

到2010年4月,由于中华工艺装饰实业公司关张,原宫灯厂的红木宫灯存货也就最后清盘了。随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流失,以后社会上也很难有人严格按照这个著名老企业的质量标准生产广式红木宫灯了。广州北园酒家当年向该厂购置的两支宫灯,现还挂在大门顶上,成为守护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物。

本文刊于《文史纵横》2017年第3期(总第67期)
文字、图片由作者提供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

记广州宫灯工艺厂兴衰 || 莫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