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晚禾已经收割完了,天气渐渐转凉。每年的十月初一,是新安县举办乡饮酒礼的日子。这是一种源自西周的古老礼仪,最初是为了向国家举荐贤才,后来演化为一种推广德治教化的仪式。一年举行两次,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由正印县官担任主席,邀请一些有休声美誉的致仕官员、年高德劭的乡绅、行为端正的士人,到明伦堂相聚。宾主个个敬慎肃恭,遵照儒家典籍《仪礼》的条文,花费两个时辰以上的时间,一丝不苟地完成一套极其繁琐但十分雍雅的饮酒礼仪程序。
当乡饮大宾入座,司正扬觯唱赞:“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这时,明伦堂上响起凤吟鸾吹般的《鹿鸣》歌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刹那间,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年代。所有宾主内心,都洋溢着堂哉皇哉的庄严之感。这种古老典雅的中原礼仪,竟可出现于去帝王都会最远的“炎荒之地”,见证了王道荡荡,无远弗届,天下咸遂濡泽。
新安县建立时,知县吴大训曾开办县学,学宫在县城东门外文冈,四乡子弟,负笈担簦前来求学。后来因为年淹日久,建筑倾圮,迁建于城南;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知县周希曜认为地方教育不振,是因为学宫风水不好,捐钱在东门外重建学宫。不料清康熙十年(1671年),一场罕见的台风吹袭新安,城垣、学宫的建筑,蜚瓦拔木,尽被吹塌,许多农家的耕牛都被吹上半天,直飞坠入海里,可见当时风势之猛。风灾之后,学宫一直未能修复,康熙十五年(1676年)海盗侵袭,学宫建筑更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直到康熙十八年(1671年),由知县张明达倡议,官绅响应,出钱出力,鸠工庀材,在废墟上重建起一座学宫,三年工竣。新学宫规模宏大,殿庑敞奥,有泮池、棂星门、先师殿、启圣宫、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等建筑。
后来经过历任知县的修葺扩建,踵事增华,学宫愈显壮观,红墙绿瓦,栋宇巍峨。沿中轴线从南往北,排列着棂星门、泮池、官厅、露台、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东侧有名宦祠、孝弟祠、文帝庙、明伦堂、文昌楼,明伦堂后面为进德、修业两斋;西侧有乡贤祠、忠义祠、武帝庙、三代殿。每年两次的乡饮酒礼,就是在学宫的明伦堂举行的。
学宫是一个地方文教兴衰的重要标志。学宫盛,则文脉士风盛;学宫衰,则文脉士风衰。对官府来说,彰圣学,明人伦,昭化治,提振士风,兴学养贤,端赖于此。对生徒来说,今日白衣卿相,明朝高中皇榜,理想抱负再远大,也是阶前万里,始于寒窗之下。因此,无论是阳春白日风花香,还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书院门墙之内,弦诵之声,四时不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了纪念总督周有德和巡抚王来任推动展界的功德,新安人在新界锦田大沙洲前、北围村(今水头村)创建周王二公书院,使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书院创立之后,于乾隆九年(1744年)、道光四年(1824年)、1930年、1965年进行过四次重建,大致上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如今院舍完好,前后两进,进各三间,仅祀周、王二公,不再招生讲学了。
学宫之设,成为全县子弟向往的地方,但不是人人都能入泮就读的,束脩膏火,所费不菲。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贫寒子弟能够上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县丁棠发(字卓峰)在县学旁边兴办了一所义学——宝安书院,由官府拨款,专供穷人孩子免费就读。虽然义学往往是“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但这种照顾穷人的善举,无论成效如何,总能赢得人们的称赞,清代学者吴尚友便赞美说:“萃师徒于一堂,昼有讲,夜有读,讲业请益,订期角艺,无风雨晦明之间,有赏奇析疑之乐。此义学之设,其有裨于生童,与儒学并重而不可缺也。”
丁棠发邀请名儒温泽孚担任首任书院山长。温泽孚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举人,以易经中式,授崖州学正。为人博学,在士林中声望颇著,从游者众,不少人都想投到他的门墙之下,拜他为师。温泽孚在宝安书院执教数年,随着他年事渐高,退出杏坛,宝安书院没有名儒接手,吸引力大大降低。加上当时不断有海盗山贼滋扰,拦路抢劫,城里人视出城为畏途,宝安书院便逐渐式微了,最后沦为一座水仙庙。
然而,这时的新安,已不是复界之初,只有两千多人的穷乡僻壤了。经过无数彦士贤达的努力,倡行文教,高风所洎,淳化来归,新安已浸浸乎有文川武乡的气象。
在宝安区福永凤凰社区有一座文塔,它是文璧后人在清嘉庆年间兴建的,初为四层,后来加建至六层。它寄托着多少代人对文教昌盛、香火永续的期望。塔的第一层额“凤阁朝阳”;第二层额“开文运”,嵌以对联:“地近丹山从凤翥,天开黄道任龙翔”;第三层额“经纬楼”,嵌以对联:“风云蟠五岭,金壁联三台”;第四层额“独占”;第五层额“直上”;第六层额“绮汉”。文塔高约20米,是深圳现存古塔中最高的,其他的风水塔、佛塔,都没这么高,这似乎也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
有多少衣衫褴褛的小男儿,骑在牛背上唱着“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蓄个鲤嬷八尺长,鲤嬷背上承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的歌谣,从文塔前经过时,内心有了对明天朦胧的青葱梦想。
对新安人来说,教育比其他县落后是一种耻辱。因此,宝安书院的衰落,马上有新的书院踵起。先是城西五通街的文冈书院,继而有城南和阳街的凤冈书院。这三所书院,是深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书院,在时间上,它们是首尾相应的,反映了新安人一种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追求。
文冈书院是知县段巘生(字相山)在雍正二年(1724年)自己掏钱,买下五通街的一座围屋,创办的社学。段巘生进士出身,在新安知县任内,为民请缓征逋赋,豁免鱼场赔累,肃清境内海盗,民得安居乐业。他只做了一年知县,离任时,士民堵在县衙门口,苦苦相留,他不得不从偏僻小路悄悄离去。
清代沿明旧制,规定各直省的府、州、县都要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任。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业,得免差役。文冈书院的山长和社师,先后由乡贤冼攀龙(洪田人)、黄梦桂(西乡人)、邓晃(锦田人)、蔡珍(沙埔人)、陈振(水贝人)、陈宗光(南山人)等人担任。学田大部分由新界粉岭、上水、扫杆笏一带乡绅捐助。因此,在香港的教育史上,也有人把文冈书院归属为香港的书院。实际上,它的院址在新安县城。
到了嘉庆年间,因为年深岁久,风雨无情,文冈书院的院舍日渐倾圮,不能再使用了。知县孙树新另觅吉地,兴建新的书院。他看中了原来的海防厅官署。这所官署的建筑,宏敞规整,做过东莞场署,东莞场裁撤后,衙署废置。王树新捐出自己的俸银,作为倡导,诸绅士合力捐输。在他之后的几任知县王廷锦、朱麟征、许濬,都出了不少力,把废署加以修葺改造,裨增轮奂,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凤冈书院。
这是一座四进式的大院,前座为大门,二座为讲台,三座为先贤堂,后座是魁星楼,左右列书舍八间,两厢有东西书斋。大门门额石匾“凤冈书院”四个大字,是布政司康基田的手迹,至今保存在深圳的南头中学。南海冯斯伟、番禺何彭年曾先后在凤冈书院掌教。门外两棵古榕,根节交错,郁郁苍苍,遮天蔽日。它们活到今天,成为深圳市重点保护的古树。当年,它们曾为多少风华正茂的求学青年遮风挡雨,每当夏天的风从繁密的枝叶间穿过,留下一片沙沙声响时,书院里的学子,正捧着书卷朗朗诵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书院外,狗也不吠,鸡也不啼,连路过的小贩也停止了吆喝,深深的街道,只有风声、书声。
从清初至嘉庆年间,新安县出了八位进士。在松岗街道沙浦社区,还有一座“进士第”,这是深圳唯一保存下来的进士府第,主人就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第三甲进士蔡学元。这是一座二进四开间的大宅,进深20米,面宽16.5米,占地330平方米。南面还有一口大鱼塘,塘边几株根深叶茂的百年老榕,临水叠翠,浓荫匝地。现在是村里老人茶余饭后,闲话当年的场所,在它们密密的年轮里,刻满了故事,但它们却从不开口。倒是东圃公祠外旗杆石上,那些漫漶难辨的旧刻,让人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春风得意:“嘉庆戊辰科进士 钦取 咸安宫汉学教习蔡学元立”。蔡氏先世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从福建汀州迁居南雄珠玑巷,后又迁徙东莞塘下;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蔡氏其中一支在沙浦村开基立业。蔡学元的父亲蔡珍就是一位积学宿儒,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举,掌教文冈书院十余年。
在人文风气的熏染陶冶之下,新安的读书人日益增多。以下的数字,对当年的情况,或可反映一二:从清初至嘉庆年间,新安县进入国子监就读的贡生,包括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共有117人;属于例贡的廩贡、增贡、附贡,亦有170人。顺治八年(1651年)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县共举办过56次乡试与恩科,有47人中举,10人获得乡试副榜。而武科的成绩,亦不逊色于文科。康熙二年(1663年),粤东举行入清以后第一次武科考试,新安县就有两人中举,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前,一共出了33位武举人,还出过两位武进士。
数字看上去似乎并不大,不过新安县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复界以后才迁入的大批客家人,因为户籍问题,无法参加本地的科考,他们被要求回原籍考试,但他们在原籍的户籍,很多已被取消,令他们两头不到岸,失去了仕进的机会。这也是让客家人痛心疾首,长期抗争不已的老大难问题。有资格参加科考的人,实际上只是少数原住民和拿得出在本地缴纳地税二十年以上地契的客家人。如果把这个因素计算进去,科考折桂的人也不算少了。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凤冈书院也顺应潮流,改名为凤岗学校。1928年改名为宝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南头中学。无数读书种子从这里走出了书院大门,走出学校大门,走出了县城大门,走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当年孙树新捐俸创办的凤冈书院,历两百年文物衣冠的传承,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南头中学——它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原创文章,作者:叶 曙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深圳往事:唯有读书高》https://www.gznf.net/column/89543.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