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多少年来,南京路上新雅粤菜馆,曾是上海中菜馆中的头块牌子,名声颇著,它不仅压倒了几家有名的粤菜馆,也超过了其他有名望的中餐馆。一一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董竹君语代题记

最近,我一直关注上海方面的新闻,4月底留意到媒体报道:上海一批老字号食肆率先复工复产,"新雅粤菜馆"更是率先(4月17日)上线,直送小区居民团购的冷鲜食品,其中有灌汤虾球、黑椒牛柳、烧汁猪排等半成品系列,还有新雅93型粽子套餐(含豆沙粽、鲜肉粽、碱水粽)。欣喜之余,我不禁想起以前伯公(家母的伯父)讲过嘅"新雅粤菜馆"威水史一一伯公曾任广州著名的海角红楼舞厅经理、陶陶居及银龙酒家楼面经理,与"新雅粤菜馆"的创办人蔡建卿同乡且有交情。

蔡建卿(1880~1951),祖籍南海丹灶,是一名混血儿(父亲是一位新 加坡华侨,同外国人结婚),早年毕业于香港第一公立中学皇仁书院,曾在香港和南洋经商多年,后在汉口扬子四岸盐务所稽核处任职,官至处长。

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虽然盐务所稽核处权力大、职员待遇优厚,但是,此时的蔡建卿再也不想安于现状、仰人鼻息,而欲在上海滩大展拳脚,开创事业新天地,于是他离汉赴沪,倾其所有,租下北四川路虬江路角(今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1413号)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在1926年8月开办了"新雅茶室",这家广式茶室既是沪上早茶界的"祖师爷",也是老字号"新雅粤菜馆"的发端。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蔡建卿像

"新雅茶室"选址该处,蔡建卿是经过充分考量的:

首先,那一带有很多广东人居住,来客"同声同气易话为";其次,广东人开店做生意(尤其是餐饮业)历来讲求"地头"和风水,俗语有云"金角银边草肚皮",当年"新雅茶室"所在建筑为坐西朝东的外弯形7字铺,而这正是风水学认为的聚财店铺,同时茶室位于当年上海饮食娱乐旺地,关于该路段的繁华景象,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有如是描述:"北四川路跳舞场,中下等影戏院、粤菜馆、粤茶楼、粤妓院、日本菜馆、浴室、妓院、欧人妓院、美腻容院、按摩院甚多,星罗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衡山路、荣乐东路、福州路以外,以四川北路为最繁盛,日夕车辆、行人拥挤"。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新雅茶室

1931年1月印制的新雅茶室菜谱

在门面装潢方面,"新雅茶室"与中国传统的茶馆迥然不同,它既不挂灯笼,也不挂"茶”字招旗、牌匾;在结构布局方面,"新雅茶室"为一开间门面,一楼经营点心、饮料、罐头食品等,二楼主营广式茶市及点心,这显然是沿袭了早期广式茶楼的传统,不同的是二楼大厅摆放圆形或长方形餐桌、沙发靠背椅,沿窗摆放西式茶几和沙发靠背椅,还供应清茶香茗、咖啡糕点和罐头食品。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有花自然香",起初"新雅茶室"座位并不多,但胜在茶叶讲究、点心优质和服务周到,因而受到广大顾客欢迎,加之名副其实至"新"至"雅"一一布局带有西洋风格,颇具新意,环境雅洁清静,茶具精美考究,上茶前都经严格消毒, 凡此种种,令人耳目一新、乐不思蜀。

"新雅茶室"甫一开张就受到了上海文化界人士的青睐:老茶客、海派作家林微音第一个发现此处为文人雅士的绝佳"蒲点",之后他积极撰文宣传,因而带动了无数文化界人士趋之若鹜;一代文豪鲁迅曾在此饮茗、吃面、赴宴;"中国摄影泰斗"郎静山常来光顾,与蔡氏结缘并成了莫逆之交,不遗余力支持和帮助蔡氏;戴望舒、邵洵美、林语堂、施蛰存、冯雪峰、张若谷、叶灵凤、艾霞等文艺界名人以及记者也常来聚会⋯⋯因此,"新雅茶室"成了上海最早的文艺沙龙,名气也越来越大。开业一年后,"新雅茶室"扩大营业,增加了粤菜和小吃,客户覆盖面更加广泛,再加上一些文人墨客茶余饭后撰文或题字赞美,“新雅茶室"声誉日隆、门庭若市,生意冠绝同业,风头一时无两,蔡建卿的名字也随之威震上海滩。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新雅茶室内景

民国新雅茶室一角

上世纪30年代初,随着上海的商业重心向南京路迁移,南京路成了"中华商业第一街",蔡建卿觉得虹口“新雅茶室”生意虽好,但是要发展壮大还得在南京路上"插旗"立足。1930年,他在"新新公司"老板之一的李泽提议及郎静山的力荐下,以高价购得南京路“新新公司”对面一块农地(今黄浦区南京东路719号),1932年在该地块上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这就是日后光耀上海乃至中华、影响深远的"新雅粤菜馆"(以下简称"新雅")。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上海南京路

为确保"新雅"顺利运营、健康发展,蔡建卿还集资组建了“新雅粤菜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为胡桂庚(虎标永安堂上海分行总经理),董事有蔡建卿(兼总经理)、郎静山(上海摄影学会会长)、何挺然(南京大戏院老板)、蔡显敏(蔡建卿次子)。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1944年新雅粤菜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技术方面,蔡建卿长子蔡显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根据父亲的构想,设计了样式新颖、布局合理、建筑面积多达2119平方米的餐馆:三开间门面三层楼房,设有28个大中小房间;店内铺满打蜡的柚木地板,安装了壁灯、电铃和进口空调,成为上海第一家使用空调的餐馆;设有私密性很强的卡座,是上海最早设立卡座的餐饮场所之一;配置银餐具、银茶壶、银茶托,是上海第一家使用银餐具的餐馆;将沿街几个门面辟为附设冷库的厨房,装有落地大玻璃橱窗,明炉亮灶让路人对厨房内一切操作一目了然,"欢迎参观厨房”成为当时"新雅"一句响亮的宣传口号,充分表现了"新雅人"的自信、勇气和魄力一一须知上海市是从2016年开始实行"明厨亮灶"的,而"新雅"先行先试的时间"提早"了将近85年,广东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传统再次得到印证!

1932年8月18日,"新雅”开门营业,当时全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这家餐馆令人眼前一亮,连见多识广者也震惊不已、叹为观止。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上海南京路(图左为新新公司,图右可见"新雅"门前马路停满小汽车)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新雅粤菜馆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民国新雅粤菜馆餐具

在出品和服务上,蔡建卿倾注了全部心血:

为了保证烹调质量和菜肴档次,他多次南下广州延请高厨,其中就有人称"殷老九"的殷九一一祖籍从化殷家庄(现隶属广州从化城郊街东风村),擅长明炉烧烤,讲究选料,制作精细,经其焙烤的乳猪色泽金黄、油光锃亮、皮脆酥香、肉质鲜嫩,所以成为了"新雅"的一道招牌菜。就在蔡建卿南下广州时,我伯公经同姓兼同乡的"茶楼大王"谭杰南(陶陶居、大同酒家的创办人)介绍与他相识,彼此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给我伯公的印象是碧眼黑发、英气逼人(故有"番鬼卿"的昵称)、精明干练、温良恭谦,有人更是以"一勤二诚,思路宽广"来总结其为人处事的特点,当时,他与我伯公交流得最多的是楼面管理和待客之道。

菜式上,蔡建卿等人对菜品、菜名及其色香味形进行了反复研究和不断创新,在保留粤菜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京苏淮扬菜的优点,独创“海派粤菜”,以图尽量贴近上海人的口味,蔡建卿还尊崇"中菜西做"的理念,引进了不少高级西餐厨师。以"新雅"菜谱为例,菜品共分为13大类、336道,种类繁多且风味俱佳,如葱油鸡、咕噜肉、蚝油牛肉、沙律烟鲳鱼等,都是食客必点的招牌菜,清炒河虾仁更被誉为“远东第一炒”,其他名菜有七星葫芦鸭、干煎大明虾、冬菇炖乳鸽、八珍烩蛇羹、焗酿禾花雀、脆皮烧鸡、五彩虾仁、冬瓜盅、炸脆奶等等。"新雅"虽名为"粤菜馆",时营酒菜、茶市、筵席、小吃、粽子、月饼等,但是它不仅出品粤菜茶点,还供应国内多地风味菜点和西式菜点,可谓"包罗万有,食贯中西"。

服务方面,"新雅"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服务理念,设总服务台,配备精通英、日、法语的总招待,服务员清一色是懂外语并经过培训的、穿整齐号服的上海广东人,不设女招待,只雇用男侍应,务求形象健康、仪表优雅、体力充沛。"新雅"还十分注重服务细节,从其内部陈设和宣传广告中即可见一斑,此外,对前来用餐的外国人奉送一道名菜,厨师长亲自上台招呼,客人餐毕还可获赠一副印有“新雅”字样的筷子以作留念,凡此种种,皆务求令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1932年12月1日《申报》刊登的新雅粤菜馆早茶广告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右上:1942年新雅粤菜馆中文菜谱

右下:1942年新雅粤菜馆英文菜谱

左:上世纪40年代新雅粤菜馆广告

一流的环境设施加上一流的出品服务,让"新雅"如虎添翼,事业再次腾飞,文艺界人士纷至沓来、热烈追捧:

因郎静山帮忙找到胡桂庚入股,蔡建卿特地在二楼开辟"静山茶座”以表感谢,于是每天下午2点到5点,“静山茶座"就成了上海滩顶级摄影沙龙;

作家巴金和夫人萧珊在此初识、定情;

作家郁达夫与王映霞、诗人戴望舒与穆丽娟在此初坠爱河、频频约会;

袁牧之、曹聚仁、郁达夫、陈望道、穆时英、傅东华、张资平、欧阳予倩等人,常来饮茶或参加宴请。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底,画家施南池40岁生日设宴于此,畅饮之余,潘天寿、姜丹书、谢海燕等人共绘一幅《松阁看山图》以表祝贺,2013年该画作的拍卖成交价高达391万元,对此有人笑曰:"名家名店作名画,高手高明拍高价"。

从1932 年开业至1942 年日军进占租界,"新雅"一直稳坐上海餐饮业头把交椅,只是抗战初期一度萧条。1937年后,“孤岛”经济畸形发展,"新雅"营业收入随之节节上升,经营业务不断发展,当时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敌伪政府官员和投机商,还设立了“专厅”来迎合日军,这对于"新雅人"来说,是屈辱还是苟安呢?笔者无意也无才揣测,只是觉得:今天"新雅"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好",上海人民实在有口福⋯⋯

抗战结束后,"新雅"变成了国民党高官、社会名流、商人买办以及美军军官经常光顾的餐馆: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宴请贵宾,首先选择"新雅"作为宴会地;宋氏家族频频光临;赵丹、白杨、周信芳等文艺界名人常常光顾;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柯克、陆军中尉德迈常作座上宾⋯⋯为了增加供应品种,促进顾客消费,"新雅"与陈纳德合作,借助"飞虎队”的飞机,从云南、新疆分别空运火腿和哈密瓜来上海,"新雅"对此大作宣传并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店品尝,上海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因此,"新雅"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51年12月24日,长袖善舞、叱咤沪上的蔡建卿因病去世,蔡显敏接任"新雅"总经理,"新雅人"不忘初心,接棒前行,续写辉煌。作家何满子就曾写过一篇《话题围绕着新雅酒店》,记述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与陈望道等人在"新雅"相聚的赏心乐事。

1955年开始,"新雅"设立中西点外卖柜台,正式建立门市部,中秋节开始生产月饼,12月19日起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全国饮食业倡推名菜名点,"新雅"在"上海名菜名点展览会”上展示了30余款本店名菜名点,如新雅滑虾仁、葱油鸡、烟鲳鱼、蚝油牛肉、金华玉树鸡等,不但为展览会增色不少,还吸引了无数顾客来店品尝,从而大大促进了业务发展。

1959年至1961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新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高价供应名菜名点助力国家回笼货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4年11月,"新雅"三楼改作旅馆。文革时期,全国各地刮起"改名风","新雅"也于1967年和1968年先后改名为“红旗饭店”、"广州饭店”,在此期间,"新雅"受到严重冲击一一设备陈旧,人才流失,服务质量下降,以往供应的名菜(如烧鹅、乳鸽、烟鲳鱼等)一律"下架",只供应简单的大众饭菜、大众汤(如猪头肉、红烧面筋、榨菜蛋汤等),于是,曾经"高大上"的"新雅"沦为与街边普通饭店无异的食肆。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1973年12月"广州饭店"印制的菜单

1978年,"新雅粤菜馆"得以复名,三楼开始恢复酒菜供应,并被上海市政府指定为涉外接待单位,下半年开始接待来华旅游的外宾、侨胞,沪上饮食界的这艘"航空母舰",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起航,砥砺奋进,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详情不赘)。如今,"新雅"还在续写其不朽传奇,她仍是上海市民心目中最好的粤菜馆,也是我们广东人永远的骄傲!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上:上世纪70年代新雅粤菜馆广告

下:新雅粤菜馆今貌

我热切期盼疫情早日结束,上海朋友可以秀出喺"新雅"饮茶、食饭、叹世界嘅美图⋯⋯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赞赏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

欢迎关注本号

欢迎赐稿,留下记忆

新雅粤菜馆:上海人的口福,广东人的骄傲 || 荔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