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龙舟水"如约而至,广州城内多处出现水浸街的情况,给街坊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所以我很讨厌广州现在的雨天。然而,对于儿时曾经家住荔湾区清平路和息里的我来说,那时雨天水浸街却又为我留下了无数快乐的回忆。
每逢雨天水浸街,孩子们有如"甩绳马骝",纷纷出现在和息里几条內街中,然后各施各法,以水取乐:
游 水
在我的记忆中,旧时和息里水浸街的程度还不至于可以直接游水,不过街内有几处却是"天然泳池",它们都位于街内几幢洋楼的前庭花园(如和息里7号、17/19号、25号、27号等),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势低洼,容易积存雨水或下水道反涌水。每当水浸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这几幢洋楼小主人,往往率先扑入"池中"畅游,有时还呼朋唤友齐齐嗨皮,当年他们脸上那种得意洋洋、无比自豪的表情,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和息里7号楼房
和息里17、19号楼房
和息里25号、27号楼房
游水者既有徒手的,也有套上救生圈或浮木的,这些"天然泳池"危险性不高,顶多也就是损伤手脚,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免费"游水呗,即使痛也快乐着!
跳 水
一些大胆的孩子嫌游水不过瘾,还玩起了跳水一一从高处跳入水中,而"跳台"就是和息里几处洋楼(如17/19号、36号)的前庭花园花基,还有和息里10/12号洋楼的楼梯、街区两端的防空洞出入口上盖等。
和息里17号楼房门前花基(上)、19号楼房门前花基(下)
上:和息里10/12号楼房楼梯(旧时为长长的西式楼梯)
中:与珠玑路接壤的和息里西端(图右侧原为防空洞出入口上盖)
下:与清平路接壤的和息里东端(图左侧原为防空洞出入口上盖)
有人还嫌上述"跳台"不够高,要爬到更高处跳水才觉得尽兴,而当年我家所在24号楼房(今32号)大门两侧的西式石屎米门柱,正可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甘愿排队轮候,随后"大显身手",而对那些"又贪心又怕死"的小伙伴,众人会模仿电影《女跳水队员》(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1964年上映)中的经典台词,齐声高呼"陈晓红来一个!陈晓红来一个!"于是,起初还胆怯的小伙伴也鼓足勇气,从门柱上纵身跳入水中,顿时水花四溅,掌声四起⋯⋯顺便一提,据父辈说,今32号楼房的前身是一家西式豪华舞厅,新中国成立后用作广东省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职工宿舍,时至今日该处仍有家父的旧同事居住。
玩 水
游水、跳水毕竟相对"过激",所以参与人数比不上纯粹玩水的:
有人用手击水或者用脚踢水,互相"打水仗";有人捡起地上的瓦片、石片,玩"打水片"游戏;有人坐进大胶盆或大木盆,用扫把划水,模拟"扒艇仔"自娱自乐一番;有些女孩子则相对较斯文,她们只用小花伞玩洒水,或者撑起小花伞、扮作凌波微步的贵妇⋯⋯
水玩具
以就地取材的方式自制玩具,是昔日许多孩子的强项,当年和息里水浸街时,不少自制玩具也应运而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竹筒水枪和蜡笔船/铅笔船,那是住在我家对面洋楼的小伙伴阿强教我制作的。
关于竹筒水枪的制作和玩法,网上推文颇多,不赘,下面着重说说蜡笔船和铅笔船的制作方法:
取一截三四厘米长的蜡笔,笔尖作船头,笔尾作船尾,挖去笔尾上方一小截形成一个小坑,然后在小坑处滴上一两滴圆珠笔油,"油船"制作便大功告成了,只要将"油船"放入水中,"船尾"的圆珠笔油就会在水中散开,不断推动"小船"前进,并且画出一道漂亮的轨迹。当然,也可以取一小截铅笔,将粘在一起的两块木条竖着分开,去除中间的铅笔芯,笔尖作船头,平头这端作船尾,在"船尾"凹槽处滴上圆珠笔油,这样铅笔船便制成了。
其实,上述两种"造船"方法我早已掌握,但是当时要取用圆珠笔油实非易事一一要么你就"废掉"一支新笔芯,要么你碰巧有一支即将用完的笔芯,直至后来一次水浸街时,阿强教了我一个更加简便的方法一一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牙膏作"小船"的"动力源"(其原理不赘),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必"浪费"圆珠笔油来"造船"了。顺便一提,当年为了尽快制成蜡笔船,有小伙伴还凑齐6分钱,去清平路南端某文具店买一盒蜡笔来做"船身"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出产的"儿童之友"牌蜡笔
记得法国电影《登堂入室》中有一句名言:"纵然光着脚,雨水也无法跳舞。"我知道,广州水浸街的现象短期内很难根绝,自己不如多想想昔日和息里水浸街那些快乐时光,并且对自己说:
即使水浸街,我也要在水中起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荔人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水浸街那些年,清平路和息里的孩子们玩什么》https://www.gznf.net/column/80508.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