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教育家廖奉灵
廖奉灵(1903—1994),广东番禺人,在澳门出生。父廖德生是孙中山的同学,早年加入兴中会,后任孙中山元帅府顾问。1924年廖奉灵毕业于岭南大学,在多所中学执教。她是 1928-1931年间的巴伯学者,攻读历史学和教育学,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廖奉灵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国民革命风起云涌,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席卷南北。政府规定私立学校必须立案,不能由外国人担任董事长或校长。因此,有教会背景的各私校,纷纷改革,以致出现求华人校长若渴的情形。由美国教育家碧卢夫人和那夏理女士合作创办的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亦进行了改革,由华人担任董事长,并力邀廖奉灵担任校长。1932年2月,廖奉灵成为协和女子师范学校的首位华人校长,而且在任长达20年之久。
留学时的廖奉灵
抗日战争的战火延烧至广东后,廖奉灵带领学校迁往台山县公益埠,借用当地胥山中学部分课室,继续办学,并进行抗日宣传及募捐活动。
1938年寒假,因台山受到战争威胁,廖奉灵决定迁校至澳门。1938年2月5日,协和在澳门复课,招收中学生和师范生,同时增设小学和幼稚园。在澳门期间,不少学生和家庭失去联系,生活陷于窘境,学校不但收不到学费,还要接济生活无着的学生。廖奉灵除了自己只领40%工资外,还把历年积蓄献给学校,并向社会呼吁,提出“师生一条心,有饭吃饭,无饭吃粥,无粥自备”的口号。师生们常以番薯、玉米充饥,从不中断教学工作。
廖奉灵还发动师生,利用课余参加募捐和缝制棉衣、军鞋等物品,支援前方将士,宣传抗日工作,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街头剧,曾轰动澳门社会。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学校迁回广州复校,暂驻丰宁路(今人民中路)女青年会,一边招生开学,一边修复残破的西村校园。1947年学校迁回西村原址复课。在廖奉灵的主持下,协和女子师范享有很高的声誉,港澳地区对持有协和师范毕业证书的学生,格外准予登记录用。燕京大学、金陵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可凭协和推荐,免试入学。
1952年,廖奉灵主动向政府献出协和私立中学(包括师范、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稚园),她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协和现有的设备办师范,既省钱,又省时,是个迅速培养师资的好办法。”政府采纳其建议,把协和改成粤秀师范。廖奉灵则服从政府安排,先后调任广州市一中副校长、二十四中校长。
1954年廖灵被选为广州市政协常委,当选为广州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她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广东省副主委、民进广州市主委。1957年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1978年,廖奉灵从市教育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下来,担任市教育局顾问。1981年3月,广州市儿童福利会成立,廖奉灵担任会长。
1979年,廖奉灵和徐舜英、张瑞权等六位老教育家一起开办广州市政协英语夜校,“七老办学”佳话被广为传颂。她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任校长,主持日常工作,还把从美国探亲归来的亲友、学生送给她的零用钱转赠给学校,动员海外亲友捐赠一批录音机、英文打字机。几年后,该校自建一座八层楼的教学大楼,有30多间课室,员工50多人。至2005年该校已培养英语人才数万人。
廖奉灵虽然桃李满天下,但自己却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从1960年代开始,直到1994年去世时,她一直租住观绿路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旧房子。以她的职务,本可以使用公家的小汽车出入,但她宁愿每天挤公共汽车。即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时,仍不改其乐。在她身后只留下区区6000元,家中除了图书,别无长物,“高档电器”只有一台小电视、小风扇,堪称两袖清风。为表达对廖奉灵在教育事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崇敬之情,在原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内建堂和碑以做纪念。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叶 曙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一代教育家廖奉灵》https://www.gznf.net/column/80377.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