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派潭镇河大塘村的围垄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坐西朝东,和大多数围垄屋一样,平面呈前方后圆。南北阔35.4米,东西深31.2米,占地1104.48平方米。整体格局为上五下五两堂两横一围龙。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鱼塘,屋后是一小山岗,覆盖着修竹茂林,蟠青丛翠,满目苍郁。这是典型的围垄屋风水格局。
不过,这座围垄屋真正引人遐想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建筑特色,而且在于是太平天国右丞相翼王石达开的家乡。
石达开的籍贯,历来传闻多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原籍广东和平县。但也有史家考证,石达开的祖先石建州,在明亡后即率族人由福建入广东嘉应州兴宁县黄陂竹园,后又迁到惠州府和平县,康熙五十五年(1716)迁到增城小石楼,定居于河大塘。石建州为九世祖,十世祖石奎,十一世祖惠贤(在惠州出生),十二世祖石辉(即达开祖父),十三世祖为石达开之父(其名因族谱失而不详),十四世祖就是石达开。石达开原名石岗顶,据说10岁才随补镬佬当学徒,到了广西,后被一石姓富裕人家收为养子,由养父改名为石达开。
其实,早在清朝时已有官方文献指称石达开是增城人。《粤匪杂録钞本》书中“计开名目”便记:“石达开,三十九岁,面黑,微须,广东增城人,封右翼公。”太平天国起事后,清廷追罪及于祖坟。石达开的高曾祖母何氏坟墓,在河大塘村边一处叫“寒婆炙”的火笼山上,被清军掘毁坟墓,还挖了一个大坑,打入多根松桩,以凿断“龙脉”,又用刻有“圣旨”二字的石板压在上面。这个大坑据说至今痕迹犹存,而“圣旨碑”则在光绪年间被愤怒的族人挖出来砸碎了。
石达开为人耿直,骁勇善战,被后世史家誉为“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但他的家乡河大塘围垄屋,却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日渐荒凉、破败。由于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城作为广州经济圈的重要一员,传统乡村的消失,似乎成了不可逃避的命运。愈来愈多的围垄屋居民,已搬出了旧居,进入城镇生活。2003年至2006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的调查人员来到派潭镇河大塘村时,发现村中偌大的围垄屋内,只剩下数户人家,寥寥十几个居民而已,有些房屋甚至已经倒塌了。
围垄屋的中心是武威堂,左右堂联为:“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客家人的祖堂,大都以祖先世居之地命名,如陈氏世居颍川,则号“颍川堂”;丘(邱)氏世居河南(郡),则号“河南堂”。石氏先人世居武威(在甘肃),故称武威堂。
武威堂坐西朝东,五间两进,总面阔16.45米,总进深16.65米。青砖墙体,上端绘有花鸟彩图。大门上还安装了趟栊和木板门。门内是一道中门,次间、梢间都是房间。属三堂二横式结构,即正中为三栋二进纵列堂屋,头进有三门,两侧有对称的棚阁,并有长廊通后进;后进明间就是上堂厅,即祖堂,设有祖宗神位。次间、想梢间为房间。后堂前面有一个阔3米,深2.7米的天井,以鹅卵石铺地。
以26间房子组成的环带屋,建在0.4—0.8米高的坑石台基上,以半月形环绕着武威堂,后部为最高,然后渐次降低,一直环绕到屋的正面,以人字封火山墙做边墙,与武威堂的正面构成一个平面。武威堂后有一块台地,称为“龙台”。堂前有旷地(禾坪)和月塘,堂后有后龙山,千竿修竹,随风起伏,霞光云影岚烟,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环带屋内建了不少阁楼,墙壁上还开了一些长形的射击孔,显然都是抵御盗匪的工事。
在派潭镇与石达开有关的,还有一条石屋村,清乾隆年间立村,村民也姓石,与河大塘村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石屋村的布局,是典型的客家围屋村。村坐西朝东,南北阔82.5米,东西深41.5米。村后是一座山冈,村前有禾坪和月塘。村里以武威祠堂为中心,左右各有纵排三间住宅,右边住宅旁边,耸立着一座六层高的炮楼,足以俯瞰整条村子。
炮楼建于清代,坐南朝北,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两间9米,砖木石结构。楼高六层20米,楼墙厚0.78米,极为厚实。第二层至第二层每层设三个窄长形射击孔,第五层还有三个花岗岩方形窗。第六层设13个射击孔。楼顶有天窗可上屋面,沿屋面的天梯可四处走动,通过山墙上的瞭望窗,观察四周情况。炮楼大门以花岗岩嵌门夹,首层为三间两廊布局,右廊处有水井。硬山顶,碌灰筒瓦,灰塑脊,两边的山墙迭落两级,与其说是镬耳山墙,不如说更像马头墙。
这座炮楼据说可容纳当时全村村民和牲畜入内避难,有粮草,有水井,守上十天八天不成问题。1940年秋天,几名抗日游击队战士被日军围困在这座炮楼内,日军久攻不下,用火烧,用铁锤砸,用钢钎撬,都不能破坏这座炮楼厚实的门墙。双方对峙了一个下午,日军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到晚上只好悻悻而去。如今在炮楼正面第二层的一个射击孔周围,还可以看到日军砸墙留下的痕迹。
村里有五条纵巷,三条横巷,外围是三排呈凹形的连排住宅,左右两排各有九间房子,后面一排有20间,就像一个四合院,把祠堂环抱在中间。南北均有门楼,村民称为“双星门”,北面门楼为镬耳封火山墙,面阔一间4.8米,进深两间6.3米,占地30.24平方米;南面门楼是人字封火山墙,面阔一间4.3米,进深两间5.8米,占地25平方米。两个门楼都有两层,第二层实际是一个阁楼。
当年村中出了一位富商石火星,身家百万,在广东四大镇(广州、佛山、陈村、石龙)都开有商铺,因为他慷慨捐助佛山祖庙重修,两广总督曾题赠牌匾给石火星,表彰其功德。朝廷又赐他五品朝议大夫衔。据说因为他五代同堂,皇帝还赐了一块“五代同堂”的牌匾给他,他在村里摆了三百围酒宴,大肆庆祝。这些被视作光宗耀祖的事情,今天人们还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武威祠堂的建筑相当精致华美,头门前的四步廊上,檐柱挑头雕刻着各种人物纹,次间两条石虾弓梁上,各有一只石狮承托着檐桁。墀头和衬祠墙的上部,均有彩色灰塑花鸟纹,玲珑浮凸,活灵活现。封檐上的彩色木雕,手工亦极精巧,随着天色不同,显现出层层光晕下的细节线条。祠堂墙上绘画着许多彩色壁画和诗文,题材有香山九老、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等,漫步于祠堂之中,无论目光落到哪一处,总有精美的装饰艺术点缀其中,使整座建筑变得活色生香。
在炮楼西边有一间书房。三间两进,占地218.4平方米。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石脚。进了大门以后,两边都是房间,后堂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明间为厅,次间为房。这到底是一处私人书房,还是村里的塾馆?不得而知,但客家人读书风气之盛,却是众所周知的,历来把聘请私塾老师与奬励族中子弟读书,视为隆而重之的大事。有一首很老的客家童谣,连放牛的小孩都会唱:“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蓄个鲤嬷八尺长,鲤嬷背上承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子读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