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闪电战”,大家第一时间可能都会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闪电战几乎征服整个欧洲的经典战例。
但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兵贵神速”的军事理念,所以类似”闪电战”的战斗方式,在中国军事史上非常常见。
例如汉代霍去病击匈奴,唐代李靖击突厥,明代蓝玉破北元,都是使用出其不意,闪电出击的方式击败对手。
而这种”闪电战”的方式,在五代时期的战争里面更是颇为常见。
五代时期的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大部分都是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柴荣,一直到赵匡胤,都是能够亲自在前线指挥战斗,甚至亲自提刀上阵的马上皇帝。
而另一方面,五代时期天下分裂,割据政权林立,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政权实际控制的领土十分有限,战略纵深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由一国之君亲自领军,集合全国精锐部队,出其不意,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对手,就成了五代战争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中央镇压地方叛乱,还是征讨附近的割据政权,这个战斗方式既保证了君主随时掌握军队,又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战斗。
但这个战斗方式,在后来的宋辽战争之中却被放弃了。其原因除了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北宋在高梁河之战的失利。
在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征服了十国的最后一国——北汉,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个时候,他决定要完成一个几代君主心心念念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大家都知道,燕云十六州是被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后周世宗柴荣曾经北伐并抢回了一小部分地区,但最核心的燕京(北京)和云州(大同)还在辽国手里。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发动一场五代式的”闪电战”,趁着刚刚征服北汉的余威,一举恢复燕云地区。
闪电战的一开始似乎很顺利,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幽州城下。但在这里,宋军遭到了辽军的顽强抵抗。虽然宋军打退了好几路辽国的援军,但援军依然源源不断。
最后,在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几位名将的强大攻势,以及幽州城的内外夹击之下,宋军终于在高梁河遭遇惨败,连皇帝赵光义也中箭受伤。
自此之后,五代式的”闪电战”就几乎在宋辽战争之中绝迹,尤其是宋朝这一方,再也不会发动这种赌博性的攻击。
为什么”闪电战”在宋辽战争中不再有效?道理很简单,辽国的战略纵深和后勤支援,远远超过了宋军的锐利程度。宋军的闪电战就像一支利箭,一开始可能锐利无比,但越打到辽国的深处去势就越弱,一旦遭遇阻挡,就很容易遭遇反扑而失败。同样道理,辽国也没办法用类似的方法消灭宋朝。
所以,不是闪电战不行了,而是面对的敌人不同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