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李沛聪讲中国史话》完结之后,我有三部作品在同时录制当中。一部是之前已经上线的《白门柳》,一部是新近上线的《两宋文明》,而还有一部,则是张宏杰老师的名作《饥饿的盛世》,这部作品预计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就会上线。 

在创作和录制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一句以前在金庸小说里读到的话常常浮现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描写宋朝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元朝的倚天屠龙记,还是描写清朝的书剑恩仇录、鹿鼎记,小说里不少角色都很喜欢说:”我们汉人比他们金人(蒙古人、满人)多上百倍都不止,一百个打他一个,总能打赢了。” 

以前小时候读小说,对这句话总是深信不疑,觉得如果不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人多势众的汉人怎么可能打不过外族? 

但后来读书读多了,才发现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汉人人数虽多,中原政权掌握的资源虽强,但真要调动起来运用到战争里,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基本的,是动员能力。北方的游牧民族人数虽然少,但动员能力却很强,只要是青壮年的男子几乎全是战斗力。而农耕文明的动员能力很弱,别说是古代政权了,就算是到了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动员能力与世界各国相比,也是低了一大截。 

也就是说,对农耕文明而言,真正能成为士兵的人,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比例非常低。 

更何况在农耕时代,普通百姓并没有受什么教育,什么忠君爱国、家国情怀,都是士大夫和读书人的事,除非受到极大的压迫,否则普通百姓是不大可能起来对抗外敌的。说什么”一百个打他一个”,完全是浪漫的空想主义。 

其次,是机动能力。中国幅员广阔,相应地,需要防守的战线就长,兵力调度就困难。而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往往强于中原的军队,搜集情报的能力也较强,这样即使在总人数上较少,却往往能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 

一个典型的战例是明朝的萨尔浒之战,轮总兵力是明军占优,但在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之下,明军落得个三路大军全军覆没,一路大军未战先逃的下场。 

又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来回攻击,清军想调动优势兵力进行抵抗或者围剿,却完全无法跟上英军的步伐。 

除此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财政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中原政权的财政能力远远高出游牧民族,但中原政权的军队是需要大量钱财或者土地去支撑的,而北方外族进攻中原则可以直接”以战养战”,靠抢掠来维持部队的供给。所以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朝廷赚再多的钱也不够养军队。 

当然,还要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农耕社会生活稳定,不容易培养勇武之气;中原政权对于内部的防范过强,导致武将和军队战斗力低下;儒家宗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皇帝很难具备军事能力和见识…… 

总之,对于中原农耕文明来说,短时间集中力量在军事上取得对北方外族的优势不难。但大草原上一代新人换旧人,要持续对抗不断涌现的新敌人,其实是一件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