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东西,当它在社会上盛行时,没人想到它会有消失的一天,也没几个人会把它当一回事,只有当它快消失时,才发现原来是瑰宝。当人们得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萎缩,从以前的三四十大类50多种,已减至20多种时,许多关心玉雕的人都会问:玉雕会消失吗?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宗旨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玉雕和阳美翡翠玉雕,均榜上有名。这固然是对广东玉雕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肯定,但如果仅从字面作想当然的推断,“遗产”二字,很容易让人们以为玉雕在广东已濒临失传,至少是需要一个“抢救”的夕阳行业。
事实上,现在是广东历史上玉雕最兴旺的时期——从业人员最多,工艺最成熟,艺术精品最丰富,市场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雕简直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流水筵,看看广州玉器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天天都是那么热闹繁荣。
天下真的会有不散的盛筵吗?
广东优秀的传统工艺产品榄雕、竹雕、檀香扇等,曾以其精琢细缕的手工,倾倒众生,但随着岁月流逝,都已一一淡出我们的生活了。潮州金漆木雕、博罗藤雕、广州珐琅、灰塑、榄雕,无不全线告急,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了。广派木雕已经失传,像广州陈家祠的木雕装饰和佛山祖庙神案木雕那种传世之作,已再无传人,百年技艺,于焉中绝。人们大声疾呼:许多的民间工艺,包括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如不立即抢救,将面临覆宗绝嗣,人亡艺灭的境地。
社会上有许多声音,呼吁政府要大力扶持民间工艺。人们纷纷进言,能否由政府牵头搞个“民间手工艺商贸城”?能否请政府用集中采购的方式来拓展民间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或者由政府出高价收购工艺精品,交博物馆收藏?或者实施手工艺的认证制度,以确保产品的水准?如此等等,若付诸实行,亦不失为一种扶持之策,然则靠政府全力呵护才能存活的,又怎叫民间工艺?
对于广州玉雕的现状,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估计。
有人断言,广州玉器市场逐步兴旺发展,但与此同时,玉雕技艺却逐步走向衰落,陷于家道消乏,后继无人的困境。原因是粗制滥造的假货泛滥成灾,市场上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只在乎是A货还是B货,而不在乎艺术品是还是工艺品。良币被劣币所驱逐,没人愿意再做精品了。南方玉雕厂的没落,似乎为这类忧患之辞,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不过,也有人认为,任何时代,精品永远只是少数的,大师也只有那么几个,大量充斥市场的,还是粗制滥造的低档货。这是市场的规律。如果寄望于人人都买大师作品,来挽救这个行业,或者指望玉器街、天光墟都卖高档艺术品,才叫做前途光明,未免不切实际。艺术品与工艺品,从来都是各有各的市场。即使在玉器行业最兴盛时,街头摆卖的也不可能都是大师的精品。
如果把那些忧患言论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几乎全是以南方玉雕厂的兴衰为依据的。南方玉雕厂兴,则玉雕兴;南方玉雕厂衰,则玉雕衰。这固然反映出南方玉雕厂在行业内的崇高地位,但以一个工厂的兴衰,推断整个行业的兴衰,在这个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时代,却未必完全符合事实。
南方玉雕厂的衰落,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衰落,而不是一个行业、一种工艺的衰落。
要判断玉雕业的盛衰兴废,至少要从以下三项指标去观察:玉雕艺术是否后继有人?玉雕艺术水平与以前相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艺术精品是多了还是少了?
毫无疑问,这三项指标,从共和国成立迄今,虽然其间经历了不少起伏曲折,但总体是一条向上的阳线。
今天的玉雕名师无疑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多,阵容还在日益扩大。老一辈的玉雕大师仍然活跃在创作的第一线,中年一辈的玉雕名师,如张伟良、余其泽、尹志强等,亦不乏其人。年轻一代更是像春天柳枝上的新芽一样,青枝绿叶,蓬勃成长,在各种玉雕博览会和评奖活动中,都是十分活跃的一群。2008年6月,“2008中国玉器百花奖”在四会举行颁奖仪式期间,九名四会的年轻人(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1岁),以传统的敬茶、鞠躬、上帖的拜师礼,恭恭敬敬,拜中国玉雕大师郭石林为师。
这是一个动人心弦的场景。
2022年1月20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暨尹志强大师收徒仪式在广州玉雕文化艺术馆·尹工珏玉雕工作室隆重举行。
尹志强大师收徒仪式
图源:平洲珠宝玉器协会
尹志强是我在采访广州玉雕时认识的玉师,我和太太一起上他家拜访过,参观过他的作品,真称得上琳琅满目,精彩难忘。据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的公众号称:
在“师道永续 匠心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玉雕’省级传承人尹志强收徒仪式”上,尹志强大师喜纳10位徒弟,现场举行了简单而不失庄重的拜师仪式。尹志强大师从事玉雕艺术46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徒弟、学生,桃李满园。
老一代的大师,已是红颜暗老白发新,虽然书剑犹在,却后继乏人。肯甘于寂寞,埋头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少之又少,在茫茫人海中,可遇不可求。有人埋怨,是三年学徒四年帮作十年出师这种传统的学艺方式,吓退了许多有志玉雕的年轻人。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因为这种方式在行业内早已不复存在。
尹志强的收徒,给了我新的希望,广州玉雕不会式微,还会有光明前景。从事玉雕的艺术家,不必感叹自己的行业比别人更加困难。中国有一句古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明历史的发展,莫不如是。在此祝福尹志强玉师,手艺更上层楼,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带出更多好徒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