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冈陵起伏地
白云山为九连山脉向西南延伸的支脉,自大庾岭逶迤而来,至广州分为三十余峰,瘦狗岭是其中之一,坐落在白云山东南方,其地下构造岩岩性十分复杂,发育齐全,因处于广州-罗浮山大断裂带的西段,被称为“瘦狗岭断裂带”,是控制广州地区地质构造框架的骨干性断裂带。从侏罗纪至白垩纪,燕山期岩浆不断大规模侵入,经过数十万年的地质升沉运动,在断裂带的南侧,形成了以上白垩统和第三纪早期红色岩系为主要构成的低丘台(岗)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梅花村街位于这片台(岗)地带之中。北部(天河路、东风东路)地势较高,而南部(扬箕村)周边田野多为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20世纪30年代以前,仍属乡僻之地,低丘缓坡,起伏连绵,溪流沟壑,纵横交错。主要的岗丘有:福今路与农林上路之间的猫儿岗,福今东路与梅花村一带的大水牛岗,水均大街一带的水均岗,梅花村南面的象栏岗,共和村的西元岗,达道路的松岗;扬箕村以北的木荫岗、白山、红岗咀、汪山等。
明成化十六年(1480),大太监韦眷在广州东城外姚家岗建永泰寺,即今署前路越秀区图书馆处。成化二十一年(1485),市舶提举江朝宗撰《敕赐永泰禅寺碑记》,勒碑于寺,其中有描述当时东山口的环境:“千金山列于左,卬山列于右,观音、弥陀、马鞍、白云诸山当其前,州冈山拥其后,前临白云溪,后滨珠海水,高明幽雅,真胜境也。”[1]清乾隆年间(1736-1796),粤秀书院山长杭世骏,亦曾作诗吟咏东山风物:“东山一篑耳,蛇蜒到溪仆,偃蹇无怪石,披拂少嘉树……清风荡情怀,荒野入指顾,落日寺飘钟,牛羊认归路。”[2]这些古诗文,展现了明、清时东山口及梅花村街一带的自然景观。
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梅花村一带兴建模范村,平整土地,修筑马路,降低了许多岗丘的坡度,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和村、福今路、水均岗一带发展为人烟稠密的居民区,大量建造房屋,昔日岗丘起伏的地形,逐渐被改造为平缓之地。
四时皆夏的天气
梅花村街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所处纬度低,受太平洋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影响时间较长,从5月前后开始吹东南季风,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夏秋两季时有台风侵袭,8月是台风最多的月份。从9月开始吹东北季风,但因面临热带海洋,干燥寒冷天气并不明显。
福今路
明代《永乐大典》记载:“衡岳之山,衍为五岭,自大庾南至于罗浮,地益卑下,春夏之交,溟海挹润,风暮北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一岁之间,暑热过半。穷冬久晴,或至挥扇,晴昼则多燠,雨夜则多寒。盛夏多雨,即复凄寒。一日之气候,或至屡变,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清同治朝《番禺县志》亦记载:“扬粤之地少阴多阳,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阳燠之气常泄,阴湿之气常盛。阳气泄,故四时常花,三冬不雪,穷腊久晴,或至摇扇;阴气盛,故晨夕雾昏,春夏雨淫,三伏之内,反不甚热。夏则连阴即复凄寒,衣服之类皆生白醭。谚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据历史统计,自1913年至1958年,包括梅花村街在内的广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9摄氏度,接近作为夏季气温指标的平均温度22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最低,7、8月平均气温最高,而3月至11月的日均最高气温,都在22摄氏度以上。显出夏季较长,冬季偏短,四季更替不甚分明的特点。
年降雨量平均为1623.6-1899.8毫米。从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降雨天数达1190天。降雨量最多是6月,降雨量最少是12月。春末夏初,常有大雨暴雨,夏秋季节以对流雨和台风雨或雷暴雨为主。季候风的变化十分明显,春夏季吹南风和东南风为主,秋冬季吹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夏秋间常有台风侵袭,台风风力一般为6~9级,阵风可达12级。
逐渐消失的河涌
梅花村街在白云山、瘦狗岭丘陵区与珠江冲积、洪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南临珠江,北面白云山水源起蒲涧,分成许多支流,滔滔南下,汇入珠江。流经梅花村街的水道主要是沙河涌和它的支流水均岗涌。
沙河涌古时因含沙量高,被称为“沙河”,或称沙河坑。宋代以前,沙河水与蒲涧水并不相通,蒲涧水从滴水岩下山后,在小钵盂岗折向西南,经长腰岭,入上下塘,流入文溪。但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小钵盂岗与大钵盂岗之间,渐渐被冲开一条水道,蒲涧水分出一股(俗称“掠水”),由这条水道直下沙河,在元岗村上游与来自金盘岭耙齿沥水库的水相汇合。
沙河涌
沙河有大沙河与小沙河之分。民国《番禺县续志》记述:“小沙河水源出大沙河,自沙河市分派,西南流迳竹横沙,入二沙北水。二沙北水又东流迳簸箕村南,大沙河水自西北来注之。大沙河源出银坑岭,南流迳燕塘圩,东南流迳沙河市,又东南流迳大水圳,屈西南流迳簸箕村,入二沙北水。二沙北水又东流迳二沙尾,旧有中流砥柱炮台与二沙南水合。”[7]沙河涌从耙齿沥水库至珠江,纵贯广州白云、天河、越秀三个区,全长14.14千米,集水面积55平方千米。流经梅花村辖区的河涌水道,由北向南,穿过广州大道、东风东路、中山一路等主要马路,全长约2000米。流经杨箕村一段称为“扬箕涌”,全长约400米,水均岗涌是扬箕涌的支流,由中山一路南侧南方铁道大厦起,沿金羊花园向东南汇入杨箕涌,全长约330米。
沙河涌受珠江潮汐影响明显。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广州潮,以朔日长,至初四而消;以望日长,至十八而消,谓之水头。以初四消至十四,以十八消至廿九、三十,谓之水尾。春夏水头盛于昼,秋冬盛于夜。春夏水头大,秋冬小,故以防倭者。自清明前三日,至大暑前一日,谓之春汛。春汛为大,以水头故。”农谚有云:“初三十八,高低尽刮(即河水漫顶)。”每届潮信,或遇暴雨,杨箕涌水往往暴涨,溢出水道,冲淹村庄田园。清末民初,村民曾到澳门购买水泥,修筑堤坝,防潮防洪。
扬箕涌
扬箕村与大水圳之间有石桥相通,与寺右村之间有横水渡,往来方便。直到20世纪70年代,扬箕涌涨潮时,仍可行驶50吨以下的船只。扬箕村内有七个池塘,分布在村内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面是最大的火车路塘,南面是长塘和孖塘,西面是炸弹塘等三个池塘,东面是大塘,均与扬箕涌相通,既可蓄水防洪、救火,又可养殖塘鱼。还有大片的水蕹菜田、西洋菜田和水稻田,通过引流灌溉,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扬箕水系”。但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这七个池塘和水田今均已填平消失。
植物多到数不清
梅花村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植物品种繁多,自然植被多属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灌草丛植物群落,如樟科、松科、棕榈科、苏木科、梧桐科、茜草科、楝科等科属的植物,均很普遍。在城市化以前,山芝麻、山黄麻、假苹婆、风箱树、土沉香等,在田头村尾、路边溪旁,更是十分常见的野生植物。杨箕村以耕种为业,人工植被的植物主要有水稻、蕃薯、蔬菜等农作物及香蕉、龙眼、黄皮、杨桃、乌榄等果树。
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梅花村地区逐步城市化。政府规定,在住宅区新开辟的30米宽马路两旁,均要求栽种三行树木;25米宽的也要种植树木。绿化树种以马尾松、桉树、白千层等为多。1958年,广州市政府号召“绿化城市,绿化荒山”,要求“家家种树,户户有花”。细叶榕、白玉兰、马尾松、小叶桉、紫荆、白千层等都是常见的绿化树种。
经过多年不断的改造和整饰,马路绿化树种逐渐多样化。乔木有木麻黄、芒果、垂叶榕、细叶榕、大叶榕、鱼尾葵、假槟榔、海南蒲桃等;庭园绿化多栽种白千层、木麻黄、棕榈、紫荆、木棉、银桦、高山榕、南洋杉、红花羊蹄甲、大王椰子、白玉兰、榕树、樟树、凤凰木、皂荚、夹竹桃、柠檬桉、芭蕉、桂花、芒果、竹子、鸡蛋花、叶子花、台湾相思等;灌木以福建茶、九里香、红背桂、簕杜鹃、茉莉、苏铁、希美丽、散尾葵、黄榕、山指甲、金叶假连翘、紫鹃苋、扶桑花、鹅掌柴、米仔兰等为多;草木植物则以台湾草、蟛蜞菊、白蝴蝶、沿阶草、美人蕉、蚌兰、文殊兰、满天星等为多。长年停僮葱翠,处处生机勃勃。近年又在梅花村等处种植了数百株梅花,每逢隆冬季节,寒梅怒放,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