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作为一个诗人、文学家,屈原的水平无可挑剔,而对于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这件事情,近年来则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觉得屈原并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只会提意见不会搞建设;又例如觉得屈原投江自尽不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留着有用之身为楚国复兴奋斗,等等等等。
正好最近我的新专辑《李沛聪讲中国史话》讲到春秋战国时期,今天又是端午节,我就来聊两句屈原。
先说说屈原的姓氏。屈原其实不姓屈,而姓芈,屈是他的氏,所以他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芈姓、屈氏,名原。
为什么要扯到屈原的姓氏呢?因为这个芈姓,是楚国的国姓,屈原和楚国的国君是同宗,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这个背景对于大家理解屈原是很重要的。
那么屈原是不是一个没有政治能力,光说不练的人呢?其实还真不是。要理解屈原的不得志,需要了解一下当时楚国的政治格局。
楚怀王虽然后来被张仪骗得晕头转向,看起来是个笨蛋,但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积极向上的一位君主。那么在战国时期,积极向上的做法是什么呢?变法。
我们常常提到商鞅变法,似乎只有秦国在搞变法,其实,法家这一套东西,从战国开始就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商鞅之前,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都搞过类似的变法,只是没商鞅搞得那么彻底,成效那么好而已。
东方六国的变法之所以搞不好,最大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贵族传统比秦国强得多,法家那一套变法强调军功,把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里,是对贵族权利的极大打击,所以各国贵族对于变法都很反感。之前吴起在楚国搞变法,支持他的楚王一死,他就给叛乱的贵族杀了,可见变法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掉脑袋的。
而屈原虽然是个浪漫主义诗人,整天说什么”美政”,但他也是主张把权力集中的君主手里的。所以楚怀王年轻的时候,屈原挺受重用,被封为左徒,做了不少事。
问题是楚国的贵族力量实在太强,不但屈原搞不过他们,楚怀王也搞不过他们,努力了一番之后,就只好放弃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屈原当然也被赶走了。
那么后来屈原为什么能够重出江湖呢?这跟屈原另一个政治主张有关。当时,秦、楚、齐三国位于天下的西部、南部和东部,是最大的三个国家。那么在三国之中,应该跟谁做朋友,对抗哪一个呢?
按照楚国的老传统,是联合秦国,对抗中原各国。因为楚国和秦国,以前都被中原各国看不起,觉得他们是野蛮人,所以他们俩就常常结盟,一起对付那帮自以为有文化的中原诸侯。
电视剧《芈月传》里面那位芈月,原型就是秦国的宣太后,原来正是楚国人,通过联姻嫁给了秦王。所以联秦抗齐(还有赵魏韩),是楚国的老政策。而且秦国很强,楚国大部分人都觉得没必要跟秦国过不去。
但屈原反对这个老办法,他觉得现在秦国已经太牛了,动不动打得东方各国丢盔弃甲,再这么下去迟早要把楚国吃掉,所以他主张联齐抗秦。这个主张当时也不受欢迎,所以屈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后来有一段时间,秦国和楚国闹翻了,楚怀王又想起要联合齐国,所以才又把屈原找了出来,封他做三閭大夫,让他去搞齐楚联盟。
后来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楚国这边对于联合齐国其实兴趣不大,再加上被张仪忽悠了一顿,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连怀王都赔进去了。
到了楚顷襄王的时候,秦国来攻打楚国,把楚国的国都都攻破了,屈原觉得楚国没希望了,他身为楚国的贵族,楚王的同宗,也应该给国家陪葬,所以就投江自杀了。不成功,便成仁,是那个时代贵族的精神,我们没必要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评价。
所以说起来,屈原并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无能的人,反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但楚国的现实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大家想想连吴起这样的名将,在楚国都搞不定,又怎么能责怪屈原呢?
那些说”既然对现实不满意,为什么不努力改变现实”的人,固然很励志,但实际上历史大潮涌来,岂是人力所能抵挡?现实有许多无奈,奋起对抗,试图改变当然是勇者,但象屈原这样尝试过努力过,失败后也不愿同流合污,也是值得尊敬的。只是我们普通人嘛,总是保命第一,屈原这么贵族的做法,就不要仿效了哈。
最后多说一句,我的新专辑《李沛聪讲中国史话》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欢迎大家来收听,一口气听完整部中国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