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大秦赋》很火。
 
不过据说这部剧火了开头,却坏了口碑,在网络上评分每况愈下,几位主要演员的演技也颇受非议。尤其是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刚好邀请了前几部电视剧里秦王嬴政的扮演者上场表演,与《大秦赋》里的嬴政反差极大,导致观众对新剧意见更加大。
 
这部剧我只稍稍瞄过几眼,是不是好看不敢随便评论,但从浮光掠影的印象看来,这部电视剧与其前几部一样,颇为忠实于原著《大秦帝国》——热衷于为秦国、为商鞅、为秦始皇、为法家唱赞歌。
 
对于秦朝的评价,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贾谊的《过秦论》,他认为秦朝两世而亡,核心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在《大秦帝国》的作者看来,秦国则是奋斗崛起的典型,商鞅变法是打破贵族特权的壮举,而法家的务实与公平,是秦国得以凌驾于东方六国的法宝。
 
那么,究竟是贾谊说得对,还是《大秦帝国》说得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如果大家读过商鞅的名著《商君书》,就会知道商鞅所主张的,是一套最高效地榨取民力的体系。在这套体系里面,百姓也好、贵族也罢,都是统治者榨取的对象。
 
打破贵族传统,唯军功是举,是为了令贵族失去对抗君主的能力;
 
不让百姓富足,让每个人都仅仅活在生存线上,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一点酬劳而拼命;
 
打击商业、鼓励农业,是为了让每个国民成为战争的一份子,不是生产粮食的后勤部队,就是在前线战斗的炮灰……
 
在战国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商鞅认为只有这样将权力完全集中到君主手中才是最高效的,只有将国民奴役成牛马,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事实上商鞅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在他之前,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都有过类似的变法,只是没有商鞅变法这么极端而已。战国后期,七雄都在搞变法,都在搞集权,都在奴役国民。只是东方六国的贵族传统比较深,贵族势力比较大,变法和集权不像秦国那么彻底有效。
 
所以,最极端的秦国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秦帝国》说得倒也并没有错。当然,秦国君臣不可能像书和电视剧里讲得是为了为秦国百姓着想,而纯粹就是把百姓当成战争的燃料而已。但也正是因为秦国这台战车燃料最充足,所以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那么,作为战国竞争中的优等生秦国,为什么会在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却又迅速灭亡呢?
 
原因很简单,正如贾谊所说:”攻守之势异也。”
 
在战国时代,秦国处于极度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战斗就会失败甚至灭亡,这时候商鞅的法子是最高效的。但在一统天下之后,竞争已经结束了,你还用原来的法子,大家就受不了了。
 
就像现在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要完成某个项目、冲刺某个目标时,激励大家加加班,搞搞996、007,大家可能还挺满腔热情的。但你要天天996,长期007,而且还没有额外奖励,那就谁也受不了。
 
秦国在竞争时期,可以用军功奖励将士,也可以向六国抢夺财富来支持激励机制。但到了和平时期,仗没得打了,财富也不能抢了,你还是用商鞅那一套”农战”的操作系统来管理天下,大家可就不愿意了。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在统一天下之后,秦朝应该换一套操作系统,让百姓生活得好一点,干的活少一点,积累点财富,这样秦帝国才能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百姓才能变成正常的国民。很可惜,秦朝的统治者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只会原来那一套。
 
我们评价秦,应该把秦国和秦朝分开。秦国处于竞争状态,剧场效应之下大家都拼命搞集权榨取国民,秦国的做法也算是竞争的产物;但秦朝已经一统天下,拥有强大的武力,这时候还继续搞严刑峻法,大力榨取百姓,亡国也就活该了。
 
至于法家和商鞅那一套做法,不过是极端的集权之道,要的是天下人都成为奴才,与法治、公平毫无半点关系。这套打法只适合战国这样的极端年代,到了和平年代还”仁义不施”,自然搞不下去。秦国和秦朝,可谓”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至于那些把法家视为法治的朋友,把集权之道视为公平之道,实在只是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