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中山一路
中山一路在梅花村街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广州大道中,西至达道路段,属梅花村街辖区,全长约1.5千米。其间与梅花路、梅东路、水均南街、共和路、福今路相交。1925年6月为支持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大规模罢工,十几万罢工工人云集广州,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修筑从黄埔港至东山的公路,命名为中山公路,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1925年建成的中山公路
今天的中山一路


中山公路西端与百子路(今中山二路)相连接,初时仅约12米宽,路面为砂石,后陆续改为沥青路面。东端为杨箕桥。过了杨箕桥,东面属郊区公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砂石路面。
广九铁路(后为京广铁路)在经过东山口后,与中山公路并行,至今梅东路处转向北面,穿过中山公路。1948年中山公路农林下路至杨箕桥一段改名为中山一路。梅花村在中山一路的北面,福今路的东侧,内有三横二纵五条小区道路,村内曾建有数十幢民国政要的别墅。
1983年修筑广州大道,中山一路东端延伸至广州大道。1985年1月建成4层的中山一路立交桥,与东风东路汇合。立交桥第4层为东西走向,长623米(含引道);第3层为南北走向,接连天河立交桥,全长1010.43米,宽16米;第2层为环岛式互通立交,中山一路的环岛直径为60米,环岛路宽18米;地面首层为非机动车和行人道。结构为双柱悬臂隐帽梁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墩,上部架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组合空心板,引道挡墙为钢筋混凝土折板式挡土墙。2000年建设第五层,为连接内环路至黄埔大道及广州大道的高架匝道。


1984年,京广铁路大沙头至天河段被拆除,原铁路路基辟为马路,农林下路至梅东路段与中山一路合并。原中山一路改为东向西4车道单向行驶,由铁路开辟的新马路为西向东4车道单向行驶,慢车道也可作为辅路使用。内环路从中山一路西向东车道上空经过。

福今路原名福音路
从知名度上看,福今路固然大大不如中山一路,但其实它的历史,比中山一路还要长。福今路南北走向,北接东风东路,南接中山一路,全长650米。其间与东西走向的三育路相交。清末民初,这里属城郊岗丘之地,名猫儿岗,颇为荒凉,只有一些属于杨箕村的农田和零散的农舍。
美国金巴仑长老会自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入广州后,先后建立了沙溪堂、河南堂、大环堂、石湾堂、广大堂等多个“福音基址”,1946年在福音路创办孤儿院。
1913年,法国天主教安老会(又名贫穷姑娘会)派遣修女到广州兴办慈善事业,传播教义,在大新街白米巷口附近创办安老院,坊间称作“天主教安老院”。1926年,安老院迁往大水牛岗(今梅花村),凡贫穷年老、孤寡鳏独的天主教徒,均可入院养老,院内分设男、女安老室,可容纳百余人。1950年,该院迁往香港。


上图昔日福今天桥 中,下图如今福今天桥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把梅花村一带规划为模范区,平整道路,兴建楼宇,营造广州市第一个花园式住宅小区。梅花村最初的范围包括育才中学和福音路以西部分地区,跨过了福音路。如今面积大大缩小,仅以福今路为西界。陈济棠公馆即建于梅花村内,其后大批国民党的党政军高官,纷纷在梅花村兴建住宅,以至梅花村被喻为“广州政治权力的后院”。在梅花村内,至今仍保留着多幢民国时期的建筑。1968年,福音路改名为福今路。

福今路教育的威水史
民国时期,在梅花村内创办过市立第八十七小学,1937年在福今路、三育路一带创办的私立华夏中学。1946年陈济棠、李扬敬在梅花村创办私立德明中学。

梅花村内星光熠熠
本公众号以前曾介绍过,民国时期梅花村内名流云集,其实在1949年以后,也不遑多让。1960年12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恢复成立,办公地点在今省人民代表大会和三寓宾馆一带,梅花村成为许多中南局和广东省委干部的住所。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吴芝圃,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中南局监察组长、常委谭余保,以及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等领导干部,都曾居住在梅花村。“文革”期间,中南局被撤销,大部分中南局干部才迁出梅花村。

欧阳山塑像
//
//

1983年,广东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欧阳山入住梅花村36号。在梅花村还留下过文化界知名人士林默涵、周而复、刘白羽、关山月、红线女、潘鹤等人的身影。2005年,欧阳山逝世五周年之际,在梅花村内安放了一尊2.5米高的欧阳山塑像。
梅花村在初建成时曾种植梅花,但在其后的动荡岁月中,梅花村几经易主,不少房屋被拆除重建,面貌大改,梅花树也皆荡然无存,以致有“梅花村内无梅花”的说法。从2010年开始,梅花村街道办事处开展重植梅花活动,在梅花村及周边地区种植梅花。每届花期,梅英吐艳,梅花村便成了梅花的海洋,许多市民慕名前来观赏。2014年,梅花村街举办了首届梅花文化节,从此每年一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