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八旗嫁娶之礼 || 朱广
走进旗人的世界
清朝在广州的八旗,一直是我很好奇想了解的群体,童年时听见同学说住旗下大屋,便觉得十分特别,好像这个词代表着某种特殊意义。长大后结识了几个旗下人,渐渐没有了神秘感,其实他们和每个广州人都一样。本公众号邀请到驻粤八旗后人、我的28中学长朱广先生,为我们介绍广州旗人这个群体的各种习俗和趣闻,非常感谢朱广学长。
作者介绍
朱广,汉族,生于广州旗下街,笔名铁岭、老广,又号公和子。祖籍东北铁岭,先世康熙间奉诏来粤驻防广州,隶汉军正黄旗。毕业于广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桃李天下,平生喜好丹青,尤擅写意牡丹。退休后,获邀加入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专事对驻粤八旗历史之研究,先后在《羊城晚报》等报刊 发表美术作品和文章。
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姻一直得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驻粤满汉八旗均如此。青年男女没有自由恋爱可言,休想拍拖拉手仔。
八旗人家,家有适龄子女,都会为之张罗嫁娶之事。社会上也有专门为人做媒的冰人。专门打探哪家有此男女需要成全的,便会鼓起如簧之舌上门说合,为之牵线搭桥。更有官场上,门当户对者彼此不谋而合。笔者从一些大户人家的家谱见过有“娶某旗某某老爷之女”的记载。
婚姻嫁娶是人生大事,且是两个家族的大事,所以十分讲究,有诸多礼仪程序都得遵守。那么有哪些规矩呢?有什么环节呢?请听笔者一一为您道来。
当双方家长两相同意这门婚事了,满洲八旗的人家的父亲便会率其子造访女家,其子遵父命向女方家长叩头。这大概就算是订婚吧。当女方家长欣然接受了,下一步就有一个“插戴”的环节,由儿子之母偕同冰人持华丽的宫花往女家,未来婆婆亲手给未来媳妇插上头上。宫花也者,大概就是美丽的簪钗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头饰”而已。
我们都听说现在娶妻要给女家彩礼。有霸道丈母娘还狮子大开口,要车,要房还要……吓坏未来女婿,甚至为此棒打鸳鸯。
彩礼那是现代的说法,八旗正儿八经说的是聘礼。满汉八旗都有此俗。不过没有现代那么夸张。就是送点礼物而已。这程序名之曰“过聘”。所送何物?就是一些装了美食的“食箱”,又叫“捧盒”。笔者见过,是圆形的漆盒,直径大约五十来厘米,高也不过三十来厘米,红红的,予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这种礼盒多寡,视各家经济而定,有钱的大户的当然就多些,不那么富有的就少些,但无论穷富,此礼是不可免的。旗人礼尚往来,女家收此聘礼也会相答。那答礼就相对简单,不过是靴子、帽子和荷包等物。意思意思即可。下一环节则叫送日章。经冰人联络双方约好婚期,男家就得郑重地发帖子提前知会女家,仍要备好食箱送往,但所送食箱则可略为微薄。以上所做的可谓是前期工作。
重头戏还在后头。在迎娶之前一日,女家会送嫁妆到男家,女家的嫁妆象征着女家的经济实力,也影响新人今后在男家的地位。送嫁妆是一个大排场,十分张扬。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叫“显摆”或“炫富”吧。嫁妆的多少,据说西关人家很富有,西关小姐的嫁妆很讲究,大至家私箱櫃,小至吃螃蟹的银制小工具,甚至包括房产若干都有。
旗人的嫁妆也有讲究,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梳装打扮都的用上镜子,所以嫁妆上少不了镜子一项。那送的是什么镜子?在玻璃还没盛行的清代,送的是铜镜,富有之家,送的是大铜镜,直径达三四尺,想想这三四尺,不就是一米有余。全身之镜啊!小的也得一尺以上。
送嫁妆时,这镜子得用美丽的木架子架上,外覆绣了花纹的罩被,在诸多的嫁妆中,这是最为风光,最为壮观的了。到了清末,玻璃进入中国,铜镜渐渐被时尚的玻璃镜所取代,且以小巧精致为贵。铜镜便被废了。笔者小时在家中见过一小铜镜,据母说,那是她的嫁妆。嫁妆送至男家。男家之父母便得率其子上女家表示感谢。这天,男女各家都得准备喜筵,款待来贺的众多亲友。
在婚期前一两日,男女都得举行冠笄之礼,谓之上头。表示男女都成人了。新娘子的一切装饰,包括金钗玉环、衣服、脂粉、梳妆盒等物全都是由男家送来的。
那么新娘的装扮是怎样的?您想知道吧?那就让笔者“从头”说起吧。
首先,新娘的头发,不论满洲,汉军,都结盘头,就是把头发分成左右两股,分别编成辫子,像八字那样盘结如蝴蝶状。然后还得“上网”,那是要加一俗称“壂子”的缀满珠翠的网罩。既简单又漂亮。这大概就是“结发”夫妻的来由吧。
弄好头发了,穿什么?那当然没有华丽的婚纱。新娘穿的是袍褂,这一袍一褂的袖口俱宽八寸,还得外延数寸把手掌盖住,真个是阔袍大袖的。这外延的部分,都用红绿绸缎镶着,煞是堂皇。而奇怪的是,这身袍褂周身边际处都镶上蓝白双间的牙边,很不协调。
那脚上穿什么?当然不是高跟鞋,而是锦袜花鞋。这一身打扮既隆重又大方得体,当然与一般女孩子的日常装饰不可比拟的了。笔者母亲当年的新娘行头是—如粤剧女旦所戴的缀满红绒球的凤冠,此外还有霞披和红裙。可惜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作为“四旧”已于深夜悄悄烧毁了。惜哉!
到了迎娶之日,满洲八旗之家则常安排在晚上,不知为何此俗竟与南方某些地区相同。而汉军会在白天。男家备彩轿前往女家迎亲,必有仪仗相随。诸如大红灯笼,高脚牌,高灯,翠亭等一应俱全。那彩亭还别具一格的是有一满载五斤一个的大馒头,笔者有文另性介绍。这应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穿街过巷,甚是热闹的。在迎亲的队伍中,最瞩目的是什么?想不到吧?有人会说是“大衿姐”,说的有点近傍,但不全对。“大衿姐”那可说只是职业婚礼的司仪人。而八旗不论男家女家,是迎亲还是送嫁,都必须请一位好命的女眷代为主持。
何谓“好命”?那就是要“高年有德,夫妇齐眉,儿孙绕膝”的。只有具备这诸多条件的方可担当此要职。这脚色比一般“冰人”、媒婆尤为重要!因此,礼成后,男家女家都会备厚礼相谢。盖因是新新娘子沾了这好命之妇的福气,将来也能好命吧。那当然要重谢了!一位妇女,如果有能频频为人迎送的,都会受到人们特别的敬重的。
新娘过门,按理当然要拜堂,什么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又要给一众大爷大妈,姑奶奶,七大姨、八大舅斟茶行礼,相信繁文缛节不少,新娘会累个半死吧。其实在八旗满汉之家,却挺人性化的。新娘进门就直接扶入洞房,例不见夫。连新郎也不见,那更别说要招呼那么多亲友了。想想也是,在那盲婚哑嫁的年代,要一小女子一下子要应酬那么多陌生面孔,您说多尴尬。
说到洞房,笔者不得不告诉您一件吓人之事。就是那新床大得惊人。无论满洲汉军,新婚的大床罗帐,均与房间同阔,九尺到一丈不等,高亦三尺,用现代公尺来换算,就是长宽二到三米,高一米。可睡十人,大概是为了成群的儿女而备的吧。床上四周有帐,动辄三四十幅,不过后来因为房子越来越小,床与帐也就没有那么夸张了。那么巨型,遇到搬迁那就无法搬动和放置了。不过,大床还得保持在七尺二寸,罗帐也得保持在二十四幅。
待过了一天缓冲期,到了第二天傍晚,新娘方才出来与新郎成亲。这时才出拜亲友,凡长于新郎的,夫妇皆须双双拜之。是日男家还有一要务,就是要款待女家眷属。女家眷属于是早到男家去,男家则按序款待以盛筵。据说这情节,叫“会亲”也。
总的来说满洲与汉军之婚礼可谓大同小异,什么过聘、送日章,上头过嫁妆,拜堂款亲眷均完全相同,惟迎亲则汉军在日间,而满洲在晚上。且汉军无叩准头之礼也。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剪纸选自海伦剪纸《满族婚俗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