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人潮,北京街的舞台场景转换
说起北京街,广州人都会联想起繁华的商业,但本文从北京街的工业历史以及近二三十年的人口变化,看北京街的变迁。文中罗列了不少数据,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我希望能够为有兴趣追寻北京街历史的人提供一些有用数据,而不仅仅是怀旧的感慨。 不仅有商业,也曾有工业
北京街的工业,发轫于秦、汉时代,主要有官营的造船业等。1974年,在中山四路地表下5米之处,发现一个规模宏大的秦代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时修建的造船工场。1977年,在中山五路与广大路交汇处东侧出土了木船模型,亦被认为是东汉造船工场遗址。20世纪80年代,在市一宫地表4米以下,同样发现用于造船的滑板和枕木,极可能是古代造船工场的残迹遗存。
在我国的考古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现过秦代的木船,但在出土的南越铜鼓上,最常见的图案就是船纹,说明造船业在当时是一个兴旺发达的行业。通过器物上的纹饰图案和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和陶船模,可以想象秦、汉及两晋时代的岭南人,乘坐自己造的大船,携带珠玑、犀、玳瑁等商品,扬帆挂席,逐浪随波,开辟海上丝路的航线的雄壮场面。
1994年,在中山四路秦代遗址的晋代土层中,发现了大片的冶铸遗物,说明这里曾经是晋代的一个大型冶炼作坊。《晋书》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诸夷因此造兵器”。而在中山四路发现的冶炼作坊,当为这个年代的产物。2000年11月,在西湖路广州百货大厦新翼建设工地发现唐代的铸钱遗址,出土“开元通宝”成品、次品铜钱一批,成品铸工精良。同时还出土铜块、铜叶、浇铜槽及喊锅、铜渣、炭块、焦土粒等冶铸残余物。
两宋时广州经济发展甚为蓬勃。及至明、清两代,广州几度成为中国海上丝路的唯一出口通道。生意兴隆达四海,内地各省的货品,都要经长途贩运至广州出口,时称“走广”。人们用“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形容广州的繁华富庶,甚至把广州称为“货城”。当时的市舶司(海关)设在今北京南路东横街(粤海仰忠汇附近),在一口通商的时代,管理着全国的进出口贸易。
清末民初,以北京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为中心的商业区,已逐步形成千店云集,万货汇萃的盛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北京街工商业绝大部分走上了国营和集体经营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北京街为解决困难户的生活,创办了一些加工性质的社、组,为其他厂、社加工生产零部件。1978年,街内有“一社、一队、七大工场、三十三个组”,职工人数达1700多人。
北京街有一批著名企业。创办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陈李济药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厂之一,1956年组建成陈李济联合药厂;1980年,中国药材公司确定陈李济药厂为国家重点中药厂。始建于1946年的中西科学仪器厂,1966年改称广州材料试验厂,1982年改称广州试验仪器厂,生产液压式和电子式万能试验机等。成立于1964年的广州市皮革工业公司,20世纪80年代时,旗下有国营、集体企业20多家,员工7000多人;90年代创办中外合资企事业30家、乡镇联营企业18家、工贸联营企业两家,员工达两万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街较有规模的全民企业还有广州市日用机械厂、广州焊条厂、光明糕点厂、羊城饼家、广州服装工业公司服装研究所等;集体企业有广州速印机厂、大公制盒厂、新华印刷厂、广州表带厂、图强电器厂等。
由于工厂大多设在老城区中心地带,民宅和商铺密集,地方逼仄,缺乏发展空间,北京街在20世纪90年代斥资1000万元,在市郊购地1.14万平方米,建起了三间工厂,使生产场地增加至1.51万平方米。1999年,北京街拥有80家企业,较大型的中外合作企业8家,中外合作商业企业4家。1994年全街工业总产值1.5亿元,利润2001万元。
大南街在与北京街合并前,已是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始建于1958年的南粤无线电厂,坐落在大南路,曾经是广州市收录机、音响设备和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是第一批获得国家颁发的收录机生产许可证的厂家。拥有年生产力20万台收录机的生产线,产品屡获广州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奖。由该厂自行设计开发的拳头产品有“越秀牌”100型系列、700型系列、800系列收录机、音响及“越秀牌”HES-200系列汽车收放机。其中“越秀牌”700B双卡分体收录机获1986年广东省优质产品奖,“越秀牌”YX-100小型收录机1988年获全国收录机评比二等奖。
大南街有一批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产专业组,后来合并为延安电机社、延安化工社和延安不锈钢社。改革开放后,越秀区成立街道工业公司,把13个社合并为延安油漆厂、越秀不锈钢厂、永发装潢五金厂和延安商标铭牌厂。1994年,工业公司的产值近1.5亿元,营业收入2.53亿元,利润532万元。街道的大南商业贸易公司,属下单位有15家,1994年营业收入达4010万元,利润15万元。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属下单位以经营装饰材料、机电五金、时装百货为主,兼营制衣、皮具等手工业。1994年营业收入2280万元,利润15万元。
广卫街在与北京街合并前,亦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街道工业。改革开放后,启通无线电元件厂、广华印刷制簿厂、广联软胶制品厂和森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街道工业公司的骨干企业。1990年创汇76.4万美元,居越秀区工业之首。1994年工业产值2300万元,营业收入6498万元,利润60万元。街道的商业贸易公司,实行工商结合,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18家企业,1994年的营业收入达3505万元,利润292万元。
1994年北京街有工业企业14家,商业企业18家,产值1.38亿元,营业收入2.57亿元,利润769万元。由于推行街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其中停业、歇业三家,承包三家,关闭托管八家,股份制三家,合并一家。1996年始,街道发展新办企业(挂靠企业),至2000年累计发展企业715家。
1995年,越秀区在“九五”规划中确定“兴商富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构筑“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实施“一区、一路、三带”黄金商业网规划建设,其中一区指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商业中心发展区,一路是指北京路,三带是指包括中山四、五路在内的三条繁华商业带。
人口见证街道经济转型
由于广州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北京街辖地也随之出现较大改变,人口统计数值的变化,较多是由于区域变化而引起的。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北京街人口密度为74327人/平方千米。1998年有居民7851户、23354人。
进入21世纪后,人口有较快增长,部分原因是辖区内经济高速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房地产市场兴旺,辖区内房屋容积率较改革开放前明显提高,愈来愈多的新人口迁入。2005年,北京街有居民12990户、37914人;2006年,居民为14687户、41819 人。这种增长趋势,到2007年开始掉头回落。
2007年北京街居民为12075户、35069人,出现了负增长,并持续数年。2008年,居民为13275户、34696人,户数虽有增长,但人口继续下降。2009年,居民为11820户、34187人。2010年,户籍人口为11975户、33709人,常住人口19151人。2011年户籍人口为11493户、32809人,常住人口16184人。
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重要原因之一,是2007年以后人们的居住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广州东部天河区的开发,以及南部番禺区许多大型花园式楼盘的出现,“宜居”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改善型”住房,不愿意再居住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因而使北京街的人口密度,得以轻微纾缓。这也反映了广州市政府在2000年定下的“北抑,南拓,东移,西调”城市发展战略。
2012年,北京街户籍居民有12454户、32520人,常住人口22505人。2013年,北京街与广卫街合并,户籍居民有24654户、78162人,常住人口49658人。2014年,户籍居民有23565户、74150人,常住人口45734人。2015年,户籍居民有23271户,72644人,常住人口46434人。居民中有汉、满、蒙古、回、壮、瑶、白、黎、苗、仫、朝鲜等十多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以回族、满族人数居多。
除了户籍人口外,北京街还有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北京街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商业中心,尤其是饮食业、零售业一向兴旺发达,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2012年,北京街在册登记出租屋6991套,登记流动人员信息6546条。2013年登记出租屋达1.76万套,比前一年大幅增加,登记流动人员14514人;2014年,登记在册出租屋19508套,流动人口15189人。2015年,登记在册出租屋19979间,流动人员15726人。
根据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街的人口状况,还有以下特点:空挂户多。全街共有空挂户36064人,占全街户籍人口的42.2 %。老年人口多。60岁以上户籍人口17595人,占户籍人口数20.6 %;其中独居老人493人。贫困人口多。低保户有560户904人,低收入困难户98户270人。
如果要研究北京街的经济变迁史,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其实背后透露了巨量的信息,值得研究者细细琢磨。
欢迎赞赏
欢迎关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