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有谁能够想象得到,深圳今天的模样?今天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到,四十年后深圳,会是怎样的一种模样?邓小平南方之行以后,深圳的发展,再次进入了快车道,以超越历史想象的规模与速度,全面崛起。十年光景,深圳全变样了。

40年前,这里连一个交通灯都没有

      1979年,整个宝安县只有一个深圳房管所和九个公社房管站,管理着2782间房屋(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深圳镇只有1592户私房,7万平方米,其中2909平方米是清朝兴建的,3.09万平方米是民国兴建的。全镇只有两条马路:解放路和人民路。所有铺了路面的道路加起来才500米,宽度都不足10米,连一个红绿灯也没有,有的甚至连路灯都没有。深圳市成立以后,市政府下达最紧急的市政建设任务,就是在深南路、前进路修筑39千米新马路,扩建旧马路2.5千米,修建一个交通指挥岗和两个停车场。

        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四十年以后的深圳,会是怎样的呢?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人们,以最大的想象力,描绘深圳未来的美好图景,但时间却证明,他们总是落在现实的后面。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国贸大厦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在1979年1月制定的城市规划中,深圳的生活居住用地是3.3平方千米,规划人口为10万人,预计到2000年,城镇人口将是20~30万。深圳的开发,主要围绕着深圳镇、沙头角和蛇口三个点布局,全部城镇规划用地的总面积,不过10.65平方千米。这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中央最初打算把南头半岛30平方千米都划给招商局做工业区,袁庚觉得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不敢全要,只要了蛇口的三百亩。这成了袁庚晚年一直抱憾的事情之一。哪怕最有远见、最大胆的人,也无法预料,深圳会以怎样的惊人速度成长。

        1979年1月的规划墨迹未干,1980年5月新的城市规划出台了,预计用10年时间,把特区建成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西丽水库、南头、蛇口,东西49千米,南北7千米的一个“以工业为主,工农相结合”的经济特区新城,一共分四个区,市区从黄贝岭至沙头,包括罗湖、上步、皇岗;南头区定位是深水港和一些“有轻微污染的工业项目”;蛇口区主要由招商局经营;沙头角、盐田、大小梅沙开发为旅游区。规划人口是30万,远期(2000年)是60万。人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超前的规划了。但时间才过去两年,1982年11月完成的《深圳经济社会规划大纲》(讨论稿)又向前跨了一大步,预计到2000年的深圳人口,将达到80万。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罗湖口岸

       从20万人口的规划,变成60万,再变成80万,不仅是人口的变化,所有居住、交通、商业、教育、医疗,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城市”这个词,1980年代初,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比“农村”这个词出现得更多。但1990年代以深圳的快速崛起为标志,城市,这只巨大的睡狮,开始苏醒了。

       实际上,2000年的深圳的常住人口,不是20万,也不是60万、80万,而是700.84万。到了2010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79万。2013年深圳公安局的数据显示,实际管理人口突破1800万。2014年中国社科院公布数据,深圳市外来人口流入量,在全国排名第三,达到755.59万。2015年,有一篇网络文章很轰动,看标题就很抢眼球:《2100万人口的深圳,有人受不了要走,有人拼了命要来》。网络上下,议论纷纷。《深圳晚报》专门发了文章《深圳人口之谜到了破解之时》,讨论2100万人口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城市专家和地方政府连连惊呼:深圳人口天花板(城市承载力),快到极限了!

深圳的人口天花板在哪里

       人口天花板理论,真的能够成立吗?有研究者声称,这是一个伪命题。且不管2100万是不是深圳的人口天花板,但以官方公布的1800万,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深圳科学馆

       有一首粤语歌唱道:“一人有一个梦想。”1800万个人就有着1800万个梦想。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梦想,有人到深圳打工就是想找个女朋友;有人想存够10万块钱就回家盖房子;有人想在深圳安家立业,弄个深圳户口,永做深圳人;有人梦想买一辆宝马,买不起的话,买辆奇瑞QQ过渡一下也行;有人想拥有自己的公司,大小好歹是个老板;有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曲折,抱怨春晚为什么不请他去讲一讲,准保惹哭很多人。

      深圳,就在这无数的梦想中,一天天长高、长大、长壮实。按1984年的规划,特区将以盐田、沙头角;罗湖、上步;福田;沙河;南头;蛇口;妈湾六个组团发展。市政府要求“集中开发,开发建设一片,投产获益一片”。

       最先是罗湖小区的两平方千米和蛇口的两平方千米建起来了,然后是上步的32平方千米,菜田池塘被推平了,泥砖瓦房被拆掉了,荔枝香蕉树被砍伐一空,一队队建筑工人打着红旗开进上步,一车车的水泥砂石运进上步。“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打桩扎棚,铺路砌砖,上步、八卦岭、水贝三个工业区建起来了,南园、通心岭、木龙头等14个住宅区建起来了。

       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房屋是商品”的观念,一下子从深圳走向全国,把人们的住房产权意识唤醒了。有恒产者有恒心。在五花八门的深圳梦中,从此又多了一个“房子梦”。1991年,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对自己的物业提出管理和监督的要求。“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有权利要求它变得更好!”

       整个房地产市场被激活了。赤湾港区、南头区、西丽湖区、后海区、沙河区、香蜜湖区,也陆续建起来了。而“三通一平”也变成了“七通一平”:通水、通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煤气)和场地平整。大家都知道,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在隆隆前进的推土机面前,水腻山春、阡陌纵横的岭南景色,大片大片地消失,消失得如此迅速、彻底。曾任深大校长的罗征启认为,是“三通一平”以及后来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导致深圳的区域被切割成一个个隔离的方块,使城市原本的岭南水乡味儿,荡然无存。这似乎成了城市化的必然代价与必然遗憾。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1982年,深圳新建的18层以上高层建筑只有46幢,1983年是62幢,1984年是90幢,1985年是133幢,1986年是137幢,1987年是140幢,1988、1989、1990年是——不计其数。150多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名震天下,但地王大厦随即以“九天四层”的新时速,将摩天大楼的纪录刷新到383.95米,还有更多气势磅礴的高楼大厦在兴建中。2011年崛起了448米的京基100大厦,这个纪录被2015年崛起的660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打破了。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诠释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说法。而摩天大楼带来的峡谷效应和光污染等问题,也开始日益显现,引起人们忧虑。有环保专家警告,摩天大楼会误导鸟类的迁徙,也会影响地面的光照,更会增加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救援难度。但这一切,都无法遏止人们向更高的高度继续挺进的热情。

一波波人潮继续卷来

       城市化有一个规律,一旦越过30%(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这条线,就开始进入洪水式的增长期了,海潮将一浪接一浪地卷来,不断扩张它的领地,没人能够阻挡。当年一条自然村也就是五百至一千人,现在一个区镇动辄三五十万人,上百万的也在不少数。宝安、龙岗两个区的外来务工者,就有一千万人。县改市以后,深圳特区内实现了“农村城市化”;2004年宝安、龙岗两个关外区,也实现了“农村城市化”,27万农民洗脚上田。到1996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深圳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到1.6%。两千多年的农业时代,真的从此别过了。

       在城市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可以更有效地聚集人力、财力、物力,为现代化、专业化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和公共服务设施,开辟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制造更多的垃圾,弄脏更多的水源与空气,由此引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福利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而城市就在不断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成长起来了。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深圳博物馆

       199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浪潮,许多大中城市都提出了向国际大都市进军的口号。《深圳特区报》说:“‘国际化’是始终不渝的‘深圳梦’。”但什么才是国际化?在1990年代人们的认知中,就是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立交桥,无数的豪华酒店,令人目眩神迷的霓虹灯,满街都是“Wanko”“Hotwind”“Scat”“Orge”的招牌。到处车水马龙,喧闹不息,上下班的人们像蚂蚁般挤满街头,又好像是无数股激流,在狭窄的河床上互相交错,相激相荡。一切空间都塞满了各种商业广告,从公司到家的路上,场景的转换,就是从“巅峰珍重的稀世名宅”“欧陆地中海风情”“高尚人生序曲”的新楼盘广告,渐渐变为各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包治,根除”“一针见效”“办证刻章”“午夜疯狂俱乐部”小广告的过程。

一人有一个梦想

       几乎人人心里都有个小小的发财梦。从深圳的楼价还是几百块、一千块一平方米的时候就在做,直到十几万一平方米的时候还在做。从买第一张福利彩票的时候就等着中奖,直到买遍了所有双色球、七乐彩、超级大乐透、深圳风采、快乐8、刮刮乐,还在等着中奖。“每天8毛钱,守候1000万”“一份爱心,一个梦想”“连环夺宝,12次中奖机会”“买福利彩票,就是做慈善”的宣传口号,随处可见。不少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回,跑进彩票专卖站里,一边认真填写着自己的幸运号码,一边在心里想:等明天中了头奖,就去海上世界双玺(或者深圳湾1号、曦城、廊桥国际也行),买两套均价13万元一平方米的豪宅,一套自住,一套出租。

       城市就像终极吞食蛇一样,无休止地吞下大量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琳瑯满目的名牌专卖店,每季都有新品上柜。一边是五花八门的时装发布会、美容产品发布会和选美比赛,你方唱罢我登台,亮瞎人眼,另一边是“全场一折,彻底清仓”“回家养猪大清货,一件不留”“年底吐血大甩卖”的横幅,在风中瑟瑟抖动。天天有新公司开张,天天有旧公司倒闭。一边是名贵轿车满街跑,每百户人家就有超过70辆私家车,另一边是32万辆共享单车,密集地停放在人行道上。在离22万元一平方米天价的豪华别墅还不到一百米的地方,也许就有一条乌烟瘴气的城中村。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孺子牛

       深圳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开发了。2000年前后就有一个说法流传,说深圳的违章建筑面积已达到南昌城市总面积。深圳空间窘迫,寸土尺金,1980年代征地拆迁,一类房屋每平方米补偿150~220元,二类房屋补偿130~200元,三类房屋补偿110~170元。而2016年水贝村改造时,网上哄传每户赔偿两亿元,让人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

       当然这是夸大其词,水贝村全体村民选择回迁,没有现金补偿,但最大一户人家获得两千多平方米的赔偿面积,按当地学位房每平方米8万元推算,理论上应该得到超过1.6亿元的赔偿。因此两亿元之说,也不是完全凭空虚构。

       深圳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福田中心区的城中村岗厦村,也在这一年启动了。它的规划用地范围是40万平方米;改造前本地人约900人,绝大部分姓文,相传是文天祥的后人,以种番薯出名。而村中的租户人数,却直逼7万。《南方都市报》用“五百岗厦旧楼倒下去,十个亿万富翁站起来”为题,报道这条城中村的改造。文章说,岗厦原住民中的亿万家族或有二十多个,而个人资产过亿的或接近十个。这是神话吗?当然不是。村中最大一户人家的房屋面积,达六千多平米,征地拆迁,身家一夜过亿,并不奇怪。

不断扩展的城市边界

       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城市,老城区挤不下了,就要建新城区。2009年,深圳市在全国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并出台全国第一部《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运动中,更多的农田被填平了,盖起更密集的住房和写字楼,更多的工厂和仓库,更复杂的道路网,更多的汽车,更多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商店、学校、医院、职业介绍所、高压电网、水道、煤气管线、污水处理、油站。

       建市前,深圳镇只有320盏路灯。1981年开始启动“路灯建设”,用一年时间安装了37盏水银灯。到1987年深圳已有7900盏路灯,每天傍晚,当它们同时灯起(灯亮率为97%)时,璀璨的银河,从天而降。到2016年,深圳全市路灯已达到37万盏,绝大部分采用了节能的LED灯。并在2017年底实现路灯集中监控,可以结合天气阴晴变化、光照变化,由监控中心人员根据光度数据,灵活安排开关灯时间。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1984年,深圳第一座立交桥“笋岗立交”通车了。五个月后,第二座立交桥“泥岗立交”也通车了。紧接着有更多的立交桥、高架桥通车了。1984年布吉河桥开通了;1985年上沙桥、北环路大沙河桥开通了;1987年铁路高架桥开通了;建设路立交桥开通了;和平路立交桥开通了。愈来愈多的马路、高架桥、高速公路开通了。深圳镇时代的马路宽度不足10米,现在的深南大道宽135米(中心区最宽达350米),但路上的汽车也愈来愈多,塞车愈来愈厉害。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深圳只有两条公共汽车线路,隶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宝安县深圳镇公共汽车公司”,没有编号,人坐满了就开,往返于深圳戏院至火车站和侨社汽车站。1983年2月,公司改制成为国有市属企业,更名为“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

       1995年,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改组成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在路面上行驶的巴士愈来愈多。

       2005年1月,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大量开行新线路,特区内公交覆盖率达到95%。到2009年底,仅巴士集团就有4413台公共大巴,行驶在深圳的259条公交线路上,客运量达8.8亿人次。除了巴士集团外,还有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上百条线路和数千台营运车辆,也在为这座高密度人口的城市提供公交服务。

       但这依然不能完全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路面已经挤爆了,于是又向地下发展。2004年12月28日,深圳第一条地铁线路正式开通运营,使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五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截至2017年6月,深圳地铁开通了八条地铁线,共199座车站,全市地铁运营线路总长285千米,覆盖了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龙岗区六个市辖行政区。2016年地铁全年的客运量达 10.931亿人次。在“2017年深圳企业100强”公示名单中,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33,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2000年以后,也是小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家庭的时期。到2014年,有275万辆私人和公司、公务汽车,奔驰在616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57千米)的道路上。深圳道路的车辆密度为每千米446辆,居全国之首,远超国际每千米270辆的警戒线。深圳市中心工作日高峰时段马路的拥堵时长,2012年是38分钟,2014年上半年变成了55分钟。《晶报》无奈地承认:“深圳成为全国第五大‘堵城’。”更令人吃惊的是:到2017年底,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18万辆,两年间增加了43万辆。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深圳特区报旧址

       1982年深圳成立机场筹建处,1984年进行机场可行性研究,1985年正式立项。六年以后,黄田国际机场便投入使用了。按最初的设计,年接送旅客340万至475万人次,年吞吐货物8.5万吨。2001年,深圳黄田国际机场正式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2011年,机场第二跑道正式启用。从第一架飞机在黄田机场升降26年后,今天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已成为世界百强机场之一、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中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及快件集散中心之一。

一夜城创造不朽传奇

       媒体喜欢把深圳形容为“一夜城”:一夜之间崛起之城。这个词本意是想褒扬,但听起来却不是味道,似乎有“暴发户”之意。一位深圳大学的老师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决不能把自己的历史割断。”其实,城市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与城市的快速崛起,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有某些内在的逻辑关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是奇迹创造之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人们对未来有一万种憧憬,一万种期待,在不懈的追求过程中,生活方式变得更丰富充实和多样化,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赚钱机会,也有了更多的竞争与变数。大量的新观念和新习俗,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生机勃勃,激情澎湃。

       大门永远向所有人敞开,但一跨过那道门槛,每个人的故事发展,就天差地别了。现实总是百般宠爱着一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残酷无情。当一些人高喊着“逃离北上广深”时,更多的人却前赴后继地走向那片在梦中闪耀光芒的地方——深圳。

欢迎赞赏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

欢迎关注

一夜崛起的不朽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