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路是译音?

 

纸行路在光塔街中西部,南北走向,北起中山六路,与光孝路相接,南抵惠福西路,与诗书路相接,全长约499米,其间与东西走向的光塔路相交;诗书路亦南北走向,南达大德路,与天成路相接,全长约489米,其间与东西走向的观绿路相交。

纸行路、诗书路在宋代已存。有学者考证,“诗书”原作“狮子”,因该地有很多斯里兰卡商人,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其后衍变为“诗书”。另有说法,称明代左通政参议张诩在此处修筑看竹亭,每日吟诵诗书,路人经过,常闻吟诵之声,诗书街因此得名。清代樊封《南海百咏续篇》称:“西门内诗书街,因诩得名。”但此说恐不确,因元代大德《南海志》已有诗书行之名。

从纸行路到诗书路:这条马路好古老

纸行路在宋代称纸行头,清时分为两段,南段称木牌坊,北段称纸行街。明代,不少顺德、南海和番禺人到这里开造纸作坊,从天平街(今天成路)至纸行街,大大小小的土纸行、色纸行,联幅成云,鳞次而列,纸行路因此而名。

1931年扩筑马路,木牌坊与纸行街合并为纸行路,诗书街改称诗书路,官禄巷改称官禄路。1965年,官禄路更名为观绿路。1967年,纸行路与诗书路合并,更名为红书中路。1982年复名为纸行路、诗书路。

 

街巷多变迁

西晋灭东吴后的第二年,即太康二年(281),印度僧人迦摩罗从西天竺抵达广州,在今诗书路南端修筑护国仁王寺。仁王者,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仁王寺南面即浩浩珠江。唐代时,仁王寺前有日泉井,故又名日泉寺。南汉时重修仁王寺,又称“千佛寺”。

宋代筑西城,诗书路属蕃坊范围,路南端为西城阜财门,城门外便是西澳码头区。元、明以后,珠江岸线继续南移,城外逐渐成陆,形成街衢。阜财门在明代被封闭。护国仁王禅寺在明洪武六年(1373)毁于大火,鞠为茂草。

明永乐十三年(1380),广州右卫暂借来造办军器,寺庙废址成了兵工厂。

明成化三年(1467)冬,住持僧明达重建寺庙。明嘉靖元年(1522),广东提学副使魏校大毁广州淫祠,把仁王寺改建为晦翁书院(又称紫阳书院),广招生徒,课以举业,亦给尝业,奉祀朱熹。明代大儒陈献章(白沙)弟子张诩辞官归里,购下仁王寺西圃,辟为“竹坞”,隐居二十年。竹坞故地,即今大德综合市场。

明代大学士方献夫亦尝购买晦翁书院部分地皮,建筑赐书楼和阁老府,用来收藏《明伦大典》。赐书楼与阁老府在今观绿路,旧称官禄巷,亦称官路巷、关路巷,与方献夫府邸在此有关。清军攻陷广州,楼与府均毁于兵燹。

 

诗书路

从纸行路到诗书路:这条马路好古老

靖南王耿继茂的部下总兵徐成功在仁王寺地修筑了“梦觉庵”。相传徐成功有弟弟叫徐成名,某夜梦见有三僧人借宿,翌日有人来向他兜售三尊铜佛像,佛像的容貌与梦中的三僧人一模一样,大感诧异,当即把佛像买下。徐成功听了弟弟的这一奇闻,就在营地(仁王寺故址)筑庵以供奉三佛,取名“梦觉庵”。后来,广东布政使庄有筠为此著文,记述其中“因缘”,勒石为记,碑存梦觉庵东廊。

清道光初年(1821),仁王寺故地划入旗境,成了驻粤八旗兵前锋营箭道,北至今惠福西路,西至西城墙(今人民路),南至南城墙(今大德路),东至今操场前一线以东。1919年拆城墙后,箭道旧址渐成民宅街巷。

纸行路经营纸业,从明代已经开始,到清代,远至福建的长汀纸、广西的玉扣纸、纱纸、佛山的色纸、蕉岭的草纸和安南纸等土纸,也从水路源源运往广州,通过纸行街等地的土纸行出口。鸦片战争后,德国、日本的洋纸,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各地的纸商都派人来纸行街坐庄,开设大栏,就近调度指挥,操控价格,形成一个庞大的纸品集散市场。

宋代的端砚名家梁奕南后人梁耀南,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单人匹马闯省城,从肇庆来到诗书街开店雕砚,其独创的“阴阳双刀”,饮誉天下,其后在天成路开设懋隆砚铺。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纸商都四散避难,梁耀南的店铺亦被日军洗劫一空,仅以身免,逃回肇庆。由于四乡交通不畅,水陆运输停顿,纸行路一带的纸业一落千丈,只剩下诗书路一些纸盒小作坊,以生产化妆品包装盒、药盒、电池盒、锁盒、鞋帽盒,苟延残喘。

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个灯光夜市开设在观绿路。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七株榕小学(纸行校区)设于纸行路;广州市越秀区地方税务局、光塔街文化站设于诗书路。

 

从纸行路到诗书路:这条马路好古老

妙高台

细细品味老建筑

纸行路、诗书路现存不少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大德新街是梅氏业主1924年所建,因在大德路旁而得名,多为两三层的民居。永发新街是20世纪20年代由冯永发独资兴建楼房而得名。乐安坊是20世纪20年代孙东购地兴建,因孙氏有“乐安堂”而得名。同一时期兴建的还有同发新街。1931年,由华侨集资兴建晚红园和晚红新街。1934年前后,由侨资广华置业公司兴建广华道。博爱新街、永禄新街、尚果新街均于此时兴建。1946年,由香港商人兴建金陵台、妙高台,均为园林化的住宅,新颖美观。

2013年6月,诗书路民国建筑金陵台2号、4号、妙高台1号、3号和诗书路69号、69- 1号、71号均被完全拆毁。粤剧名家薛觉先曾在1950年代初入住妙高台4号。政府介入此事后,开发商复建诗书路69号、69-1号和71号。

此一事件被视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里程碑”,它引起了广州市民和各级政府对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视,促使政府鼓励文化团体和媒体推荐历史建筑线索,在全市进行地毯式的文化遗产线索普查,其中重点是建筑遗产,普查延续至2015年。其后《广州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陆续公布。纸行路、诗书路不少民国时期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录。

欢迎赞赏

从纸行路到诗书路:这条马路好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