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神秘的仙人拇迹,坊间的各种传闻
五羊传说在民间流传已久,广州有“羊城”之称,亦源于五羊传说。有关五羊降落广州的时间,历代有多种说法,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为周夷王八年(前878)时,同书又有三国吴(222—280)时的说法;晋裴渊《广州记》称为战国周显王(前368—前321)时;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则称在晋朝(265—420)。
五仙观内的“仙人拇迹”,相传为当年仙人在此“叱羊为石”时留下的足迹。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张诩曾居今诗书路,尝作《坡山》诗:“坡山高哉凌紫烟,下有穗石一洞天。羊驾何年来五仙,羊化为石其中眠。”清乾隆《南海县志》称:“坡山,在城内大市阛阓中,向在江干,相传晋时渡口,故称‘坡山古渡头’……其顶有丹灶,其阳有穗石。”
民间有一个传说,周赧王(约前316-前256年在位)时,广州称南武城。在城南坡山下有一对父子,相依为命,以耕稼为生。某年南方大旱,五谷失收,无粮交租。田主把父亲送入官府,儿子日夜哭泣,惊动了天上神仙。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绸衣,骑着五色仙羊,驾祥云降至坡山,各把手中的六出谷穗和粳稻、麦、黍、稷等作物的种子,交给那位失去父亲的少年,并对他说:“你把谷穗拿去栽种,浇水施肥,自会长出许多粮食,你父子便得救了。”然后合十祈祝:“愿此阛阓永无荒饥。”
那少年按照仙人嘱咐,播下种子,浇水施肥,第二天长出一片黄澄澄的饱满谷穗。少年把谷子挑到官府,请求释放他的父亲。堂上官宪一看竟是上好的丝苗米,便诬称谷子是少年偷回来。严刑拷打之下,少年不得不把仙人降临的事情供出。
父亲获释后,与儿子一起回家,见五位仙人还在坡山上纳凉聊天,便说:“官府已经知道谷穗是你们给的了,你们快走吧,免遭官府毒手。”官府派出的衙役已尾随而至,要捉拿仙人。但五仙人已乘风而去,只留下五只仙羊。
衙役捉不到仙人,便追赶仙羊,一直追到珠江边,忽见天空打开一道大门,五只仙羊冉冉升起,进了天门。后来这地方就叫“五仙门”。衙役捉不到仙羊,返回坡山想找那对父子,也不见了踪影。却见五只仙羊还在山上悠然吃草。恼羞成怒的衙役挥刀砍去,羊瞬间化为五块大石。经过千百年后,五块大石只剩下一块,上面还有仙人留下的足迹。
1925年的《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署名甘树熙的文章,说他探访五仙观时,主持道人告诉他另一版本的五仙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五仙与五羊,同为一体,羊就是仙人,仙人就是羊。
当初白鹅潭是一弱水,行舟甚险,某日有五人雇船过潭。船至半途,忽然兴起巨浪,小船摇摇欲覆。五人投二石于水,顿时风平浪静,白鹅潭从此浪澜不兴。每于月白风清之时,可以见到一对白鹅浮没于波间。这五人登岸后,行至大市街,化为石羊。明、清两代,五仙观均入选“羊城八景”,分别名为“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当然,五羊降临只是一个民间故事,所谓仙人拇迹,不过是附会之说。
这就是流传在坊间关于五仙与仙人拇迹传说中的两个版本。也许广州人还可以说出许多个不同的版本。
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
欢迎赞赏
欢迎关注、转发、在看
长按二维码 识别
关注我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