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各地区早茶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粤语中的经典话也有“得闲饮茶”的说法,成为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
不过近年报章上不乏广州老茶楼的新闻,先是大同酒家突然“落闸”,跟着便是易主重开的荣华茶楼,计划恢复昔日的粤剧茶座。消息有悲有喜,无不令人感叹广州百年茶楼确实是命途多蹇。但是,市场的优胜劣汰重来都是残酷的,一直以来,广州的茶楼都在不断花心思出妙招,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环境、装修优雅的茶楼自然坐得舒服,茶客都原意在此打趸,从前广州的茶楼就很注重内部的陈设布置,就正如一度是行业标杆的“三元楼”,它是光绪年间在广州十三行的一间茶楼。有种说法认为,它是广州第一间堂皇体面,真正足以称为“楼”的“茶楼”。茶楼门面为三层建筑,当时被称为高楼,装饰很豪华华,所用家具陈设均为酸枝木做成。自从有了三元楼以后,大家才开始把茶居叫作茶楼,把饮茶叫做“上高楼”,茶楼的消费也上了一个档次。
除了打硬件牌的,还有打文化牌的。如第五甫的五柳居,源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第十甫的陶陶居,以清雅路线吸引文人雅士;咸丰年间小北门附近的宝汉茶寮,卖的是田园文化;石路基的富南茶楼,行的是乡间河鲜文化;中山七路宝生大押旁边的祥珍楼,推出棋文化,摆设象棋局吸引棋迷。
文化牌打得最响的,当然是各式的歌坛茶座,因为有歌声、锣鼓声啊嘛。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广州的茶楼纷纷开设歌坛,而其中又以九如、大三元、怡香、建南等八家的上座率最高,所以就有了“八大歌坛”的美誉。当时的粤曲名伶经常在省港澳三地献唱,也促进了粤曲的发展。泮溪酒家、陶陶居、清平饭店等都设有曲艺茶座。通常,那时候的人三五知己,一边叹茶一边欣赏粤曲的演唱。
软硬招式,都是外包装,看实力还是茶和点心两样。往时茶楼那盅茶是相当讲究的,要求水滚茶靓,水够滚才能泡出茶味,茶的品质要好,让茶客慢慢享受品尝。当年惠如楼老板专门备了一间洁净的房间储备茶叶,且在每层楼都设有炭炉,以保证滚水温度。水另外,质当然也是一个关键,如陶陶居当年每日请人从白云山九龙泉车水回来,运水队伍大张旗鼓在广州街头行走,兼作卖广告。至于点心,惠如楼星期美點就不说了,还有雲香茶楼的雲香龙凤月饼、太平桥脚打铜街的太如楼的礼饼、莲香楼的莲蓉酥、河南成珠楼的鸡仔饼、泮溪的绿茵白兔饺等等。
然而,或者是时代的步伐太快,现代人的确浮躁,广州人饮茶已成为了一种“叫法”,就连介绍广州文化的书籍有时也会讲到:广州人说的“饮茶”,不是去品茶,是吃早点。试问上了年纪的茶楼,还有谁在那壶滚水处下功夫呢?老茶楼经历百年却不能延续,箇中原因大概是因为忘记了那壶水、那些茶、那些品味、那些服务……这些广州饮茶的细节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