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桥叫海珠涌大桥,位于广州的环岛路。一般来说,桥梁会出名,大都是因为技术含量高、长度宽度特别大、连接了特别重要的地区之类的原因,但这条海珠涌大桥,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跨江桥梁,既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也不见得对GDP有什么巨大提升作用。
这条桥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桥的两个方向之间,留出了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凹陷之下保留了一间民房,被双向车道环形包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从航拍镜头看下去,就像一只眼睛,于是被戏称为”海珠之眼”。
这个”海珠之眼”引发了市民们的好奇,一时之间成了网红地点,据说有不少市民跑来参观、打卡、猎奇。
根据媒体报道,这个民房是因为在拆迁途中,关于迁入房屋的楼层坐向等问题一直没谈拢,施工方干脆把桥面建高,把民房包裹在其中。
对于这件事,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觉得这样留一栋房子影响城市景观,对业主也没好处,应该统一拆迁;有人则觉得这个做法体现了广州尊重产权、文明治理,是广州法治精神的体现。
事实上,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关于”最牛钉子户”的故事,例如日本的成田机场,就因为当地一位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导致跑道绕道、飞机起降受限制。而在广州本地,之前也有洲头咀隧道立交环绕未拆迁小楼的先例。
对于民房是否应该迁就城市公共建设,世界各国乃至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和习惯做法。老实说,也没有哪一个是绝对正确的。毕竟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合理处置,是一个经典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则是一个城市法治的标志。
在这两方面,应该说广州在国内城市里,是做得比较好的。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城市人口流入数,广州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杭州和深圳。
如果仅仅从经济数据来看,广州的”一线城市”地位一直都岌岌可危,但如果看”用脚投票”的人口流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广州始终是一个人们愿意进入,愿意居住,愿意在这里生活的城市。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广州拥有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硬实力”,还有治理方式、文明程度、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软实力”。
从这次的”海珠之眼”,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广州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城市,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做事都没那么强求,也没那么激进。你愿意谈,我就跟你谈;谈不拢,我另想办法。
在这里谋生,既有赚钱发财的机会,但也不至于被工作逼得喘不过气;房价确实不低,但也不至于像其他几个一线城市那么让人绝望;医疗教育,虽然还不是十分完善,但起码基本有所保障,名校好医院都还不少。
在这里,既能享受一线城市的文明和便利,又能体验小城市的生活气息,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