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前言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左上圖為上一期文章《金山非立當最後華人馮秋有,在廣州能尋到根?》中的主角。

祖籍廣州的馮秋有,人在美國舊金山,他所戴的毡帽,在今日廣州的祭祀用品店,仍有同款紙帽發售,但更為早期的唐式紙帽,已經不見蹤影。

百年前的廣州,西風東漸,從舊照片中,可以看出帽的款式從唐帽轉向了西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晚清 – 瓜皮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1844年,廣州潘氏家庭照片。圖中男性所戴為瓜皮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晚清,瓜皮帽在廣州街市並不鮮見。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乃至在廣州的人形盆栽中,也會為人偶戴上瓜皮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在清代,廣州帽業的發達,形成了專業街市 – 裝帽街。

此街名幸運仍能存在至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過渡期 – 西瓜帽與毡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反映清代民初廣東的電視劇《大地恩情》,容氏父子,父親戴的是唐帽 – 瓜皮帽,兒子戴的則是西帽 – 毡帽。雖然是影視作品,也真實反映時代變遷下的帽式變化。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左上圖為年輕時的孫中山,右上圖為年輕時的鐘榮(嶺南大學校長),均戴瓜皮帽。

下圖,一九一二年,在廣州嶺南大學的合照中,兩人均已經手執毡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瓜皮帽與毡帽並存的街景,在廣州(上圖)及舊金山(下圖)亦可尋見。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民初 – 夏戴通帽,冬戴毡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進入民國時代,通帽漸成主流。上圖,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一位頭戴通帽的遊人。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中山大學,一位頭戴通帽的騎車人。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廣州街頭,頭戴通帽的行人。

通帽,寬邊硬質、狀如龜甲的橢圓形,遮陽透氣,涼爽舒適,多白色,亦有黃色,最宜夏日使用。

毡帽,用黑色氈呢製成的圓形或尖頭船形的禮帽,它能擋風御寒。

其時,通帽製造工廠,已經不在裝帽街,北移至以長壽路、德星路一帶為多,約有三十家。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孫中山戴通帽,其右後戴毡帽。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1924年,廣東全省警務處,通帽與毡帽並存。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廣州長堤,頭戴通帽的人,看上去不是勞力階層。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清末民初 – 帽的非主流款式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1907年,廣州長堤耶穌教聚會,右上角有一位頭戴學生帽的參與者,在人群中突顯個性。

學生帽在教會學校成為著裝標配。

從舊照片看廣州從唐帽向西帽的轉變

廣州街頭,本土蜑家帽。

 

帽子不僅僅是具有保暖的功能,同時對於裝飾修飾臉型,以及體現禮貌禮儀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帽子所承載的意義,遠大於它本身。北方的唐帽,舶來的西帽,本土的蜑家帽,在廣州土地上共存,帽的款式的多元,折射出文化的共生、交流。

特別的清明節到來,小眾拜祭先人, 燒紙衣、紙鞋,毋忘紙帽 — 雖然款式不如紙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