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都喜欢听故事。讲普通话的听评书,讲粤语的听讲古,少不了《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这些历史小说。
我记得小时候听不大懂什么权谋诡计,最喜欢的还是听大将阵前交锋,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血战金沙滩、李元霸手撕宇文成都、岳飞大战金兀术……听得津津有味,倒背如流。
不过后来长大了读书多了,才知道这些小说里的精彩情节,大都是艺术虚构的,在真实的战争里,两军对阵很少是两边大将出来单挑的。
不过虽然单挑发生得不多,但早年的大将倒有不少真的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关羽虽然没有温酒斩华雄,但在战斗之中力斩颜良,倒是信史有载。
至于秦末的项羽、隋唐时期的尉迟敬德、薛仁贵、五代十国时的李存孝,乃至南宋的岳飞,都是亲自冲锋陷阵的大将。而在他们的勇武鼓励之下,他们手下的士兵往往也特别士气高昂,战斗力特别强。
甚至后来贵为帝王的李世民,早年也曾经亲自率领玄甲军屡屡杀入敌阵,成为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但我们发现,越到后来,这样的大将就越来越少了。后来的主帅们都喜欢当诸葛亮,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套。
这固然跟战争的规模和区域越来越大,主帅需要统筹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宋朝以后逐渐形成的重文轻武,以文辖武的风气。
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的历史教训,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在重文轻武这件事上越来越走极端,后来基本上用文人来领军。
这些读书人往往读了几本兵书就把自己当诸葛亮,对战争的实际规律并不了解,也难以带动士兵战斗,所以北宋前期打不过辽国,中期打不垮西夏,后期干脆被金国灭了,这种文人带兵猜忌武将的作风是重要原因。
明朝初期倒是出过几位名将,但一到和平年代,又开始玩以文制武那一套。大军出征,不管武将级别多高,都必须受文官节制。问题是文官里有几个王阳明?对付一下叛乱山贼还可以,遇上努尔哈赤这样的军事天才,就只能让杨镐这种白痴送人头了。
明朝除了以文制武,重文轻武之外,军队还有一个陋习,就是喜欢吃空饷、虚报战功。比如一个将领手下本来足额是一千人,但实际上只有五百,那剩下那五百人的军饷就被将领给吞了。
问题是,吃空饷确实爽快,但真要打起仗来,朝廷是按你足额来分配任务的,你用五百人去完成一千人的任务,那可要命了。你总不能平时按一千人领工资,事到临头就说我其实只有五百人吧?
主帅不熟悉军事,更遑论身先士卒了,将领则把好处都吃掉,然后指望士兵去卖命。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所以明朝的名将如戚继光、李成梁等等,想要自己的军队能打仗,都是要自己想办法筹钱给士兵发工资的,而且工资还不是一般的高。
要人家去拼命,要么一起拼,要么下本钱。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可是有些做主帅的,既不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又要坐地分肥把最好的留给自己,还要压榨前线将士的拼命钱,这样的做法,就不免寒透了人心。
前两天,陕西某市一个医院公示了一份给医护人员发补助的名单。细心的网友们一看,发现列表里领导拿的钱比服务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还多得多,而一些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却因为各种原因只有一点点杯水车薪的补助费。

武将为什么后来都不单挑了?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付出和牺牲令人感动,我们把医护人员称为“最美逆行者”,对他们致以最高的敬意。但这种敬意除了精神上的激励,既不能保他们周全,也不能给他们福利。我们真心希望,他们在冒险和辛劳之后,医院也好政府也好能够给他们应有的回报。
我们也没有认为医院领导就不能发补助,疫情期间医院领导也是很辛苦的。但问题是领导再辛苦,也不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风险高吧?不是说风险越高,回报越大吗?怎么说都应该给一线人员多发一点吧?领导平时多分一点也就算了,这时候总不该抢人家的拼命钱吧?
这样领军,如何服众?
(后续:此事经过网络曝光,该市纪委监委也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希望尽快能有令人满意的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