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彭彭从南方卫视的《今日最新闻》离职已经两个星期了。个人公众号里,彭彭在一条视频上表示:“跟传统媒体相关的不做了。”
最新几期《今日最新闻》的网络版底下,有留言这样写道:“没有以前敢讲”、“以后不会再看了”。
11年前的2009年,陈扬离开《新闻日日睇》的时候,同样不乏这样的声音。
从“真的敢讲”,退化到“没有以前敢讲”,跌落至“讲了也没人听”,广州电视民生新闻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的近20年岁月。
这20年,本土电视新闻栏目和电视新闻“名嘴”们,在与权力的角力中互相砥砺,互相造就;也在更大的媒体技术变革浪潮和变得愈加寒冷的媒体舆论环境中,一起枯萎。
就像在时代的河道中奋力前行的小舟和划桨人,当这些“名嘴”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曾经让广州本土人引以为傲的本土民生电视新闻栏目,也不进则退,越来越少人看了。
广州人陈扬
SARS爆发的2003年,是南都凭借“孙志刚案”真正打响在中国新闻业名声的一年,也是广州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正式诞生的一年。
这一年,南方电视台推出一档新闻栏目——《今日一线》,第一次在广州打出民生新闻的口号,一经开播就收获本地市民巨大关注。
《今日一线》
在当时,报纸、电视还是强势媒体。时值中国社会转型期,广州快速发展期。社会矛盾繁杂尖锐,民生事件层出不穷。
观众最希望看到却在以往很少被媒体重视的民生新闻,成了这一时期广州电视媒体转型的突破口。
时势造英雄。在广州电视新闻领域,“英雄”首推被广州人亲切地称为“陈sir”的陈扬。
这个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受过正规新闻专业培训的“光头佬”,在广播时代就已经是广州“名嘴”。2004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为陈扬量身打造了一档粤语读报节目——《新闻日日睇》。
在电台当了20多年记者的陈扬,从一开始就为这档节目定了调:“站在广州人的立场上,以广州人的眼光、表达方式,做真正广州人想看的新闻。”
跟以往的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时政类新闻主持人不同,陈扬穿着运动鞋跟Polo衫就上台播新闻,开了广州电视新闻播报的“亲民”先河。
《新闻日日睇》陈扬
真正让陈sir成为广州平民代言人的,不是他在节目上“倾闲偈”的水平有多高,而是他对广州大小民生事件的高度关注,对城市管理者不作为、乱作为正直而尖锐的批评。
为关注因1号线施工而搬到同德围的十几万荔湾居民的生存状况,陈扬亲自采访,在2005年5月份一连推出了6集《走进同德围》系列报道。他告诉同事,要把这个新闻做大:“广州没有理由委屈这些百姓,一定要炸掉这座城市的冷漠。”节目播出,反响极大,多年整治无果的交通黑点同德围货运场甚至因此搬到了黄金围。
“堵城”同德围
对于城市管理者的监督批评,陈扬更是从不畏惧,不留情面。例如他曾尖锐批评南沙环境因石化工程不适合人住;又例如辛辣讽刺老城区乱拆和广州文化保存问题为“两岸杨柳,中间臭水沟”等。
2005年,《新闻日日睇》被《新周刊》评为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评委会给节目和陈扬的评语是:
“形式极简的背后,激荡的是对草根民生的高度关怀。”
“以方言的先天性亲和力,严肃而实在地讲述着一个城市发生的故事。”
也许还应该加上一句:以高度地敏感和自觉,呼唤和塑造着新老广州人的城市认同感。
按照记者刘芳在《中国青年报》里的说法:是陈扬发明了“街坊”这个词。粤语里,“街坊”原本就只是“社区”的意思。直到2004年,陈sir开始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在《新闻日日睇》里“祝各位街坊每天开心”,“街坊”一词才逐渐有了今天的用法。
2005年3月28日,陈扬在特辑《新广州人主义》里的一番自问自答,至今能引起广州人的共鸣:“开放这么久,旧广州已经不可避免地‘落花流水’了,那么一个新广州如何建成?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广州人的定义谈起。从保留煲汤习惯的人越来越少谈起,从能讲一口纯正的粤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谈起。”
因为陈扬,《新闻日日睇》成了广州人晚饭后必看的电视栏目。新浪网的节目论坛一个观众留言说:“看了《新闻日日睇》,觉得电视没有白买。”
光辉岁月
然而,也是从2005年开始,陈扬开始频频缺席节目。“复出”做评论时也偶尔趋于温和。这种变化让不少观众浮想联翩。
事实上也是,站在平民立场上做新闻,发言论,就不可避免会得罪一些政府部门,无论节目组还是陈扬个人都是在压力下“顶风疾走”。
但不管政府部门喜不喜欢,事实证明,《新闻日日睇》这种是市民是受众喜欢的新闻栏目。
跟风也好,学习也罢,没过多久,广州人的电视机里又多了两个“得罪人多,称呼人少”的“性情中人”——南方卫视的新闻评论栏目《马后炮》里中年气盛的“愤青”马志海,和珠江台电视新闻栏目《今日关注》里“嫉恶如仇”的郑达。
《今日关注》郑达
从知名度和广州人的认同度来说,“马后炮”马志海跟“讲古佬”郑达很难与陈扬媲美。如果是从“敢不敢说”的角度来衡量,他们跟陈扬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快报形容马志海评论的特点是“快急狠”;郑达则逢言必骂,个性极其鲜明。
《马后炮》马志海
那几年,广州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争锋的情景,像极了如今不同电视台间相似的歌曲选秀类节目争夺收视率的现象。
从2005年——《今日关注》、《马后炮》两档节目推出后开始,广州就迎来了“名嘴”辈出的年代。
除了老大哥陈sir,“马后炮”马志海,“讲古佬”郑达,还有穿着迷彩服辣评社会事件的“光头佬”卢俊宇(广东公共《DV现场》主持人);与把微博认证改成了“GDTV播霸”,豪言“要做说真话中的NO.1”的女主持李静雯(珠江台《今日关注》);就连一向只播不评的珠江台《630新闻》,也从2007年开始请来了韩志鹏等“敢怒敢言”的政协委员在节目上针砭时弊。
《630新闻》特约评论员韩志鹏
这些个性鲜明的“名嘴”们,用嬉笑怒骂,反映平民的利益诉求与心声,成为广州电视新闻为数不多能傲视全国同行的一道靓丽风景。
争议不是没有,从民间到学界,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在那些年掀起过很多讨论。
有观众吐槽:广州的民生新闻播的不是“爆水管”、就是车祸现场、凶杀抢劫案,简直一地鸡毛,不堪入目;200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在学术期刊《视听界》里针对这种现象发表了一番“民生新闻是非论”,其中一句这样写道:“……(某节目)整个节目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是负面的,这些真的就是民众生存的真实现状吗?这是民生,还是民不聊生?”
压力不是没有,下到广州村一级,上到省一级,甚至在广州市外,多少政府部门和官员,对观众眼中的“名嘴”都充满警惕、厌恶甚至设置“防火墙”。至于舆论导向不正确,价值取向有问题的指责更是司空见惯。
《今日一线》制片人王欣早年说过的一段话,足以回应这些争议:
“在许多记者拿着长枪短炮在争远处的同一个故事时,我们的记者更多在关注自己脚下的城市……谁受害了,谁有麻烦了,谁该出面解决问题了,看了节目,市民明白了,心也安定了。”
所幸,无论争议和压力有多大,广东和广州还是拥有全国最宽松的舆论环境。民生新闻栏目的争鸣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张力,也是那段民生电视新闻光辉岁月的精彩之处之一。
“接棒者”彭彭
2009年元旦那天,陈扬在《新闻日日睇》的直播上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我早就说过要把每一天的节目当作最后一期来做,这一天已经越来越临近了。今天之果,昨日之因。我无怨无悔,只是辛苦了各位街坊。新一年大吉大利,都要说声对不起,真是对不起了。”
这段话在同一天晚上11点的重播中被剪去。2天后,记者汤璐代替陈扬成为了节目新主持,《新闻日日睇》官方博客也被关闭,点击时会自动转跳到广州电视台官方页面,陈扬也从此不再主持新闻。
坊间有消息称:电视台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加强管理”,陈扬离开是因为被“炒鱿鱼”。但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这一说法。
虽然并不让人意外,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广州人还是感慨“一个时代的结束”。
民生新闻的辉煌时代结束了吗?从表面看,似乎并没有。亚运前后的广州,仍然有在全国来看最宽松的舆论环境。广州人的电视机里,仍然有众多“名嘴”在讲述城市里的大事小事。也仍然有新的“名嘴”诞生。
正是在陈扬离开《新闻日日睇》的2009年,自嘲“其貌不扬的全桶型男人”的彭彭,接到马志海的一个电话,问他想不想“抛头露面”。彭彭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回事,就坐上了《今日最新闻》的主持位。
《今日最新闻》彭彭
年轻时候挨过穷,也试过一天打七份工的彭彭,主持节目时跟其他名嘴们的“毒舌”或“马后炮”不同,更多时候都像是老友间在谈笑风生,“同声同气自己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并恰到好处的即兴点评,也让那些对于激烈到有些极端的民生新闻评论感到厌烦的电视观众,开始转向《今日最新闻》。
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例如对于政府的质疑,对于平民立场的捍卫。
2011年,彭彭在节目上评论温州7·23动车追尾事件时痛批铁道部“死鸡撑饭盖”(广东话:明知做错也要坚持下去),并回应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雷人语录:“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我信老百姓不是傻的。”
同样是2011年,广州一位记者采访新河浦违建停车场被打,彭彭用14分29秒严词抨击整个事件。东山街道曾给了他一份“回应通稿”,彭彭怒斥其“避重就轻,掩盖事实”,甚至在摄像头前扔了通稿。那是直播,全城哗然。
和陈扬一样,彭彭也对广州文化传承和城市认同感的构建颇为关注。也常常跟马志海、郑达其他“名嘴”们一样被拿去跟陈扬做比较,却无人能够企及陈扬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失落的十年
《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10年的时候策划了一期栏目叫“爱广州的60个理由”,其中第37个理由这样写道:“有陈扬——一位用广州话骂爱(以骂为爱)广州的老头。”
事实上,此时陈扬已经离开他所缔造的《新闻日日睇》一年多时间了。似乎名嘴有增有减,但“平民言论领袖”的头衔,始终只专属于陈扬。那个“敢说敢播”的广州电视新闻圈,虽然偶尔也有一些报道在舆论场上溅起一些水花,却再也没有一个能像当年的《走进同德围》、或是《新广州人主义》那样,可以让整个广州都泛起涟漪的新闻策划出现了。
失落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B站网友讨论
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国民社交软件微信从此有了媒体属性。这一天,也被业界视为了国内新旧媒体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安无事甚至配合默契,在此之后,移动互联网从图文到视频完成了对传统媒体的全面压制,甚至是替代。
从此,看微信图文跟小视频的人越来越多,打开电视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民生新闻节目也从增量时代过渡到了存量时代,竞争尤为激烈。
在收视率跟收入都锐减的情况下,许多民生新闻节目都被迫转型,像是曾经的王牌节目《新闻日日睇》,在陈扬离开之就被网友调侃“变成了生活娱乐节目”,收视率跟口碑都降到了冰点。曾经在电视新闻界开创了许多风气之先的广州台、广东台,近年来为了生存也彻底沦为了保健品专卖的广告频道。
比媒体技术变革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为标志,那个曾经让广州媒体引以为傲的舆论环境宣告正式结束。
而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度过转型阵痛期,社会矛盾变得不再显性,绝大部分的事情都能用钱解决,能用钱解决的都已经不再是事情。同样,经历了亚运的广州,也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模样,细碎处虽经不起放大镜审视,偶尔也有城市认同危机,但无碍整体上祥和平静。
已经没有那么多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件或话题供“名嘴”们发挥了。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时势,英雄何为?只能把一身的浩然正气,挥洒于日常的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看多了,再忠实的粉丝,也烦。
名气和收入都在下降的新闻“名嘴”们,有人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2013年,李静雯离开了《今日关注》,并把微博的名字从“GDTV播霸”改成了“杀谎者”,个性签名也从“要做说真话的No.1”,改成了“想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2017年,彭彭的搭档梁栋离开《今日最新闻》,另谋高就跳槽到互联网行业。
讲了15年仍在坚持的郑达跟马志海虽然仍不时有金句流出,但已失了当年的锐气与先锋,言论很多时候也已经没有办法真正反映民意,甚至显得刻意耸人听闻。例如郑达在节目上对农民工问题的“落井下石”式言论,就在天涯论坛上被许多网友声讨“得理不饶人”;百度贴吧上甚至有人发帖问马志海:“你被统战多久了?”
从一开始就一直强调“你有你观点,我有我睇法”的彭彭,则继续在被广东台合并后的南方卫视诉说着那些已经不再新鲜的“观点”。
广州新闻再无“名嘴”
2020年3月31日,是彭彭主持广东台南方卫视《今日最新闻》的最后一天。节目播出前,他在微博“预告”了自己的离开。最终,这位陪伴了广州人11个春秋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获了4条评论、339条转发、1207个赞。
和很多“名嘴”离开电视台时一样,许多人猜测他是因为讲错话得罪人被炒,但他说自己是辞职的。
在最后一期节目中,彭彭还是不忘最后一次叮嘱观众“学会追问”、“独立思考”、“不要只看结果,程序正义很重要”。
曾几何时,大家都会说:“广州的传媒业发达。”通常,说的都是纸媒。——这里有“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有“记录我们的命运”的《南方人物周刊》,有“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而在这些充满精英气质的纸媒之外,还有没有响亮的口号但兢兢业业的羊城晚报、号称“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实则最受老广州们欢迎的广州日报。
虽然广州的电视台经常被人骂不争气,但我们也决不能无视或者忘记了这些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正是它们,用最平民视角和“精英气质”的南方报系一起构筑了整个南方的媒体生态圈。
而这也契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可以很高大上,但也很接地气;可以很家国天下,也可以很烟火人间。最重要的是,它的立场是平民,是这座城市里生活的千千万万个平凡人。
十多年前,民生新闻栏目风头正劲时,围绕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应该有怎么样的价值取向,曾有许多争论。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天天都有10W+的“众声喧哗”的当下,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话题的陈旧,关注点的千篇一律,和“另一种声音”的缺少。
当下没有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了吗?
谁还愿意、还敢于为民发声?
彭彭离开《今日最新闻》前,曾在节目上说要“交棒给年轻人,听听年轻一代的声音”。年轻一代,还会关心这些问题吗?
© THE END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联系识广。
互动话题
你现在还看广州的民生新闻节目吗?
撰文 | JASON
编辑 | P.K
最新评论